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水江文書蘊含的生態價值及跨文化研究方法

2018-01-02 01:58:34楊庭碩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

楊庭碩

摘 要:清水江文書研究有4個緯度或問題需要注意,即時間緯度、空間緯度、民族文化問題以及研究思路問題。此外,若能將清水江文書中所涉及到的農林生產技術整理出來,同樣也可以申報為中國的、乃至世界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清水江文書的縱深研究。

關鍵詞:清水江文書;時空場域;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8)02-0055-06

我今天想講的內容是一點感受,說不上是什么結論,但是這個感受梗在心頭已有多年,今天談談我個人的想法。這些年,做的事情都很雜,因為吉首大學民族學學科的發展,涉及的面也很寬,壓力很大,我也不得不勉為其難。至于3個大學同時立項的“清水江文書研究”,我幾乎是同時參與到3個學校中和大家一道展開工作。當然,都知道大家在干什么,所以對大家的進度和所做的事情都比較了解。但是回到我自己,結合最近的一些工作情況,有幾個感受想談談。就是在研究中,都希望得出一個很明確的,且大家都認可的因果關系、結論,并系統地呈現出來。這一點是大家遵循的一個共同目標,但是具體到形成的因果關系而言,通過目前有關清水江文書研究的已有成果,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大家知道在100多年前,涂爾干等人研究社會學,他就提出要建立一種正確的因果關系的分析范式,認為需要遵循8個原則。但具體到清水江文書而言,恐怕還遠遠不夠,它還需要有4個緯度需要注意。一個是時間的緯度。清水江文書是一個總的概念,它所生成的時間差異很大,貨幣的計量單位在其間發生過天翻地覆的變化,個人的姓名也發生過天翻地覆的變化。早期文書中所涉及到的人名是苗語直接譯成漢語的,后來有了規范后,字輩都出來了,這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產權的認定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在認證其因果關系,或者產權關系的因果脈絡時,好像不太注意這份文書處在哪一年?那時全國的背景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還有一個是空間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最近跟馬國君教授也在談一個問題,過去有個習慣性的看法,過去是采伐野生的林木,包括楠木都是砍野生的。但最近通過文獻梳理,確實叫我們大吃一驚。明初,四川赤水河采楠木的時候,聘請的是思州這邊的“刀斧手”去砍伐。這是為什么呢?國家這么大,當時貴州還沒有建省,四川赤水河采楠木是永樂初年的事,刀斧手去砍楠木后,還負有維護楠木林的責任,必須確保采伐過程中,沒有成材的楠木不遭到損害。這就怪了,原來當地的楠木林并不是野生的,而是各有歸屬的。這就足以證明早年的習慣性理解肯定錯了。

還有更重要的事實在于,“改土歸流”前,永順本是最大的楠木生產基地之一,彭翼南一次貢奉的楠木就多達9 000根,用于修故宮。但是到了“改土歸流”后,馬上出了問題,清廷責成當地的地方官也繼續貢楠木,但卻貢不出楠木來了,這是因為已經沒有人管理楠木林了。楠木需要500年才能成材,永順的彭氏家族在當地已經有800年的統治史,這些林木是在該家族眼皮底下撫育出來的。上面提到的彭翼南才能貢木,而且還是該土司親自上山組織砍伐,假如此前沒有修好護林用的路線,那么土司帶領大部隊的路該怎么走?假如他滿山跑去找野生楠木,看來沒這個道理吧。由此看來,他大規模所貢的楠木肯定是在管護當中長大成材的,而且這些楠木在改土歸流后被置換成為杉木,其間的過程到底是怎么走過來的呢?這背后必然有整套的技術體系在其中發揮支撐作用,才可能實現這樣的轉化。由此看來,這兒的森林肯定早就不是野生林了。其實,《苗疆聞見錄》一書中,早就提到了這一點,只是沒有引起清水江文書研究者的注意。

有幸的是,在清水江文書中,上述疑問得到了澄清,杉木是跟油桐樹、油茶樹、楊梅樹混合種植的,為什么這么種植?這背后的知識體系卻沒有人作出認真的說明,這肯定是一個重大問題。人工營建杉木林到底需要干什么事,如何干的好,這肯定得講清楚,科研工作才做到位。這就涉及到護林、管林的空間差異,空間差異怎么就可以做到把杉木往下移,同時又要把楠木等樟科植物全部淘汰。因為當地老鄉說種了樟樹以后,杉樹會死去。為什么當時的老鄉就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呢?生態學指出此問題的實質,是植物的“化感效應”發揮了作用。不過得出這樣的結論,距今才100-200年時間。但是此前的清水江鄉民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了,但研究清水江文書的人卻還沒有引起注意,這是否有點遺憾。樟樹不能跟杉樹兼容,油桐樹不能跟茶樹林兼容,該怎么去解釋這個問題呢?所以空間的差異是值得去討論的。剛才很多老師提到了那個問題,清水江產出的木材銷到哪兒去了,清水江產出的東西與國家建置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國家改朝換代,其間對木材的銷售又發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如果沒有把它們關聯起來,那么清水江與國家制度的改革,其間的因果關系就無法說清楚。當下類似的很多問題,都需要亟待澄清,比如,販運木材到底交什么稅,交多少?此前的研究很少有人提到。這樣的問題不說清楚,清水江文書的研究,肯定會成為空中樓閣。事實上,方志和國家《賦役全書》早就提到牙稅、厘金稅、落地稅等等名目。但這樣的稅收名目如何與清水江文書相銜接,卻無人說清楚。類似的現象在清水江文書中肯定有線索,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發現它的著落在哪兒?所以,當時的國家大政,在空間格局上到底與林木經營如何得到表現,就成了亟待探明的大問題了。

還有一個問題很關鍵,民族文化該怎么辦?清水江文書所反映的事實明明是一個跨文化的活動,但是我們在講法律也好,講經濟也好,講歷史、講國家制度也好,我們總是忘記了這其中普遍存在著民族文化差異。木材的生產和利用兩邊的文化各不相同,這就是我剛才講到的兩個術語,那就是文化差異和生態的異質性,大家都背得了。清水江文書上明確地記載著“土名”叫什么?下文又要提及“管業”字樣。土名和管業這兩個語詞,從漢語來解釋,可以有十幾種解釋法,“土名”可以指少數民族語言的地名可以叫土名,當地土產也可以稱土名,被出賣的那塊土的名字,都可理解為土名,但含義卻各不相同,如果不懂苗語,就不會懂真正的意思?!肮軜I”這個詞也值得注意,它為什么不叫產業呢?為什么偏叫管業呢?這樣叫也可以有十幾種解釋。這就涉及到大家所提到的計量有差異的問題。這表明土地產權的認證,文書所表達的內容本身就有差別。賣的是土地,還是土地上的木材,或者是那塊土所能產出的其他東西,還得涉及到那塊土具有什么樣的潛力,進而還要涉及到那塊土的邊界、面積如何計量問題。如果這些概念沒有弄準,那么文書所反映的內容就無法正確的理解。這將意味著“管業”也需要做更深層次的認定,才能理解文書內容所反映的實情。

因此單就土名和管業二詞而言,就足以表明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在這些文書中是相互穿插,攪合在一起。光從苗族,或者漢族的視角都無法真正理解文書所包含的內容。為此,我覺得很有必要談談我對這兩個詞放在文書中的理解,以供大家參考。

事情很清楚,如果僅是從苗族的文化去理解“土名”這個詞語,但很多文書在“土名”二字的下文卻通常都會提到大路邊,洪道邊等。這些顯然不是苗語的名字,而是從漢文化角度也可以理解的翻譯,文書中將他們混用,分明就是告訴我們需要用兩種文化去分析和解釋其中的含義。比如說,很多文書在談及同一塊土地時,接下去還需要講清楚是哪一小股,這樣一來,下文所提及的管業對象,顯然不是我們習慣于所理解的多少畝這樣的計量辦法了。股下分小股,肯定是苗族干的事情,而不是漢族熟知的計量辦法,由此看來,哪怕一份文書提到的哪怕是轉入一小塊林地,同樣涉及到漢文化與苗族文化交集的問題。不弄懂其間的交叉點,那么不知土地在什么地方?面積有多大?使用產權就會成為一筆糊涂賬。接下去所講的管業也就更無法獲得正確的理解了,在田野調查中就可以獲得經驗性的認識。

鄉民們在轉讓一塊林地后,根本不是買完就走人,等著它自己長大,而是要不斷的巡山,不斷監控所買的林木的狀態。樹枝枯萎得立馬修剪,蛀蟲后得馬上處置,被藤蔓植物所纏繞,枝條卷曲的樹木等就得立馬采取措施,否則疾病就會蔓延。不僅自己的林地要受害,還得波及其他人的林地。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在自己買到的林地下,不管是采集狩獵到什么東西,當然是歸自己所有。其他樹種的出產也是自己的產出物,但是要主伐則不行,即使砍掉也運不出去。這是因為林木必須是批量出售,得與周邊的人共同協商,賣了才能分紅。這樣一來,下文必然要提到的管業,其內容的豐富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所謂“管”,你得按照苗族經營能力,不斷投入人力,真正管起來,真正用起來。所謂“業”,其內涵也很豐富,包含那塊地所長的樹最終發賣時,你可以分得一大部分報償。分的辦法是按照苗族的規矩,除了木材以外的產出也得按照苗族的規矩管和用。但發賣時你得和用林地的老鄉一道與漢族人討價還價。這時又得兼顧到漢族的規矩。單就以上的討論而言,管業二字不能簡單理解為管理你的那份產業,不僅是管和業,包括他的計量單位和規則,都得按照苗族的理解去辦,但寫成的文字則僅是簡單的管業二字。試問如果單從漢族去理解字面含義,這些實情說得清楚嗎?此前不少人認為這些漢文寫成的文書,僅僅是模仿漢族同類文書的樣式寫成,因而可以理解為單純的漢文化滲透的結果,顯然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事實上用漢字寫成僅是這些文書的表象,背后還是苗族的習慣法、倫理道德觀念、本土知識和技術技能。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有弄清楚,那就會對文書的誤讀和誤解。之所以會導致誤讀,是研究者對漢文化太熟悉,漢文化的固定農耕在我們根深蒂固,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對其背后的文化不僅是視而不見,而且是強行張冠李戴,讓極其豐富的森林經營,用我們的思維方式做簡單化的理解,似乎這些樹任由其長就可以賺大錢,根本不問整片林地的持有人之間,發生多么復雜的社會關系。就這一意義上說,不少人斷言這些文書重復率太高,深入研究的空間并不大,其實這是從漢文化的視角作出的誤判。認識不到如何規約這樣的林木生產全過程,我們就根本無法意識到它的研究空間有多大。這正是我們要反復強調必須展開跨文化分析的基本事實依據所在。但愿今后的研究者多了解一點文化的實情,才能避免在清水江文書研究就地徘徊。

最后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思路問題。從民族學思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發展歷史有許多階段,它有狩獵采集,有游耕,有畜牧,還有農耕,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觀點都是從固定農耕的視角出發的。為什么會想到這個問題呢,我帶的有個學生的畢業論文探討甲骨文字的本義問題,這篇論文的寫作就碰到這個關鍵問題,但凡涉及到與狩獵相關的甲骨文單字時,都是把所狩獵對象的字符,加上狩獵這種動物所用工具的字符拼在一起,就代表著狩獵這種動物的生產活動,自然就得出了前人并未引起關注的結論。這些甲骨文所表達的意思是雙重的,它不是講這個動物,它是講打獵的方式問題。

舉例說,甲骨文中本來就有一個專用詞,用來指豬,構擬出來的讀音叫“shi”,而這種動物我們叫它為豬,但豬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上面畫一張網,下面畫一頭豬,這樣的寫法,是用打獵的方式獲取野生狀況的這種動物,后來豬被人馴化后,才稱之為豬。至于野生狀況的豬依然稱它為“豕”了。這樣一來,在后期的農耕民族眼中,同一種動物變成了兩種動物。

那么同樣的道理,從許慎編訂的《說文解字》開始,其他的動物在文字表達上也出現了同樣的分化。比如鵝和雁是同一種動物,但在《說文解字》中卻是不同的字,家養的叫鵝,野生的叫雁。作出這樣的分化,原因就是打獵的方式得到的叫雁;家養的雁,憑其叫聲,另取名為鵝。前人研究甲骨文都是靠說文解字做橋梁去認識甲骨文,在不知不覺中用農耕文化的角度去認識狩獵采集時代的狩獵方法,由此而造成的大量的誤解,也就多的不勝枚舉。應當看到這是一種思想方法上的習慣性失誤,不注意到文化的差異,特別是文化類型的不同,類似的錯誤還會不斷發生。具體到清水江文書而言,用固定農耕文化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游耕方式管護的林木,對甲骨文字義的誤讀,其實是同一種失誤。由于不是個別的問題,而是大多數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難度很大,要有思想準備。

讀唐人陸羽所編“茶經”也發現同樣的問題,這是一本有關茶葉的名著。該書中明確提到,在武陵山區還能找到千年以上的古茶樹,這樣的古茶樹還能產出優質的茶葉,這樣的記載如果憑借當代龍井茶的生產方式,去閱讀和理解就肯定會走樣,甚至不敢相信這個記載的真實性。但如果注意到這種古茶樹是靠游耕類型文化管護出來的,那么情況就會為之一變,不僅以上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進而還可以注意到,他的經管辦法與今天生產龍井茶完全不同,他是通過不斷地修剪,不斷地管護而確保其茶樹生產力的,而不是像龍井茶需要全部挖掉重新種植。因而,套用龍井茶的生產方式,肯定會曲解他的原意。除了茶葉外,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沅江上游產出的楠木也是如此。這樣的楠木不是需要人種,而是需要人選擇好,位置適合,長勢良好的野生楠木,把他管起來,一管就是幾百年,才能長出優質的楠木來。這樣的管護辦法,同樣會表現得和種桐油很不相同,因為經管辦法屬于不同的文化類型。

這個問題如果不搞清楚,我們來讀清水江文書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為清水江文書所反映的林木經營體制是按照游耕類型文化,而不是農耕文化類型去操作的。如果我們從漢族的每年春種秋收的經營模式出發,這些樹木的經管顯然不是一個套路,事實上經管林木是一面在種,一面在收,這個概念如果不按游耕文化的思路確立起來,那我們怎么去解讀這個文書呢?所以民族學在清水江文書研究中理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醒我們必須注意民族文化之間實質性的差異。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你就會把一般種稻田的辦法去解讀這個文書,出現偏差肯定在所難免。同樣的道理,你用漢族種稻田的方式去解釋先秦時期種植粟和麥,也解釋不通,很多規矩都是對不上號。

基于以上有關因果關系的分析,所以說要認清其間的因果關系時,4個緯度絕不能忘記。如果我們要建立正確的因果關系,只要4個緯度不相重合,你說它有因果關系,那么這樣的因果關系通常情況下都不能成立。我覺得,如果這個問題得到澄清,那么在下一步研究中肯定會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因為下一步正在做楠木種植問題、關于茶葉的種植問題、蠶的飼養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中國農業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弄清楚了這些問題,才可以從中得到解決,今天的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也才做得好。其實這些問題都和清水江文書的研究息息相關,你解釋不通這一頭,那么那一頭也無法解釋。所以,我想,大家都提得很好,能否把視野開拓一下。要讀透清水江文書,同時也需要了解全國的背景,也要讀通之間的文化差異,就是跨文化之間的差異,這一定要把它讀懂,如果不讀懂的話,我們就很難有所進步了。

最后,我想提一個問題,就是清水江文書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是不是可以把清水江文書所代表的整個生產體制也申報成中國的,乃至世界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貴州省掌握著這樣一塊農業文化資源,但是沒有人想到要申報為農業文化遺產。事實上清水江文書所反映的農耕體制,包括林糧間作、復合種植以及堆土種植,這些技術在世界農業史上還沒有見到過類似的例子。對這樣的農耕體制為什么不把他歸納總結,兩年后申報第五批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呢?我是盼望在清水江文書研究的基礎上把它兌現。世界上都知道森林是砍野生的,誰知道我們這里1 000多年來一直在人工營林呢,包括楠木都一直靠人工管護,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農業創舉。這樣的好東西卻不加申報,太不應該了,真有點對不起先人。

在經濟史的研究中,清水江文書所反映的農耕體制也是一項創舉。在經濟學研究中,僅止于考慮我今年投資100萬,明年能夠收益多少。他們研究的時間跨度很短,要求一兩年就見效,要求50年才見效的話,哪個投資商會干這樣的蠢事,而清水江所反映的林業投資,在經濟學看來就不可思議了。投資種楠木動則就是幾百年,投資種杉木動則就是幾十年。而清水江文書所反映的林業生產卻可以突破這樣的時間界限,實現常態化的投資。而可以心安理得的等待幾十年、幾百年才能獲得效益。就這個意義上說,這兒的命題肯定是一個新問題、新現象。這就回到了剛才講到的問題。我們跟一些外國專家談話,他們認為中國崛起后,最可怕的事情是,他們的價值體系和學科體系會受到中國式的沖擊而崩潰。其中就包括了清水江文書的林業生產問題。正因為他們不懂中華民族的傳統,所以他們永遠解釋不了中國為什么能夠快速崛起。我們有的是經濟學、民族學家,什么學科的專家都有,但是沒有一個學科能夠解釋中國為什么能夠快速崛起。這個問題既是對我們的一個鞭策,同時也是一個警示。

剛才大家都說到,清水江文書沒有進入到國家歷史的話語體系,這只是個時間問題,清水江的林業農耕體制肯定會進入國家的歷史話語體系的。因為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優勢所在問題。在歷史上,這么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怎么能夠把生態系統差異這么大,文化差異這么大的疆域,包括邊遠地區有效地管理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內聚力的整體,并能夠持續數千年的發展。有了這樣的傳統,中國不能快速崛起那才是不可思議的問題。

其實只需要立足于清水江文書的研究,并不難回答這樣的難題。因為清水江的林業經營體制從經濟學的視角看,完全可以算得上是超長時段的提前大規模投資,而從事生產的這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之所以敢超前規模的大投資,其動機很清楚,他們相信中國的傳統觀念,天不變,道也不變。中央王朝靠得住,即令出現大規模投資,永遠不會打水漂,子孫萬代都有可靠的收益,西方的經濟學家當然不想承認這一點,所以他們解釋不了中國為什么能夠快速崛起。但如果從清水江文書的研究出發,就可以獲得新的解釋,而且是正確的解釋。大家知道,清水江文書中多次提到要修洪道,在幾百年前的技術條件下,修一條幾十公里的洪道要花費多少勞動力誰都知道,幾乎可以說的上是難上加難,和現在相比,好似修高速公路那樣的困難,但是當時的村民卻能做到,他們都修成了,這才能保證大批的楠木能夠世世代代的產出,運出去販賣,可以做到子孫萬代受益。

近年來在探討湘西歷史上的楠木生產,也有類似的事情。生產楠木不是種的事情,而是運輸的問題,楠木是需要整根運輸,砍斷不值錢,因而每根楠木的生長點都要為楠木修運河,而且距離砍伐前幾年就要修運河等著,其投資的量和技術難度到今天看來依然感到震驚。幾百年前就可以做好這么大的投資,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確實令人不可思議,但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卻能做到這一點,單憑這一點,中國能夠不崛起嗎?但問題卻在于研究者很少有人從這個方面去想問題,去收集資料,去解釋中國崛起的傳統文化基礎,這顯然是一種研究思維的短見,只要破除短見,按照新的思路去研究清水江文書,還愁此項研究工作進入不了國家歷史的話語體系嗎?

中華民族為什么可以把很不相同的文化納入到國家管理體系,而且大家都認同我是中國人,我要聽皇帝的話。苗族說“先有苗,后有朝”,最后還得認個朝呀?一個例子很好玩,在高坡苗族,一個碑雖然消失了,碑刻上的故事涉及到把牛大腿的肉割下來送給國家作為公糧稅收,還是送牛頭給國家。按照苗族規矩,娘親舅大,給舅舅送禮就得送大腿,因為大腿肉多。但是為了尊重漢族的文化,漢族是以頭為先,所以經過商討,是將牛頭送給國家,并因此而成為一種慣例,執行到辛亥革命才結束。在清水江文書中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尊重跨文化的意識問題。所以,像這樣的問題,講起來話很長,其間的核心問題明白如話。所以大家要做好思想準備,貴州省應全力把林糧間作這一套技術體系申報聯合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第二個建議,大家講到忙著接項目,忙著搞旅游開發項目,但是審查了最近一段時期的農業文化遺產申報書后,突然發現國外的有些申報書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他們中有的是討論太平洋東岸智利和秘魯島上的農耕體系,還有一個是將法國境內的古板栗林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并且他們都取得了成功。這兩個案例當中,一個最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它下面的技術體系的現代化創新冒出來了,把傳統與現代化接軌,這必將是一個趨勢。對此,是否應該想想,杉木林林糧間作能夠實現機械化操作嗎?這應當是我們申報時需要引起關注的突破點。過去一講到農業現代化,就想到聯合收割機。就像剪刀去采伐胸徑在15厘米以內的松樹,采伐后主要用于造紙。一天可以采伐幾個平方公里的松樹。為什么不變通一下,另外搞一個項目,提出對林業現代化的林業經營設想。老祖宗可以修洪道、修運河,運輸木材,為什么不搞高空索道運輸木材呢?這樣的研究新思路從來沒有人提過,但恰好是農業現代化的可行之路。中國的林業機械化,造高空索道,沒有技術難題,在我們盲目搞旅游的時候,為什么沒有人在清水江文書上提出這樣的創新項目。中國的林業,中國游耕基礎上的農業文化遺產,為什么沒有機械化,為什么沒有傳統與現代化接軌的項目?大家都因循守舊,都想到拖拉機是通行全世界的定型設計,拖拉機的設計是從美國、法國、德國而來。吉首附近的農村,一臺小型拖拉機,要在家里面拆卸成幾個部件,需要4個壯漢分別背到山頂上的農田里,再進行拼裝,才能進行耕作。耕作完以后,還得拆卸,再用同樣的方法背回家,這叫什么機械化?其實,它完全不需要,它完全可以走另一條設計思路,搞技術創新。很多地方的耕地本來就可以免耕操作的。《百苗圖》中畫了貴州麻山的一個克猛古羊苗。在那個地方,一把稆耜就可以種莊稼,根本不需要全面翻地。原因在于,他們種的是藤蔓類塊根植物,種的是高大的桄榔木作糧食用。種植這樣的農作物,根本不需要全面翻地,與傳統觀念犁地以后才能種植很不一樣。因此立足于這樣的傳統,照搬拖拉機去實現機械化肯定會走進死胡同,但如果用索道運輸,只需使用最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快捷的收割塊根,也可以采伐木本糧食作物。只要研究思路作出這樣的調整,農業機械化完全可以走上很不相同的模式,有了這樣的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肯定可以示范全球。

美國要搞免耕法,但是我們現在就沒有想到,像西南山區的很多山地,包括剛才講的林糧間作問題,其操作要領本來就不需要全面翻地,干嘛還要強制使用拖拉機?要知道美國設計拖拉機,原先構想的適用對象都是按照歐洲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設計的。若拖拉機可以拖著走,拖拉機所適用的環境與西南山區的自然環境很不一樣,在西南山區土層中夾雜著石塊,樹樁,拖拉機很難施展其效用。因此,我們需要搞項目,搞適應西南山區的新型機械化設計和耕作體制的規劃。這個創新工作,我也希望在清水江文書研究當中,針對這里的傳統林業,搞出一套新的技術體系來。這樣一來,中華民族的農業現代化崛起就可以做到獨樹一幟。

事實證明,中國的崛起需要搞另一個中國傳統的話語體系。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其《經濟增長與農業》一書中,早就提到過,現在的拖拉機耕作法,只適合北溫帶的平原地區,其他地區是不適用的,就是法國的板栗林也不是實施現代化后的產物,也是靠人撿板栗,并未采用機械化。那我們怎么去解釋現代化,我們的油茶怎么辦,油茶目前是最好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清水江文書中已經有很多的實證,對于油茶的這些經營傳統應當怎么創新,怎么提出申報項目,更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我想,清水江的傳統農業不僅是一個歷史的問題,也是一個民族學可以研究的問題,因為它是我們山地民族現代化的起步平臺。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上,實現自己的現代化,那么山地民族的傳統農業,從傳統過渡到創新,要考驗的是我們的思路轉型和我們的話語體系建構了。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希望凱里學院在這個方面牽個頭,我們一道把這個問題推到當代的研究前沿。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構想,更希望更快成為現實。

(本文由謝景連根據會議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龍澤江]

Abstract: there are 4 dimensions or problems to be noted in the study of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that is, time, spatial, national culture, and research thinking. In addition, if we can sort out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echnology involved in the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we can also declare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ep study of the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Key words: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space-time field; na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
公共圖書館在民族文獻閱讀與民族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0:15:06
昭通苗族花山節淺析
淺論民族文化對紫砂壺藝的發展與影響
探討湘西數字旅游的現狀與發展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6:49:02
從《大魚海棠》看國產動畫電影的文化回歸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31:21
小學美術民族文化的傳承
數字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的發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7:49:33
馬克思世界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49:50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啪啪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视频一区|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香蕉|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一级毛片|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国产精品福利社| 综合色88|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成年人网| 久久青草热|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久久网欧美|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天激情|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日本黄色a视频| 九色91在线视频| 国产性爱网站|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青青国产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午夜激情婷婷| 国产丝袜91|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久久综合激情网|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不卡无码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午夜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va视频|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va视频|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