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夢蓮 鄭明麗 袁波 薛澤偉 王雅珺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帶動了現代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中國步入了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互聯網+”是中國當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實踐,具有重大意義。二手市場是“互聯網+”下創業較為突出的市場之一,以實現二手物品重新再利用為目的,提倡環保,力求節省社會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本文對“互聯網+”下創業模式、創業特色進行研究,對大學生二手物品處理情況進行調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及市場需求建立適合大學生處理二手物品的平臺。現就該平臺模擬運行的相關情況以及所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在本文中進行說明。
關鍵詞:互聯網+;新發展理念;二手物品
1 研究背景
目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時代的進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資源獲得的同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品的更新頻率在不斷地加快,作為不可缺少的大學生消費群體,他們手中有著大量自己已不再需要的物品。不能合理、有效地進行處理,這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因各種原因閑置或者無法轉移而且仍具有很大使用價值的物品丟棄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自行銷售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同時缺乏合適的場地。這就產生了閑置物品出售。大學生有著相似的生活環境,相似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具有相似的消費觀念。據調查他們大多愿意低價購買和銷售學習、生活物品。與此同時,“互聯網+”銷售模式與物流業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群體進行交易提供了可能。“互聯網+”不僅僅是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思維變革[1]。
因此,我們利用“互聯網+”平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提出一種適用于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模式,從而進一步切身體會基于“互聯網+”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的特點,總結大學生基于“互聯網+”下的創業模式。
2 基于“互聯網+”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
2.1 “互聯網+”介紹
“互聯網+”中的“+”是指傳統行業,“互聯網+”是指互聯網融合傳統行業并且將其改造成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互聯網+”背景下的消費模式完全不同于傳統消費模式,對商品生產、市場流通、經營銷售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合成了消費模式的新常態[2]。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絡化時代熱潮的到來,“互聯網+”的創業模式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而且對創業的門檻要求較低,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正如馬化騰所言,“它是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不是顛覆掉傳統行業。”在其中,又可以看到“特別是移動互動網對原有的傳統行業起到了很大的升級換代的作用[3]。
2.2“互聯網+”大學生創業模式
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創業模式劃分為兩個類別,每種模式都各有優劣:
1、實體商品的商業模式:只銷售、不生產
主要為大學生提供“臨時供應商”的交易市場,在大學校園內較為常見。很多經營電商的大學生,他們獲得好的貨源后,通過購物平臺上的網店進行銷售來實現盈利。
優點:行業輕松,時間限制小,投資風險較低。
缺點:等待型銷售,工作效率和積極性較低,會出現銷售停滯的狀態。
2、交易平臺模式形式:提供實物交易、服務平臺
(1)實物交易平臺:用戶在創業者創立的平臺上進行實體商品交易,實現商品與貨幣交換的作用。(我們的實例運行中便運用了實物交易平臺。)
(2)服務交易平臺:用戶在創業者的平臺上提供或接受服務,利用技術解決用戶問題,達到服務與貨幣交換的作用。
優點:銷售面廣,操作便捷,高盈利
缺點:行業管理困難,高投資
這兩種“互聯網+”創業模式是大學校園中最受歡迎和最為普遍的商業模式和創業方式,并最為大學生們所接受的創業方式。這兩種“互聯網+”創業模式,為大學中的創業項目實現了可能。
2.3“互聯網+”下的創業特色
1、對網絡+社群的充分利用
互聯網的發展,使信息交流越來越便捷,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社群。同時互聯網將分散的需求聚攏在一個平臺,形成新的共同的需求,這催生了“工具+社群+創業”的模式。大學生向來是最先接觸新型事物、互聯網思維前衛的一類群體,并且全國大學生數量龐大,具有相似的興趣和消費觀念,因此大學生社群的創業項目具有很大發展前景。
2、線上支付、線下體驗消費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商業發展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機遇,這個機遇實現了線上支付、線下體驗消費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用戶在線上購買或預訂服務,再到線下商戶實地享受服務,解決了傳統產業鏈中的現金交易、銀行轉賬不便的難題。“互聯網+”的創業模式則充分利用了線上與線下渠道的優勢,滿足了顧客全渠道購物的需求。
3、網絡平臺的便利
互聯網領域是無邊界的,市場是全國乃至全球的巨大潛力市場。互聯網平臺不僅是開放的,而且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匯聚資源,滿足用戶多元化及個性化需求。因此,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創業,需要集中自己的優勢資源,發現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精準定位潛在客戶,設計出針對用戶特點的產品或服務,圍繞產品打造核心用戶群。
3 實例模擬
3.1可利用條件
1.互聯網平臺對各行各業的滲透
2.物流業的高速發展
3.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
4.時代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與支持
3.2前期調研
據調查,每名大學生都會有一些閑置物品,例如,書籍、衣物、用品等。
8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接受二手物品,且認為學校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二手物品回收再利用機制。目前的校內閑置市場中,學生都是以自己為經營單位,個體零散,營銷方式單一,商品以零售的方式出售給購買者;交易制度混亂,缺乏安全的支付方式。同時,學生對該市場信息不夠敏感,交易的時間與地點不固定;閑置物品數量巨大,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種類繁多。這使得校園自主二手交易面臨巨大的困難。
因此,在大學校園中建立一套二手物品回收再利用機制是可行的。網絡購物、快遞行業盛行,將不同地區的大學校園聯系起來,也為我們建立一個二手物品交易平臺提供了條件。
3.3模擬運行
基于“互聯網+”的發展,對大學生閑置資源分配的創業可行性分析與模擬運行。
I創業優勢
i優越的展示平臺
“互聯網+”的創業模式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對創業的門檻要求較低,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ii暢通的信息渠道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獲取方式更加便利,傳播渠道多樣,操作方式簡單方便,安全性高;互聯網用戶廣泛、對距離不設限的特點,增加了商品銷售渠道,實現物盡其用。
II模擬建立的校園二手物品處理機制:
i創建閑置物品交易平臺,物品多樣化、實用、價格合理、質量有保證;規范交易平臺,使之制度化、誠信公正。
ii物品進入交易平臺市場前進行審核、保證產品質量、完善服務和售后保障體系、提高交易可信度。
iii采用多種銷售形式,距離不受限制。
III創業模式出現的問題:
i二手商品的質量保證問題
二手物品存在折舊問題,有的影響外觀,有的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功能。二手物品的質量保證問題成為最大問題。
ii對于二手市場的信任
由于二手物品質量難以保證,如果購買時不能全面的了解產品,就會在購買之后的使用過程中出現與購買時的心里預期不相符的情況。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同學們對我們二手交易市場的信任。
iii售后問題得不到保障
大學生在校內創業均處于發展初期,創業形式中很多功能欠缺,售后問題處理不完善,增加了交易風險。
iv優勢不明顯
現存二手交易平臺發展成熟,功能齊全,能為用戶提供多種功能。我們所創建的大學校內二手交易平臺優勢不明顯,沒有完全區別于眾多二手交易平臺的優勢。
針對上述眾多問題,我們給出了下面幾種改進措施。
IV改進措施:
i誠信體系與監督體系構建
針對大學生二手交易有專門的規范,搭建讓同學們在處理舊物與尋求所需時擁有良好的獨特的校園市場環境,促進大學校園內二手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
平臺在出售時,事先對交易對象有一個誠信方面的了解,從而增加交易成功率。提高的是我們自身的誠信,無信不立,有誠信的保駕護航,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市場創業的成功率也會快速提高。
ii二手商品標準化
設立統一的標準將同二手物品進行分類,確定每類物品的評判標準。
iii建立消費者對二手市場的信任
減少消費者在購買之后的使用過程中出現與購買時的心里預期不相符的情況,逐步建立起消費者對二手市場的信任,凸顯面向學生的專一性優勢。
iv優惠政策
①.注冊新用戶可以領取平臺優惠券
②.成功交易且曬圖評論攢積分可以兌換精品禮物
③.平臺為用戶提供電話等隱私保障,通過簡號交易服務
④.平臺與物流業合作,保證物品直接到家門口
4 結論
本文基于“互聯網+”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主要調研當代大學生二手物品處理情況、二手物品市場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和應對策略。
經前期調研分析,我們發現:1.需要增強大學生定期處理閑置物品的意識,通過定期清理來減少自己的閑置物品,利用二手物品交易軟件,如舊書店、舊衣物回收箱等來處理自己的閑置書籍和衣物。2.二手物品交易的前景較好,發展空間較大,但現階段沒有較成熟的系統。3.校園內需要建立一個系統完善且成熟的平臺進行二手物品的交易。因此在大學校園中建立一套二手物品回收再利用機制是可行的。
鑒于以上情況,我們建立了一個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來幫助同學們處理二手物品,以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在初階段的運行之后,我們總結了以下:
1.校園二手物品的交易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但缺乏一個成熟的交易平臺。
2.在拓展交易業務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售后服務。
3.大學生創業應緊跟時間的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各行各業滲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楚新, 王丹. “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 新聞與寫作, 2015(5):5-9.
[2]楊繼瑞, 薛曉, 汪銳. “互聯網+”背景下消費模式轉型的思考[J]. 消費經濟, 2015(6):3-7.
[3]馬化騰,兩會提案大談“互聯網+”.中國物聯網.201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