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花
摘 要: 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認同。內化于心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首先面對的難題。全面衡量教育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作用和功能,緊緊抓住影響大學生價值觀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環節,無疑是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必由之路。強化教育效果,高等教育者應著重以激發大學生內在的道德心理需要為開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道德責任心為重點,通過反復實踐,最終促使大學生涵養弘德篤行的向善之力。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心理需要 道德責任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力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這顯然重申了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歸宿,但如何將其融入教育過程與社會發展,依然問題重重。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對個體的安身立命而言理應如此,對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所信仰和秉持的“道”,皆通過其“德”具體落實。對于步入新時代的中華民族而言,這個德不是別的,正是那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提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1]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本質上依然是德行的涵養。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肩負著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思想理論界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項戰略課題展開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總體看,聚焦學理層面的研究居多,基于現實層面的反思略顯薄弱。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一項宏大的理論課題,更是一個系統的實踐工程。教育工作者只有正視當前社會領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深刻反思價值觀教育過程中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緊緊抓住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環節,尤其是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才能確保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簡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關注受教育者的道德心理需要,加強道德責任感的培養,還要通過提高道德實踐涵養個體的向善之心。
一、夯實基礎,激發個體道德心理需要
個體道德需要,具體而言,是指主體對自身、他人或社會公眾整體道德素質感到不滿,從而力求提高的一種心理傾向。個體道德需要通常表現為其對道德規范的理解和認可,對遵守規范的意愿和興趣等心理狀態。從歸屬上講,個體道德需要是一種精神需要和一種社會性需要。
(一)激發個體道德心理需要的必然性
促使個體深化道德認識,自覺遵守并主動實踐道德規范是道德教育的直接目標。從心理學角度看,需要是動機、興趣乃至行為產生的內在動力,因此,以激發個體的道德需要為開端,符合個體心理現象發生的規律;從人的本質的角度看,道德的起源與個體的生存發展密切關聯。通過對于人類活動和社會關系的持續考察,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社會關系標示著人的現實存在,而道德規范調整作用的對象正是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因此,從人的本質上講,人的生存發展依賴于道德規范的存在;從高等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當前受社會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多熱衷于受教育者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個人技能的掌握,加之,長期以來教育過程中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缺乏有機整合,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從對高校和教育者的要求而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確定教育目標和選擇教育機制時,努力實現受教育者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傾向。
(二)激發個體道德心理需要的方式
作為一種特殊的規范調解方式,道德主要借助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實現。從現實性看,激發個體的道德心理需要就是在傳統習慣的基礎上,借助社會輿論、道德教育,強化個體對道德規范的內在認同。“嚴格地說,一個行為只有當它出于對道德的‘應該的自覺認識和自愿踐行時,才具有道德價值”[2]390。因此,激發個體的道德心理需要,是創造道德行為的主觀條件。一方面,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通過正面說理,引導受教育者充分認識自己所服膺的價值觀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教育者可適時采用反面論證的方法,通過組織受教育者探討、辯論道德失范的嚴重危害性,特別是要善于聯系那些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不道德行為,增強個體對遵守道德規范必要性的正面認知。例如,近年來,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一些社會失信問題存在。造成這種負面影響的主要原因無疑正是少數人職業道德的缺失。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杜絕不道德行為已日益成為當前民心之所向。教育者若能充分利用此類事件,靈活施教,組織案例教學并因勢而導,則不僅有助于加強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認同,而且能夠有效增強大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自覺提高道德修養。
二、突出重點培養個體道德責任心
所謂責任,多指分內應做的事和承擔事件不利后果的義務。責任心,是對責任擔當的自我感受和內心體驗,行為的責任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基本特征。從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的區別看,道德責任心的培養有利于引導人們強化規范意識,強化理想人格。
(一)強化個體道德責任心的必要性
責任意識是道德行為產生的根源。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憂那斯(H. Jonas)曾直言:“當代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責任問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道德行為的本質規定,就在于它體現著一定的社會關系,是作為關系而存在的。有關系的規定,就有要求;有一定的要求,就有責任”[2]391。從一定意義上講,責任心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規定性。“高度的責任意識,是一切高尚的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2]392。“道德行為不能出于愛好,只能出于責任”[3]14。行為的指向性特征決定了任何個體都是一定社會關系中的責任主體。不可否認,主體道德責任感的嚴重缺失正是部分違法犯罪行為和不道德行為產生的內在根源。
責任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某些大學生道德責任感呈“稀缺狀態”。一方面,存在個人中心主義,另一方面,存在損人利己行為。倘若個體只顧追求自身權益,責任感視域僅局限于深交篤愛,將導致不道德行為的發生。黑格爾曾說:“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責任這樣一種意識。”[4]157積極營造責任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從對利益的片面追求中超越出來,反思自身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是當前形勢下高校價值觀教育亟待研究的緊迫課題。
責任感教育也是培養大學生“利他性人格”的必要前提。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5]許多學者認為,從我國現階段的現實國情出發,有效應對價值觀念方面的劇烈激蕩,在德育過程中倡導一種“利他性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利他性人格”的培養在本質上是一種責任意識教育。
(二)增強個體道德責任心的路徑
“道德責任意識應當而且必須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對自身所應擔當的道德責任‘是什么的明確認識和判斷,其二是對自身道德責任之‘為什么的深刻體認”[6]。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能機械理解以上兩個方面內容的邏輯關系,而應在具體的情境中靈活處理。首先,教育者要積極肯定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主體地位,闡明其在社會活動中,作為特定角色所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以及二者之間的依存關系。要讓大學生深刻理解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存在,這是培養主體責任感的邏輯前提。同時,教育者要注意引導青年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關注他人的客觀存在和生存方式,逐步樹立“責任人”意識。培養責任感的目標之一就是促使個體對于“相互關系”的理性認識,幫助個體跳出狹隘的個人世界,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反思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其次,教育者要著重引導大學生體認道德責任感的現實意義。使其明確,任何個人都是對他人負有一定責任的個體,加深其對“責任人”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只有主體真正理解自身行為的社會意義時,他才會產生一定的道德責任感,恪守道德規范。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從現實生活中的事實出發,通過具體事實闡述道德責任意識的重要作用和不負責任帶來的消極后果,經過比較分析,增強德育效果。
三、落實關鍵,提高個體道德實踐能力
心存強烈的道德心理需求,形成了良好的思維方式且道德認知豐富,是否就意味著主體會主動實踐核心價值觀呢?其實未必。從“知行合一”的觀點看,人不篤行并非力不足矣,只是志不切,故未能行。作為一種特殊的調解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性表現在其對外界的作用力是一種“應然”而不是“必然”,是一種非制度化和非強制性約束。因此,在作為和不作為之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后者。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的本質提醒德育工作者,涵養弘德篤行的行為習慣,除了加強上述兩個具體環節外,還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切實加強實踐環節。一是教育者要深刻認識到道德行為的形成需要“積累”。價值觀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人的思想總是處于發展變化中,短期的、偶然的實踐活動難以形成長期的、深刻的道德認知。只有不斷地循環往復、感染熏陶才會養成行為習慣。在這方面,我國古代傳統優秀禮儀文化是道德修養的良好“教材”。禮儀規范不僅是提高個體道德修養的必要條件,更是道德生活化的良好途徑。二是要注意價值觀內部的層次性,教育者應引導大學生從遵守公共生活領域的一般規范開始,循序漸進,最終實踐特殊領域,如職業領域的道德規范。具體來講,教育者應廣泛利用各種社會活動和環境載體,引導并鼓勵大學生去觀察、體驗社會生活。此外,德育工作者還要敦促受教育者養成反躬自省的良好習慣,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日復一日,當道德成為一種習慣時,個體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本身具有多端性,不能機械看待以上三個方面的關系。此外,由上可知,以上各環節之間并非是孤立的、單個的存在,而是內在統一、相互關聯和支撐的整體,它們共同作用于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002).
[2]羅國杰,主編.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康德,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黑格爾,著.賀麟,譯.精神現象學(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彭軍林.新時期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
[6]高湘澤.道德責任意識建設:現實語境中公民道德建設的一項突出任務[J].道德與文明,2006(3).
本文系2015年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儒家倫理思維方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項目號:2015A021);2015年西安工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項目(項目編號:XGS201501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