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 要: 情境教學法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成功應用的關鍵是情境的創設。在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應注意做好教學準備階段的學情分析,這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課堂教學環節注重雙向溝通的實現,這是情境創設成敗的關鍵;教學內容上深挖文化意蘊,這是情境創設的根本宗旨。
關鍵詞: 大學語文 課堂教學 情境創設
作為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的基礎課或通識課,“大學語文”課程自開設以來,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在當今社會日益強調文化傳承、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便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情境教學法逐步被引用到“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首倡的。我國早在孔孟時代就已十分重視創設情境教育學生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能積極刺激學生以往的學習體驗,增加其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經過不斷累積,甚至實現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除知識擴展的理性價值外,情境教學法還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創造性,使情感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真正實現“育人”的目標。
情境設置是情境教學法成功實施的關鍵環節,也是“大學語文”,特別是古代經典作品教學取得成效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教學準備階段的學情分析是情境創設的基本前提
教師要在充分分析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基礎上,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慎選教學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行為與過去相比具有明顯的信息化時代特色,這給教師,尤其是人文素質類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巨大的挑戰。如何將零散、不成系統的碎片化知識進行復原或重新整合,重建彼此間的聯系?這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的情境不能是孤立的,應該是能夠激起學生生活體驗或認知領悟的。這是情境能夠得到學生認可、產生共鳴的感情基礎。學習新知識、接觸新作品時,要尋找能夠刺激學生固有知識結構的表達方式,從而實現溫故知新。這個刺激點的準確定位要求教師應在教學準備階段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明確學生的知識儲備。很多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中都出現過所選篇目與中學階段重合的現象。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從零開始,對知識點做無意義的重復,自然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對于陌生篇章的教學,更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引領學生。以王夫之詩歌作品為例。大部分同學在中學階段沒有接觸過王夫之的作品,也不了解他的品性與生活經歷。教師可以先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學生熟悉的話語切入,在描述明末清初時代巨變帶給知識分子震撼的同時,對比同時代其他知識分子的表現,將以王夫之為代表的遺民詩人與以錢謙益、吳偉業為代表的入仕詩人做對比,啟發學生思考:王夫之的選擇是不識時務、不懂變通的表現嗎?知識分子所謂的風骨究竟是什么?王夫之的政治立場對他的詩歌作品,從內容題材到藝術風格有什么影響?為什么王夫之那么喜歡仕與隱這一主題?在他的詩歌中,鳥禽與樹木等意象有什么寓意?
二、課堂教學環節實現雙向溝通是決定情境創設成功的關鍵
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是師生間順暢地溝通。《說文解字》對“教”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古人認為“教”的本質是教誨、教導,“學”的核心是模仿、效仿。這種教育觀念單方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地位,忽視學生意見的表達。課堂教學中情境的設計與建立應依賴于師生的共同努力,搭建雙方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溝通的橋梁,尋找感情、精神的契合點,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文化目標、能力目標、策略目標、情感目標等。其中,情感目標是情境創設的基礎。朱小蔓在《情感德育論》中指出:“情感教育是一個與認知教育既相對立又相融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個體的情感潛能在新的教育氛圍中發生新的質變,實現人的素質的整體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滿發展?!雹僖虼?,在情境創設過程中,為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溝通,或可部分借助“頭腦風暴法”創設情境。“頭腦風暴”一詞源于病理學,指人的非理性狀態。在實踐教學中,則代指最大自由度的思維活躍狀態。“頭腦風暴法”可以幫助師生擺脫群體思維模式、定式思維的影響,以自由聯想、無領導小組討論等形式彼此激發靈感,打破傳統經驗表達之藩籬,借助彼此激發、彼此切磋、主動糾正、主動完善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幫助師生實現有效溝通。
以古代小說教學為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古典小說展現古代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傳達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民眾心態與價值取向。各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無不十分重視對古代小說篇目的學習。例如,楊四平主編的合肥工業大學版“大學語文”精選《搜神記》、《世說新語》、唐傳奇、《聊齋志異》等經典篇章,楊莉主編的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語文”從《紅樓夢》、《鏡花緣》等長篇小說中做節選,朱萬曙主編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語文”亦從魏晉小說、唐傳奇、明清章回體小說中擇取或節選篇目。與詩歌相比,小說具有明顯的敘事性。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會對學生形成極強的吸引力。對于這種并不陌生的文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個關鍵詞作為開發其想象力的原點。教師無須過多介入學生討論,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創設無權威的情境。教師可事先將本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至少十人,由教師提供一個引導話題,如中國古典小說的特點,隨后,請每組同學自由發言、討論,設計更多的話題。討論過程中,教師作為旁觀者,不參與、評價任何話題,討論時間至少應在二十分鐘以上。隨后,教師請每組在自己所選話題中篩選兩到三個更具典型性的話題作為備選,討論時間在十分鐘左右。第一階段的討論,更重視學生的聯想能力與創新能力,第二階段討論則重在啟發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通過兩個階段的小組自由討論,實現小組成員間的思維共振,營造激發學生高度注意力的環境氛圍,在彼此觀點碰撞、借鑒、綜合的基礎上實現觀點的進一步創新。這不僅是小組成員間激發情境、有效協作、自由會話而實現的意義建構,更是小組集體宏觀智能結構互相感染產生的創造性智力成果。學生在思考甄別問題的同時,已蘊含了對小說文體方方面面的理性分析,保留的備選問題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能激發他們興趣所在的。教師將針對這些問題,與學生共設情境,最終達成共識。在結論形成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推進問題的深度討論,提供多視角的觀照方法。關于課文相關知識背景的介紹與學界爭議性問題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在這一階段介入。針對曾被改編為影視劇本的小說作品,也可適當播放影視視頻,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指出,當代文化正變成一種視覺文化,文學與影視的互補互滲,可達到雙方的互惠共贏。在分析原著意圖的同時,比較劇本與小說兩種文體的異同,凸顯小說的文體特征,將枯燥的知識記憶轉化為充滿趣味的主動思考。在師生觀點的碰撞、交匯中迸發靈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味古人豐富的精神世界與處世智慧。endprint
三、情境創設的根本宗旨在于挖掘經典母語作品的文化意蘊
“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不停留在一般性的知識學習上,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進而主動承擔文化傳承的義務。如何發掘教學內容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引領學生享受地學習母語經典作品,是教師情境創設的重要考量。以古代詩歌教學為例。詩歌具有明顯的抒情特征,不像散文尤其說理散文那樣講究邏輯理性。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從生活體驗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精神共鳴。以王維為例,教師可借助優美的語言、寫意的畫作、自然山水的圖片、悠然動聽的音樂描述王維的精通音律,詩畫兼擅,啟發學生全身心感受王維筆下山水田園詩淡然悠遠的雋永神韻。在分析其擅長將動態描摹與靜態描寫相結合,將自然界的天籟之聲與幽靜的景物描繪相配合的特點時,請同學回憶自己知識積累中的相關詩句,設計繪畫圖景的結構,明暗對比,線條色彩,再將具象繪畫轉化為抽象的語言描述,發掘文字魅力的同時,品味蘇軾對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斷語的意蘊,從而加深對王維詩歌設色之講究、構圖之和諧、光線之變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提示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其審美追求風格的形成原因,審美理想的內涵、禪學義理的影響等,也可將思路宕開,將他與同時代詩人、同類型詩人對比,如孟浩然、陶淵明等,兼顧課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啟發學生思考古人是如何看待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如何從自然山水中獲得心靈的安寧與慰藉的?對當代人有沒有可資借鑒之處?另外,對于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也要通過情境加以展示,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其質疑精神。
總之,對于情境的創設雖無統一標準,但均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目標。為此,情境創設應做好學情分析,激發師生情感共鳴,實現有效溝通,注重發掘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僅涉及對多媒體的利用,教學各環節的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控制與管理,更需要教師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把握學生心理。因此,“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習的趣味性與主動性,讓學生愉悅地感悟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靈性之美與智慧之美,品評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注釋:
①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0-101.
課題項目:安徽財經大學教研課題(編號:acjyyb2016007)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