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君
摘 要:數學知識的教學要使學生能學進去,并走出來,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以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并獲取快樂體驗,促使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體驗;實踐能力
數學留給學生的印象是各種各樣的數據、公式、定理等,現在不少學生覺得數學是枯燥的、無趣的,這種判斷忽視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和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時時感受數學,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會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體會數學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日常的生活引入課堂,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隨時利用素材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每天升國旗時,大家都是向國旗行注目禮,唱著國歌,看到徐徐升起的國旗,可是有時國旗升頂與國歌結束不能同步,怎樣才能同步呢?適時引導學生找到其中的等量關系式。
學生每天的課間操隊形,站隊時要做到橫看、豎看、斜看都是一條直線,那么排隊的關鍵是什么?天天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明白站隊時前后左右間距相同時,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條直線。還有植樹實踐勞動時,如何把樹苗栽齊,這些問題都交給學生去解決,然后教師點撥,這些生活中的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
現在的學生生活經歷較少,生活經驗缺乏,要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教師首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隨時交給學生解決,然后與學生分析總結,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時時處處皆數學,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長此以往,不斷深化,就能逐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從而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數學學習能力、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最終達到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二、在教學中努力創設生活情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用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展開主動探究,從豐富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原型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圓周上的行程問題時,讓學生分組在操場上實地演示,在起跑線上背向而行和同向而行到兩人相遇存在怎樣的等量關系式?最后小組交流匯報,發現背向而行、兩人相遇是兩人的路程之和等于操場一圈,同向而行是兩人首次相遇時快程比慢程多跑一圈,這樣學生再遇到圓周上的行程問題時,就能融入生活實際,用親身經歷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同時又能引導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景中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強化對知識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平行線與相交線時,可以提前讓學生繪制一天上學的路線圖,上學路線可以看做線條之間的相交和平行,而路線圖上街道的轉角,紅綠燈等可以與本章中后續的知識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聯系起來,就能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內容。
三、鼓勵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標要求,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解決生活問題是基于生活實際的數學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讓學生從有限的教學視野中走出來,走向寬廣的現實生活空間,讓學生用所學的教材知識解決更多的生活問題,在實際運用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和實踐水平。例如:在教學“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時,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數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如每月的零花錢的消費是否合理,如果單獨看一次消費的價格、用途等,可能很難做出消費是否合理的判斷,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據管理意識,應該讓學生將自己每一次消費的時間、金額、目的等一一記錄下來,每月對自己的消費進行評估,當三個月以后就可以看自己在哪方面的消費比較多,仔細分析每次消費是否合理,如某些零食和飲料在不同時段和不同地點的價格差異等,每個數據是一個結果的呈現,一組數據就是一個現象的呈現,如零食消費是否合理,哪些消費可以精簡等,當學生意識到這些問題時,就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消費行為了,從而實現高效消費,以此增強學生數據管理的能力。把生活作為學生的學習之地,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生活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學習活動應用于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利用生活與我們每個人的關系,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存在,將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的腦海,使學生更加理解課本知識,把實際生活作為強有力的輔助工具,使數學更具有魅力,使課堂更具有活力,使學生的興趣更濃厚,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馬國良.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6.
[2]蔣詩泉.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