在學校變革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組織成員的參與,強調喚醒組織成員的主體性,調動人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從管理走向領導。
2017年秋季學期,北京市進入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階段。高考改革使傳統學校面臨著從教育理念到課程結構,從教學內容、實施方法到管理機制等各方面的變革要求。
課程及其實施過程的變革,凸顯了學校教與學的需求,迫使學校管理重心下移,形成扁平化組織結構,實現從管理到領導的深層次變革,為可選擇的課程體系提供實施的空間,真正實現學校的整體轉型。
在學校變革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組織成員的參與,強調喚醒組織成員的主體性,調動人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從管理走向領導。為此,我們通過各種平臺和途徑,構建一套多元的教師激勵機制。
第一,把檢查和評價分開,淡化和慎用評價。
一方面,將評價轉變為診斷。評價需要進行價值判斷,而診斷主要是幫助教師查找問題,目的是為了改進工作。例如,學校每個學期組織一次學生層面的調研,這項工作在過去叫“評教評學”,淡化評價后,我們改為“教育教學情況調查”。
另一方面,將檢查與評價分開。在學校工作中,有些事情可以檢查,但不要評價,如教師的備課;有些檢查需要認真仔細,但評價卻不要太計較,如對學生的常規檢查。
第二,搭建各種平臺,讓每一個人的長項和創造才能都能得到施展。學校創造各種機會,運用多種方式,發現并展示每個人的閃光點,促使其自覺、持久而穩定地提高工作績效。
第三,重視教師的職業規劃和專業成長。學校充分考慮教師發展的不同需求,設置多層次、多類別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供教師選擇。為了減輕行政命令式的專業成長可能帶來的壓力和負擔,因此,學校盡量以學術的而非行政的方式推進,激發教師自主提升的愿望和需求,變被動成長為主動成長。學校還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牽線搭橋,創造條件幫助教師進入各種學術組織、研究機構等,讓他們在校外的學術領域中快速成長。
第四,建立溝通、對話、協商的機制。與管理的行政命令不同,領導更注重通過與組織成員建立關系,運用這種人際影響力去達成目標。在學校,我們一般不太主張提“執行力”,因為在學校轉型性變革中的大多數事情需要商量著來做。例如,學校建立的導師、咨詢師和教育顧問制度與過去的班主任管理方式不同,這些崗位更注重通過溝通、協商的方式,一對一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服務、咨詢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