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最東邊有這樣一種毛竹,竹子種下去四年多的時間僅僅長出3厘米,但是到第5年開始這種竹子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每天足足可以長高30厘米,瞬間一片茂密的竹林就出現了。
什么樣的原因使得這個毛竹瞬間可以成為這樣茂密的一片竹林呢?原因在這里,四年多的時間表面上看這種竹子只長出3厘米,似乎沒有生長,但實際是它在地下長根,而且這種根足足長到數百平米,正是因為這樣的發達的根系,給了這種毛竹神奇生長的爆發力,給了后續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此基,此根,我以為是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發展。如果說這里面講共性,可以或用核心素養、或用關鍵能力指代,這些都屬于小學教育中共性的問題。而尊重孩子的天賦,尊重孩子的差異,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自主性則是個性的問題。
當前個性發展問題已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深化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個性化教育亦已獲得了基礎教育領域的廣泛認可。很多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都把實施個性化教學或教育,作為自身教育實踐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個性化教育的改革方向對于長期強調并實施高度集中統一方式的我國基礎教育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乃至傳統文化,并不倡導個性的張揚。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整個社會環境對個體與個性價值的日益肯定,從素質教育改革的提出,到新課程改革,再到今天的中高考改革,都是這種努力的體現。
然而,無論是現實的問題還是理性的分析都在提醒我們,由于我國國情及社會發展的后發性與跳躍性,目前還沒有對“個性”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認識,在教育實踐中容易出現矯枉過正現象,從而對“個性”的漠視或壓抑轉而成為對學生的放縱。
基于這些考慮,小學教育不能一味的只強調“個性”發展,必須兼顧共性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要求,在個性與共性兩者的辯證統一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進入小學前,兒童更多地遵循人的自然性生長發育,進入小學后,孩子們真正開始集體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際關系,并隨著思維水平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自我認知以及獨特的個性。如果在這個最初的階段,沒有做到兩者兼顧,或放松共性要求,或壓抑個性發展,都是教育的偏頗,都會對學生今后的社會化產生不良的影響。
尤其是,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形成當前獨特的“4+2+1”家庭模式,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對孩子關注過度,一是對孩子關注不夠。前者較為常見。這樣的孩子在家中被全方位保護起來,處處以我為主,很少為他人考慮,極易形成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在對孩子關注不夠的家庭中,父母往往由于工作或個人原因很少陪伴孩子成長。一般能夠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但卻無法滿足孩子所需的心理關懷,甚至很少與孩子交流。學校里不乏這樣的孩子,他們不是自閉癥患者,但卻不會與他人交流和交往,內心世界無法和外界溝通,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自我為中心”。長此以往會逐漸形成冷漠的情感和不良的人格,如果僅是順應孩子自身的“個性”,讓其“任性”發展,則喪失了教育的根本價值和意義。
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小學教育具有突出的基礎性地位,是一個人一生所必須接受的最必要的、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生長發育、整體素質發展的奠基階段。基于以上思考,實踐中我強調“以全面發展為基石、以因材施教為追求”,在共性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