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命題本著要求學生“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從做題轉向做事”的原則,在努力發揮著教學“指揮棒”的積極作用。
調查高三理科生,他們的苦惱之一是對目前的高考理綜命題不適應。原因是“題干長,圖表多,陌生度太大”。
學生為什么會對新的命題感到不適應呢?首先是因為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強大。
究其原因,是流傳數百年的過度依賴教師、習慣于“套公式”型的學習害了學生,進而害了教育,最終是害了整個社會。
數學、物理等學科,解題只會依定理、套公式,卻不懂得、也不去主動追究那定理與公式到底是怎么來的。同理,文學、歷史等學科的學習中,則總想找答題模板,做八股文式的解答,以謀求高分,“至少保證不跑題”。甚至作文,都有“高分秘籍”、滿分作文“樣板”,拼的不是寫自身閱歷與體悟,而是背來的素材、妙句。
過去,我們把教學的本質和老師的作用理解偏了。認為學習的目的就只是學會知識,這個過程單靠學生本人太難、太慢,所以,老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隨著知識量的爆炸式增長,網絡的發達,知識本身已經不再是學習的唯一目標,取代它的是對個體學習能力的要求。
一個人跑步的能力(比如,百米如何突破10s?怎樣跑好馬拉松?)如何提高?得通過一次次、一天天地實際跑步訓練,結合總結、反思、調整、再體驗。有沒有只聽教練講技巧要領就練就跑步能力的?
也就是說,你今天在學校里就要嘗試用明天的學習方式(獨立閱讀和思考、判斷、決策)開展學習活動,能力弱時,你可以先慢慢學,在獨立學的過程中探尋學習的規律,而非竅門。
學生時代的“套公式”,進入社會為民、為官、為師后,就演變為“套公式”式的生活、“套公式”式的做事、“套公式”式的教學。
一切死搬硬套、機械作為,貽害四方、貽害萬代。
教育領域的“套公式”表現:
既不去學習、思考《學記》里的教學精髓,也不積極了解中國近代百年內亂期間西方人在認知領域(關于怎樣教、怎樣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路徑依賴,一味按當年自己老師教自己的方式去“教”今天的學生。
或者聽信各色“專家”胡言亂語,追隨“盲人摸象式”的各種販賣來的教學實驗,什么標準化考試、什么快樂教育、什么合作學習……淪為“專家”的傳聲筒,自己的專業卻沒有深入鉆研,學科思想不能理解透徹。
弘揚優良傳統,而又不因循守舊,何其難也!
如何判斷一項傳統是否優秀傳統,從而去弘揚它而不是拋棄?恰恰需要獨立地去思考,而非只聽信別人說該傳統是否優秀。因為說的人只是從他本人的立場(或者他也并沒有獨立判斷,只是聽別人說的,這正是《烏合之眾》里描述的群體無意識現象)出發去說的,并沒有考慮你的立場。
那么,為什么這“套公式”型的學習和教學會延續百年呢?
因為“這樣簡單”,“不需要動腦子”。說穿了,就是人們的思維懶惰導致的。腦力勞動,實際上比體力勞動更加辛苦,所以潛意識里就總想回避這種勞動。
而人類,之所以能夠從動物界脫穎而出,根本上靠的是腦的進化。
所以,老師們,如果不想自己的腦子退化,放棄那一套“套公式”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