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夏
【摘 要】真人秀作為一種新興的節目樣式,近幾年在國內發展的迅猛速度有目共睹,各大電視臺都爭相推出真人秀節目,以此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與影響力。真人秀節目導演“從幕后走向熒屏”逐漸成為一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導演在節目中不同的角色定位,給真人秀帶來了更多的看點,也為真人秀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本文將從這個現象入手,結合當下熱門的案例,對真人秀節目進行簡單的梳理,并對導演“走向熒屏”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映射出真人秀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真人秀;導演;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058-02
真人秀的興起,或使得許多普通人一夜成名,或使得一些曾經的偶像重返人們的視野,節目鏡頭內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象。而不同于以往的是,隨著真人秀節目的不斷發展,我們不難看到有一類人——節目導演,從前都站在攝像機背后,現在漸漸地走在了熒屏之前。
通過《我是歌手》,我們不僅記住了各具特色的歌手,還記住了那個喜歡制造懸念的總導演洪濤;通過《爸爸去哪兒》,我們不僅記住了可愛的王詩齡、天天,我們還記住了常常被嘉賓們開玩笑說要“修理”的總導演謝滌葵;通過《花樣姐姐》,我們不僅記住了志玲姐姐、“挑夫”李治廷,我們還記住了總是和嘉賓們談判的總導演李文妤。
真人秀節目導演“從幕后走向熒屏”的這一現象已變得漸漸分明起來,或是作為游戲規則和結果的宣讀者,或是作為嘉賓們調侃“攻擊”的對象。那么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主持人”的角色擔當
首先,節目主持人是十分重要的角色,應該具有采、編、播合一的綜合能力,是駕馭節目、調動觀眾情緒的靈魂人物,是把握節目節奏、營造氛圍的現場控制者,同時也是節目的交流者。而節目導演正是滿足了上述要求的最合適的人選,他們熟悉節目的整體運作和創辦理念,他們手中掌握著節目的話語權和掌控權。
《花樣姐姐》是東方衛視2015年推出的一檔明星結伴旅行的真人秀節目,由五位姐姐和兩位挑夫弟弟組成團隊,利用節目組提供的有限的經費,展開一段精彩紛呈的異國之旅。節目中,我們經常看到總導演李文妤給嘉賓們布置任務、宣布游戲規則和頒發任務卡片的鏡頭,這樣的舉動其實就代替了傳統節目主持人的角色,發揮了各個環節之間的串聯作用,同時也向觀眾們明了清晰地闡述了節目的進程和各項規則,制造了嘉賓與觀眾傾聽的時間同步的效果,增強了觀眾們的現場感、參與感和代入感。另外,當節目中出現嘉賓頭暈等突發狀況之時,相較主持人,掌握著節目控制權的節目導演就可以第一時間啟用應急預案,更換旅行的地點或時間,讓節目能夠井然有序地繼續下去。
除此之外,主持人還是具有鮮明人格魅力的人,能夠以朋友的身份與大眾平等的關系,用獨有的語言藝術,縮短電視與受眾的距離,以個性化的視角和敘述方式進行大眾傳播,使得節目更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是歌手》的總導演洪濤。
鳳凰網曾經這樣評價說:“洪濤與娛記眼中傳統的電視導演不同,他說話不大嗓門,脾氣不急躁,臉上永遠帶著微笑,與其說他像導演,不如說更像個文人,而且他為人還很平易。”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特質,讓他的主持有了自己的一套風格,是一個“溫情”的主持人。“溫情”是指以平和、真誠、友好的態度來面對受眾時帶給受眾的溫暖感。他的語言中不帶有或較少帶有質疑和批判,反之則是帶有同情、共鳴的情感,給予了歌手說出自己真實故事和想法的勇氣,我們常常看到他在舞臺上流露的真性情:陳潔儀離開時的落淚、對李榮浩的祝福等等。
此前,洪濤曾擔任過電臺DJ,磁性的嗓音加上對音樂的判斷力和敏感度,以及對于音樂的尊重和熱愛,為他擔任歌唱類的“主持人”做了很好的鋪墊。每場比賽的末尾時,他都能非常準確、從容地描述出每一位歌手的嗓音特色和歌曲風格,讓觀眾們對這個具備音樂素養的導演刮目相看。
他還曾執導過《百變大咖秀》、《超級女聲》等熱門節目,這也就使他更懂得如何把控現場節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制造懸念,使觀眾始終處于一種興奮和期待的狀態。比如洪濤會反復詢問歌手們最想先公布哪一個排名,卻又不采納歌手們的意見,延緩答案的公布,這就制造了懸念,營造了一種緊張氣氛,每一集結尾洪濤宣布結果時,都是收視率最高的時候。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了節目導演在真人秀節目中正逐漸取代了傳統主持人的角色,發揮著自身的優勢——對節目流程和理念的熟悉及理解、對節目節奏掌控的能力,在反思與試煉中找到更加適合真人秀節目發展的模式。
二、“真人”的角色擔當
對于真人秀節目而言,“人”是它的核心與根本,是節目終極關懷的主題,人性和人格的展現必須成為節目的宗旨及貫穿的理念。因此,真人秀節目注重在記錄真實事件的過程當中,著重強調展現出人在事件中的心態和情感,進一步說,這才是真人秀敘事的主要目的。真人秀節目的鏡頭其實并不側重于展現一個事件的結果,而是側重于展現出事件的整個進程,尤其是參與者在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的各種反應。過去在電視節目制作人眼里需要被去除的糟粕,現如今已經成為了真人秀節目中的精華。我們常常能夠通過鏡頭看到參與者們或窘迫、或從容、或興奮、或悲傷的各種表現,這些都被如實地甚至放大地反映在了熒幕上。所以鏡頭里出現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觀眾們關注的對象,走進熒幕中的節目導演也不例外。他們的出現不僅是一個新的角色設置,實現了人物角色的多元化、擴大了真人秀的范圍,而且也在與參與者的交流過程中,豐富了彼此的形象,形成了新的戲劇效果。
在《花樣姐姐》第二季的第一集中,花樣團在機場候機時,導演李文妤布置了第一個任務:Henry在有限的時間里,換算出五種外幣兌換成美元的總額,正確率越高,所獲得的旅行需要的錢就越多。但是由于Henry計算速度太慢,所以節目組拿回了部分錢,這個時候鏡頭里就上演了“雪姨”王琳走到導演跟前順利奪回錢幣的畫面。這個導演“出演”的畫面,一方面呈現出了導演被搶錢時流露出的無奈和窘迫,也表現出了王琳的強勢任性的個性,另一方面也向觀眾呈現出了嘉賓和攝制組之間有趣的關系,既完善了人物形象,也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看點。在一篇采訪中,就有記者問節目總導演李文妤“節目越到后面,越覺得導演組也是節目的一部分了。幕后變成臺前,這是你們之前考慮到的嗎?”而她的回答則是“鏡頭躲不過,索性大方站出來。而且我們不想讓明星之間互相爭執,要有戲劇沖突,只有我們做壞人呀”。這樣看似否定的回答,實際上是在側面承認了導演在真人秀中已經逐漸開始扮演著一個有著不可替代作用的角色,不回避鏡頭則是接受在鏡頭中的出演。
在《我是歌手》中,一大部分的時長都用于了最后宣布結果的片段,而這一片段正是嘉賓和導演之間你來我往的對話,更是有力地表明了導演在節目中扮演了“真人”的角色,以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在這段對話中,我們看到了嘉賓們面對比賽結果時緊張、害怕的表現,也看到了導演洪濤將嘉賓騙得團團轉時仍心神氣定、從容不迫的表情,同時也看到了二者之間的惺惺相惜的關系。
所以,節目導演憑借著對參與者的了解以及出于對敘事策略的考慮,在真人秀里也為自己設定了一個人物角色,來使參與者的形象更加立體,角色更加多元化,節目充滿更多的戲劇性與可控性。
三、“代言人”的角色擔當
就像一提到電影《英雄》和《紅高粱》,我們就會想到那個對光影、色彩和造型非常講究的導演張藝謀;一提到《甲方乙方》和《非誠勿擾》我們就會想到那個極具平民意識、幽默風趣的導演馮小剛;一提到春節聯歡晚會,浮現在腦海的就是一個又一個晚會總導演的名字。所以我們常說,導演需要靠作品說話。反之擁有了代表作品且留住了人心的導演若是有了新的作品,也會第一時間受到觀眾的關注,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張很好的宣傳名片。同樣如今的真人秀節目,就像每個品牌都會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選取自己的代言人一樣,也迫切地需要一張名片、一個所謂的“代言人”,來吸引觀眾的視線,而節目的總導演則是一個容易被觀眾記住的名字,為節目代言。
節目導演是真人秀的靈魂人物,他就好比軍隊里的最高指揮官,是制作節目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鏡頭表達思想的人。導演自身的修養與素質決定著一檔節目的質量,導演的個人偏好和價值觀決定著一檔節目的風格。比如《我是歌手》的總導演洪濤就會讓人聯想到“懸念”和“感性”;《爸爸去哪兒》的謝滌葵就會讓人聯想到“沖突”和“細節”;《花樣姐姐》的總導演李文妤則會讓人聯想到“循序漸進”和“溫暖平和”四個字。這樣的印象都來源于他們各自的代表作品。
所以節目總導演選擇不再回避鏡頭,一次次出現在熒屏之前,在表現自己性格、豐富節目角色和增強節目戲劇性的同時,也是在觀眾的心中加深了對自己的印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節目風格,從而成為了節目的代言人。這樣一來,當他們制作的新節目上線時,就會憑借著獨樹一幟的風格和良好的口碑立刻吸引觀眾們的注意力。
最后,作為一個新興的主流電視節目類型,真人秀是大眾精神消費需求及電視傳播相結合的產物,擁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正因如此,才會有越來越多的節目制作人不斷地思考和探索著,希望能夠尋找到一條真人秀節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其中,導演“從幕后走向熒屏”的這一現象正是他們的一塊“試金石”。無論是作為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擔當,或是“真人”的角色擔當,抑或者是“代言人”的角色擔當,節目導演角色定位的轉換,都為真人秀增加了一個看點,多了一分戲劇性與趣味性。真人秀節目對象范圍的擴大和延伸,將回歸到節目的本質特征——以人為本。
期待中國真人秀節目能夠邁著堅毅的步伐不斷前行,盡早達到世界真人秀節目制作的頂級水平,滿足更多人的精神娛樂需求。
參考文獻:
[1]謝耕耘,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宮承波,張君昌,王甫.真人秀在中國[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
[3]徐舫州,徐帆.電視節目類型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苗棣,畢嘯南.解密真人秀——規則、模式與創作技巧[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
[5]尹鴻,冉儒學,陸鴻.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6]張仲年,趙武.影視導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苗棣.美國經典電視節目[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8]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M].華夏出版社,2003.
[9]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中信出版集團,2015.
[10]項仲平.電視欄目與頻道策劃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1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