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考月,想必廣大的師生、家長又經過了漫長的焦慮期,巨大的壓力,讓人寢食難安。焦慮是一種絕對負面的情緒嗎?它并不能創造價值嗎?在此,我們邀請心理學專家來介紹一下焦慮的積極作用。
焦慮是指個體預感到不利情境出現時產生的一種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緒狀態,是憂慮、懼怕、緊張、苦惱和不安等綜合的情緒體驗,嚴重時會伴有植物性神經功能失調。
從對焦慮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消極作用。首先,它會妨礙工作效率。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焦慮會讓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混亂以至無法完成工作。其次,它會影響身體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許多疾病與個體的焦慮有關。倘若個體時常處于焦慮之中,那TA罹患某些疾病如胃病、冠心病的風險將大大增加。最后,它還會影響心理健康。當生理性焦慮演變成病理性焦慮時,個體將飽受焦慮癥的折磨,嚴重時還會導致精神失常。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研究人員對焦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焦慮的消極作用及其破壞性方面。不過,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研究者放下了對焦慮的一些“成見”,開始關注焦慮的積極作用,發揮焦慮的建設性意義。那么,焦慮有哪些積極作用呢?
1.保護和約束自己。焦慮對于個體具有預警和保護作用。例如,在荒野里遇見一只老虎,個體會焦慮害怕,釋放信號,激發自己快速調動能量應付危險情境,以增加個體生存和延續的機會。再如,焦慮會讓開車的人格外小心謹慎,遠離意外。焦慮還會使個體學會約束自己,做符合道德規范的公民。比如,在路上撿到了錢包,想據為己有,但又產生焦慮,覺得這樣做不道德,焦慮讓個體克服自私的欲望,將失物物歸原主。
2.整合和推動自己。焦慮會推動我們思考為何而活,我們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有何價值,推動我們去探索世界,進而發現自我、實現自我,追尋自己存在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焦慮是活力的象征,就像發燒一樣,焦慮表示人格內正在激戰,個體正在整合自己。焦慮還可以推動自己。因為它作為一種警示信號,提示個體在某一方面有可能出現問題需要去解決,進而提供了個體行動的動力,是個體行動的“發動機”。例如,2014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對皮膚癌的焦慮促使許多美國人購買防曬霜,即對患病的擔心會促使人們采取積極行動(如健身)避免不好的后果。
3.激發潛在的能力。適度的焦慮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它能調動個體的潛能,讓個體心智更為敏銳,以利于個體發揮出最佳水平。比如,某個體正在經歷一場非常重要的面試,焦慮會讓該個體心跳加快,高度集中注意力,密切關注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發揮出個體的最佳水平。相反,如果該個體不把這場面試放在眼里,沒有一點焦慮,隨意作答,很可能就發揮不出原有水平,導致面試失敗。
4.幫助緩沖情緒。焦慮是情緒的“緩沖器”。個體在做某件事之前產生的擔憂和焦慮,正是為該個體形成一個情緒緩沖區,當事情圓滿解決后,他將得到一種情緒回報,其快樂感會比沒有經歷這些焦慮的情況更為強烈。
因此,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焦慮,就會發現焦慮為個體帶來更多的建設性意義。平時人們面對焦慮,極其厭惡,拒絕和逃避是最常見的做法。但是這樣做,只會讓個體更加惶恐和不安。因此,怎樣發揮焦慮的積極作用,避免它的消極作用,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其回避焦慮,莫若與其和平共處,體會焦慮,予以自我引導,具體而言,可以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發揮焦慮的積極作用。既然焦慮已經發生了,我們就不要再糾結于它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可勇敢地去面對正在令你焦慮的事情,正如《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中寫道:“打敗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可以試著問自己一些問題,如“情況如此艱難,我該怎樣堅持下去”“以前有遇到過類似情況,我是如何應對的,別人又是如何去做的?”等等。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探求原因,積極思考出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自己行動起來,也就克服了焦慮。
其次,實施估測和轉移策略。即面對焦慮,我們可以估測一些事情。例如你可能不知道畢業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你可以記錄一下你爭取到了多少家公司的實習崗位。估測能讓個體對情況更加了解,即便估測不會直接幫助個體解決問題,但能把個體從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的黑匣子中拯救出來,幫助個體掌握當下發生的事。所謂轉移策略,就是個體對長期性問題的憂慮轉移到做好眼前固定的事情上。比如,與其擔心自己的生命是否長久,不如時常散散步,多運動,保持青春活力。
再次,掌握減輕焦慮的方法。一是放松和拓寬心靈法。我們可以給自己的身心留白,以放松心靈。比如每天留下一些獨處的時間,關掉手機,摒除外界一切干擾,散散步,讓自己完全脫離工作,陪陪家人,享受天倫之樂。我們可以讀讀蘇東坡的詞《赤壁賦》,以拓寬心靈。“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些詞句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名利困擾,坦然面對焦慮;二是煩惱切割法。我們有很多煩心事,可以試著把他們分割出來,各個擊破,逐一加以解決;三是有氧運動法。美國伊利諾大學運動學和社區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對相關文獻進行Meta分析發現運動一次即可降低焦慮水平,也即通過有氧運動能釋放生活中過量的焦慮感。一般的有氧運動包括快速步行、慢跑、騎行、自由泳、跳繩、有氧操訓練等;四是冥想法。我們與其沉浸于當下的情緒,不如學會關照并進行自我調節。利用冥想創造的空間,確認我們的情緒,命名它,然后退一步審視它。如果認為這種情感是負面的,極端的,也不要壓抑它,而是努力把它轉化成積極情感,重新找回內心的從容平和。
最后,尋求專業幫助。如果過度焦慮,自我調節無效,不僅會降低效率,失去行為動力,讓人不堪重負,甚至會有軀體反應,乃至精神失常。一定要記得尋求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幫助。
總之,焦慮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與其厭惡和回避焦慮,莫若學會與焦慮和平共處,發揮焦慮的積極作用,讓焦慮成為強大自己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