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花+謝佩玲+唐振昌
摘 要:特色農產品是一個地區或區域的獨特風味,具有明顯的地理標志,一直以來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本文以廣西桂林地區為例,通過對羅漢果、荔浦芋、金桔等特色農產品的調研,分析其現有的生產銷售現狀。致力于解決農戶的困擾,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根據客戶具體需求促成生態農業產品的“私人訂制”模式,結合互聯網和傳統模式探索創建一個以當地特有的原生態、綠色健康農產品為特色的新型生產和銷售平臺,減少中間商,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直接銷售到客戶手中。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互聯網;健康;新型平臺
一、背景和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上升,人們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高,特色農產品一直以來都備受青睞,因而消費者對購買到正宗、新鮮、健康的地方特產尤為關注,但市面上、網絡上的特色農產品卻魚龍混雜,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無疑為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居民缺乏網絡營銷意識和品牌意識,不能充分利用這一大機遇打造屬于地方特色產品的品牌進行自主網絡營銷,致使眾多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常出現虧銷、滯銷的現象。針對以上所述現象,以桂林為基點,探索新型中轉運營平臺為農戶解決缺乏技術、銷售無門及產品滯銷的困擾,同時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讓農戶賣得順心,客戶買得放心。
二、桂林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及銷售現狀
1.桂林特色農產品的特點
通過對桂林地區的實際調研,我們發現該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為特色農產品的種植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豐富了特色農產品的種類,主要有桂林羅漢果、荔浦芋、金桔、砂糖橘等。本文主要調查分析羅漢果、荔浦芋、金桔這三種更具桂林特色的代表性特產的生產和銷售現狀。
羅漢果被譽為東方神果,具備藥食兩用效果,被列為珍貴中藥材。調查發現羅漢果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特殊,只有在廣西桂林及周邊地區才能良好生長。其中桂林龍勝縣、永福縣是原產地,總產量約占全球的80%。目前主要出口地有東南亞、歐美等國家。
荔浦芋頭有“皇室貢品”的稱號,荔浦芋風味獨特且營養豐富。荔浦芋主要產于廣西桂林的荔浦縣。近年來,荔浦芋由最先的幾千畝擴展到上萬畝,現今已達到4萬多畝,平均畝產已達到2700公斤,最高畝產可達3500公斤。去皮后進行包裝、冷凍之后出口,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金桔是傳統名優水果,已有二百多年的栽培歷史,素來以“皮薄、味美”著稱。桂林金桔皮薄,果實金黃飽滿,果肉甘甜美味,同時有藥物功效。除鮮食外,金桔還可加工成果汁、蜜餞、罐頭、果脯、果醬、果酒等,用途十分廣泛,很受消費者的歡迎。桂林陽朔、荔浦、恭城縣都有盛產金桔,陽朔是主要的產地,全縣種植面積約為8000多畝,年產量達600多萬公斤,產量和質量位居全國首列。
2.桂林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存在的問題
鮮羅漢果果皮致密,水分含量較高,羅漢果生產戶缺乏先進技術,利用傳統的加工條件下的羅漢果很難干燥;荔浦芋由于不同生產戶的加工技術和產品品質的差異,市面上、網絡上的荔浦芋魚龍混雜,色澤和口感也千奇百態,質量和營養價值方面都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鮮金桔不易儲存,需要較好的儲存運輸條件。因此迫切需要聯合農戶共同合作統一引進先進的技術以保證生產出營養價值高、綠色、健康的特色農產品,依托政府的支持鋪設好物流鏈,把桂林的特色品牌做好做大。加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單一,多數集中在線下和景點區銷售,農戶無法充分利用網絡進行網上自主營銷,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局面,眾多農戶常出現虧銷、滯銷的現象。總而言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遇到的壁壘較多,農戶與商戶間迫切需要搭建一個橋梁去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互惠互利。
三、新型運營平臺的特點
1.促使桂林生產同類特色農產品的農戶成立合作社,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特色農產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最突出的是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農產品生產銷售主體主要是單個農戶,缺乏專業的生產銷售知識和市場培訓,無法準確捕捉市場信息、把握特色農產品市場動態,很難融入現代的市場。因此,促使桂林生產同類特色農產品的農戶成立合作社,有利于當地區域農民協力合作進行大規模生產、有規劃的布局和管理,更好地抵制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鼓勵桂林同一地區或生產同類特色農產品的農戶注冊集體商標,面對廣大消費群體進行統一標示和宣傳,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例如對桂林羅漢果、金桔、荔浦芋等分類進行統一標示,提高消費者的認可度。
2.私人定制模式下的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結合的營銷方式。盡管市面上或者網絡上出售的特色農產品滿目玲瑯,但多數消費者或是因為口味,或是因為包裝等原因,因而不能購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我們平臺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不同年齡段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并按規定數量接受消費者特殊口味的私人訂制,平臺聯系當地合作社進行生產,平臺將利用互聯網使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公開、透明化,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時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營銷競爭力,一方面,平臺在淘寶、京東、天貓等各大著名電商平臺開設網上商鋪進行線上銷售,出售來自不同地方合作社生產的原生態特色農產品,打破區域銷售局限,讓消費者購買到心儀的產品。另一方面,平臺與信譽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實體商貿企業、商鋪合作進行線下銷售,讓消費者可以到實體店親身體驗,當場選購,通過掃描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免費進行品嘗,提供給消費者親身體驗的機會。
3.完善的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線上的電子商鋪為網購愛好者提供對比選擇、隨時下單的便利,網絡營銷的重要環節是具備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平臺從物流覆蓋面和物流配送設備兩方面考慮選擇適合的物流公司進行合作,根據當地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與物流公司協商鋪設覆蓋多數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的物流中轉站,并在收獲季節加大配送能力,同時建立起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滿足特色農產品保鮮需低溫儲藏的特點,保證產品能快速送到消費者的手中。endprint
四、促進運營平臺良好運轉的發展策略
1.政府主導,號召成立生產合作社,并加大對合作社的財政及政策支持,深化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當前地方成立生產合作社的普及率較低,農戶對品牌的觀念不夠重視,平臺的資金和人力有限,不足以完全靠自身把品牌做大、做好。在政策支持方面,通過政府的鼓勵去指引當地農戶成立合作社,提供統一健全的特色農產品政策性農業保險,并按相關規定給予一定補貼。除了資金方面,政府應積極培養和引進品牌管理人才,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重點培養品牌策劃和管理人才,使合作社品牌構建隊伍的建設更加完善;二是從外面引進人才,選撥各類人才到平臺負責品牌建設。
2.加強特色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在物流體系建設方面,政府的財政支持很重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在流通中所需的產地預冷庫、冷藏車輛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指導各物流企業建設囊括大多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的物流中轉站,特別是在特色農產品收獲時節加大配送力度。此外,政府應制定物流整體發展規劃,加緊推進鐵路建設,提高鐵路運輸能力,加快鐵路貨物流通速度。推行公路村村通,完善農村道路設施。積極推動物流企業逐步更新物流設施和裝備,構建優良的信息系統,提高物流效率。
五、總結
本文以桂林為基點,探索創建一個新型原生態特色農產品銷售平臺。這是一個通過集合各地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戶成立合作社,因地制宜,利用現代新技術生產環保、健康的特色農產品,以當地特有的原生態、綠色健康農產品為特色的中轉運營平臺,根據客戶具體需求促成生態農業產品的私人訂制模式,線下利用城市信譽度好的商鋪進行實體銷售,線上通過好評電子商鋪銷售,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直接銷售到客戶手中。
參考文獻:
[1]鄭丹,王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1,(2).
[2]劉金璐.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16(3):29-31.
[3]朱興榮.基于“互聯網+”的農特產品營銷模式創新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0):95-97.
作者簡介:梁好花(1996.07-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謝佩玲(1995.03- ),女,漢族,廣西北流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通訊作者)唐振昌(1988.02- ),男,漢族,廣西桂林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