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會
摘 要:主要結合新課程背景,圍繞提高學生成績的主題,提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策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離不開學生的努力,但是教師也應該做出努力。
關鍵詞:學習方式;高中政治;學生成績
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必須得到科學而充分的發揮。這不僅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也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課后作業中予以恰當的引導。我們在這兩個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一、深化課堂改革,占領學習的主陣地
1.抓住學生的關注點,讓課堂活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而言,很多老師都是將“興趣”片面理解為“趣味”,這其實縮小了興趣的內涵。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不但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能夠引起他們學習的動機,而且不少富有理論深度和價值導向的問題,同樣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一旦使學生的關注點能夠聚焦在教材的某個問題上,學生當然就會開始自主思考這個問題,當他們覺得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解決這個難題時,自然會互相尋求幫助,開展合作,進行探究。所以,對教師而言,其主導作用的發揮,最先的邏輯起點應該是尋找出教材中能夠引起學生高度關注和興趣的那個“點”,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再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相關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轉變其學習方式。例如,老師在執教《文化生活》第三課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時,沒有采用常規的方法講授,因為本框內容并不太難,一般講授可以很快完成教學任務,但這樣處理的話,學生對文化交流的意義不會有多么深刻的領悟和情感上的共鳴。為此,老師在授課一開始,便打破常規的教學順序,首先提出教材第37頁中由于印刷的原因而犯的一個錯誤。學生聽說教材有錯誤,都十分興奮,開始仔細閱讀這頁教材,仔細看了幾分鐘也摸不著頭腦,老師又提供線索,告訴學生錯誤出在教材引用的“鄭和下西洋”的素材中,并要求學生結合所學歷史知識,互相合作,找出錯誤所在。經過兩三分鐘的思考,一位學生終于發現,由于輸入的問題,教材將鄭和船隊從東南亞地區帶回的“染料”誤打印為“燃料”。
通過分析教材中的這個小小錯誤,學生不僅對文化的傳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教材的自主研讀也越發認真,教師也從這個案例中很自然地引導到對文化傳播手段的教學上。
2.圍繞教學重難點,讓思維動起來
教材重難點應該是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磨刀石、試金石,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不應該偏離這個“點”。對于教師而言,要通過精當的講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加深理解,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例如,汪老師在高二新授課講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區別時,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看書理解,而是進行精要的講解,指出這兩個貌似相同的原理側重說明的問題不一樣,前者是強調如何解決好一個復雜的問題,后者著重于解釋如何認識和看待一個事物的性質。接著,老師展示了一個漫畫題,讓學生思考垃圾發電,變廢為寶體現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還是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學生面對這樣兩個相似的選項,結合材料努力思索二者的區別,反復感悟這兩個原理的不同,并且在分組討論時時互相質疑、探討,最終認識到這幅漫畫講的重點不在于怎樣發電,而是告訴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垃圾從“廢”到“寶”性質的轉化,從而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最后他要求學生自己提供一則材料來辨別這兩個哲學原理。學生紛紛開動思維,積極思索,尋找合適的材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深刻感悟,正確理解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的不同,又開展了自主、合作學習,不知不覺中運用了新的學習方式。
二、設計作業閃光點,讓教學走出去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還體現在指導學生的課后學習上,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具有亮點、形式多樣的課后作業。教師要適當變換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感到作業新穎、有趣。
增強作業的時代性。我校政治課教學還引入了“時政小講演”這一環節,由學生提前準備,針對一周內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時政熱點,利用每節課課前3~5分鐘向全班學生演講。當然,教師對此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事前與演講的同學進行溝通,商討、確定演講主題,在思想性、時政性等方面嚴格把關,在素材、細節方面提供支持,把握好“放手”與“不放手”之間的分寸,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保證了演講正確的價值取向。
總之,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在課堂中結合生活實踐,聯系生活積累,引入生活資源,可以改變過去那種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把苦讀書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性、合作性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培養興趣、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的活動過程,這樣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想學、會學和學好。
參考文獻:
[1]陳革陽.堅持正確價值取向 變革政治學習方式[J].考試周刊,2008(40):125-126.
[2]趙文軍.淺析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革新,2007(2):7-9.
[3]潘洪建,丁傳煒,金其寶.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