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摘 要:包裝設計之美滲透在方方面面,包裝設計的商品是為了消費者服務的,因此,我們說設計是一種使自身有實用意義的藝術行為。一個成功的包裝設計,應該是創意表現有機結合的產物。創意靈感來源于不經意的偶然突發,有經驗的積累以及思維的擴散,和不斷的借鑒創新,將設計概念由抽象的評議表現逐步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設計。在這里,我以普通學校的一門包裝設計課程為例,分析一下現在的包裝設計課程。
關鍵詞:包裝設計;閱讀;案例分析;實踐
中圖分類號:TB482-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224-01
一、閱讀基礎書目
在第一個星期里,由于我們包裝設計的專業知識比較欠缺,第一周的任務就是加強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我們以教材為參考,初步了解包裝設計是什么、好的包裝設計的設計要素及設計方法、包裝設計的創意性、如何運用各種構成發揮包裝設計的形式美、做一個完整包裝的材料及工藝屬性。并通過整理讀后感來加深我們的記憶。學校的包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用書,一般都是分章節講解包裝設計的系統理論知識;吸納國外優秀的典型設計范例;包裝藝術設計的概念等理論,設計定位;在構成方面的視覺傳達的形式美表現以及再包裝設計中應注意的使用材料、工藝屬性和應用最普遍的紙盒包裝結構等的詳細介紹。可以說教科書是包裝設計的入門必備。
二、鑒賞優秀包裝設計
首先需要找大量的國內外優秀的設計。在這里簡單的舉兩個例子,一是水果廁紙包裝,日本人非常重視廁所文化,很多企業家有著普遍的共識:“有一個干凈的廁所的公司,才會是好公司。”日本一家設計公司的作品,他們設計了獼猴桃、西瓜、草莓和橙子四種圖案的廁紙,這款包裝很快在日本市場成為大賣的爆款;二是農夫山泉包裝,農夫山泉在其傳統強勢品類瓶裝水上,又玩出了新花樣 ——不論是包裝設計還是概念,個個特點明確,令人嘆服。新品包裝中的青少年運動包裝,為了讓青少年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農夫山泉設計了一個瓶蓋,單手就能開關。瓶蓋內設專利閥門,只有在受壓情況下才會開啟。開蓋狀態下,普通的側翻、倒置都不會使水流出,非常適合孩子使用。此外,農夫山泉還邀請了英國著名插畫師畫了一組極富想象力的標簽,表現長白山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整個設計充滿童真,仿佛孩子們想象中的長白山自然世界。
在此期間,我們還有幸去參觀了日照御海園,看日照本土茶園,品日照綠茶“小龍女”,聽關于茶的傳說、日照綠茶的故事。這此經歷給我帶來巨大的啟發,讓我確定最后我的選題圍繞一個個動人的茶故事展開。
三、日照綠茶包裝設計
根據網上調查的茶傳說,筆者確定了做日照綠茶——河山神茶。相傳是河山上的和尚用此茶治好了一位途徑石臼碼頭的客商老夫的不治之癥而廣為流傳,龍王便派一條龍來照顧河山神茶,端午前的茶要進貢給玉皇大帝,端午之后,人們便可采摘飲用。
由于日照近海,包裝采用藍灰色,底紋為日照傳說中常出現的龍的造型,并且充分結合日照本土依山傍海的特點,設計出一款符合日照特色的綠茶包裝。在老師的指導下,最后我們完成了包裝設計平面圖,展開圖,以及尺寸大小和排版情況的設計,將理論投入到實踐中,我們發現并沒有這么簡單。設計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為設計師,我們對設計的嚴謹性要求十分嚴格,一個小小的錯誤,在制作中可能會造成成千上萬的經濟損失。在包裝設計中,還要注意字體設計的節奏感、設計中主體物的放置規范、排版如何才能整體美觀等等理論知識。我們不應該只把這門課程當做任務來完成,而是真正的投入到一個設計師的角色定位當中,考慮為公司獲取最大的效益,將設計能真正用于實際。
設計者設計的商品,若沒有消費者的認可,便不成其為商品。而且只有源于生活,有利于生活的包裝設計才是美的包裝設計。
四、網絡營銷
雖然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絡營銷設計,但是現在是信息時代,而且是多媒體競爭的信息時代,傳播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對比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失利與風靡,我們可以發現:合適的傳播模式和策略,將會是決定品牌傳播成敗的關鍵點。網絡傳播對于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因此新時代的我們想要做好一個產品,需要充分了解包裝新形態的發展因素,對于在設計中準確把握設計的理念和形態,著眼于包裝設計發展的未來是很有幫助的。這些新的課題促進了包裝結構、新材料、視覺傳達等方面的不斷更新與進步,從而適應新產品和時代的需要。
了解網絡營銷基本方法后,最后定下制作綠茶網頁設計,讓使用電腦的大眾都能找到自己的綠茶品牌,并且能夠在線咨詢以及購買,方便人們的生活也方便了產品的傳播,最后在這門課程中又有了新的突破。
五、結語
包裝設計課程的學習流程都是環環相扣的。僅僅依靠一般課程的學習還遠遠不能解決包裝設計中的所有問題,所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缺陷,開拓自己的視野,多看,多實踐,來學到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黃吉淳,劉春.包裝藝術設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