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龍
摘 要: 對在世界及許多國家現代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制度經濟學,許多人人常常不明就里。為此,本文指出,如張五常所言,“新制度經濟學”的突破無非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制度經濟學家十分通曉現代經濟理論,并能在日常研究中運用它;其次,新制度經濟學家對現實世界中的約束條件更感興趣。
關鍵詞: 經濟學;新制度;特點
張五常認為,如果我們把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稱為“新制度經濟學”的話,我們必須告訴人們“新”在何處,新制度經濟學的“新”就新在我們現在能夠解釋為什么觀察到的制度安排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另外一個樣子。“新制度經濟學”的突破無非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制度經濟學家十分通曉現代經濟理論,并能在日常研究中運用它;其次,新制度經濟學家對現實世界中的約束條件更感興趣。[1]
“新制度經濟學”這一術語出自于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威廉姆森在制度經濟學前冠以一個“新”字,其目的是與老制度經濟學加以區別。威廉姆森把貨幣經濟學、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決策、產權和交易費用分析以及合約經濟學統稱為新制度經濟學。[2]
科斯1937年發表的論文《企業的性質》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這篇論文中,科斯考察了兩個人們習以為常而熟視無睹的常識性問題:1、既然個體之間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生產和交換的合作,為什么需要企業這種組織形式?2、企業的規模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通過分析,他在論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范疇,也是進入制度分析的切入點。科斯本人正是沿著這個思路,發現了“產權”同“交易成本”的關系:產權的產生正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從而奠定了新制度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進格拉斯·諾斯對經濟史的詳細考察和研究,為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方法的科學性提供了歷史的證據。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諾斯和他的合作者從公元900年開始,追溯18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發生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及后來逐漸強大起來的原因。諾斯同他的同伴的結論是:“產業革命不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因。它是提高發展新技術和將它應用于生產過程的私人收益率的結果。”[3]諾斯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所有權不確定,私人經營的產業及其收入沒有合法保障,技術創新沒有得到專利法的保護,或者說,如果沒有制度的保證和提供對個人經營的刺激,近代工業就發展不起來。諾斯等人認為,工業革命之所以發生在英國,是“因為1700年英國的制度框架為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環境。工業管制的衰敗和行會權利的下降使勞動得以流動和經濟活動得以創新,稍后又進一步的得到了專利法的鼓勵。……它們都降低了資本市場的交易費用”。諾斯列舉了一系列制度創新的事實之后,指出:“現在的舞臺已為產業革命布置就緒。”[4]
此外,德姆賽茨、布坎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等對新制度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貢獻。
一般說來,新制度經濟學派有以下這一些特點:
(1)對“經濟人”概念持批評態度。如威廉姆森認為,“經濟人”的自利行為常常會導致機會主義,即經濟中的人不但自利,而且為了利己不惜去損人。他會借助于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利益,會隨機應變,投機取巧,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個人目的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扭曲,并違背對未來的承諾。因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對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一些人可能利用信息優勢向對方說謊和欺騙,或利用某些有利的談判地位背信棄義,要挾對方,以謀取私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間都會按機會主義方式行事,但總有一些人在有的時候會采取這種行為方式。問題在于,人們事先很難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時候、按什么方式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在交易雙方以前沒有交往或交往很少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諾斯則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意識形態是決定個人觀念轉化為行為的道德和倫理的信仰體系,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加經濟,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強有力的約束作用。他承認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假設,但認為特定的意識形態對“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具有“淡化”作用。人類的利他行為和克服了“搭便車”動機的大集團行動,就源于意識形態的作用。
(2)動態的、整體演進的基本立場。繆爾達爾認為,制度經濟學是動態的、整體演進的科學。繆爾達爾還認為:“制度經濟學作為系統,必須考慮那些非經濟因素,如權力在經濟中作為內生變量,在社會經濟系統中,與演化性和整體性一起促進了各種要素之間的循環積累因果關系,其中一個條件發生變化后,其他條件也會跟著發生變化。”[5]因此,循環因果關系導致了積累效應,而積累效應又引起了經濟系統的加速發展。繆爾達爾還用此原理分析了經濟發展中和產業進化中的擴展效應和回蕩效應。
(3)方法論上的整體主義和歷史主義。新制度學派在分析社會問題上由于堅持系統整體觀,因而他們選擇的是方法論上的整體主義,而不是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6]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偏重于對于集體作用的強調,他們認為集體對于個人選擇有控制作用,制度本身也是—種長期的集體行動的結果,只有通過對于制度、集體行動的邏輯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個人經濟行為的作用和方向。因此,人是社會人作出的選擇,不僅以他的內在的效用函數為基礎,更重要的還受社會經驗、學習過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等因素的影響,孤立的人根本不存在,人并不總是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人是一個追求多種效用(包括心理、精神方面)的“效用人”,甚至是一個“社會人”。
新制度學派從整體論出發,反對把集體行為歸結為個人行為簡單線性相加的機械主義還原論立場。他們認為,集體行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不可分割、分解的。他們認為,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可以作為兩種不同的經濟學分析的范式和框架及工作指南,十分明顯,這兩種范式之間的相互的可轉化性和可替代性最多只是兩種范式之間的充分的交流而已,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每個范式都有自己獨立的主題和定義框架。
新制度學派經濟學家們在解釋制度的起源演化時,應用了歷史主義的演化框架,諾斯等人解釋經濟結構和產權制度時,從歷史演進和整體相互作用中尋找答案。新制度學派還認為,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因果動態過程”,是一種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過程,所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分析、靜態分析不能進入到實質,必須使用歷史、文化、社會的制度變遷分析方法,只有這種歷史主義的史實分析方法,才能有助于經濟學克服目前危機,達到創新。謬爾達爾也因為他在跨學科的研究方面對于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之間內在聯系作出的精辟分析,其原理成為社會經濟分析方法的新的規范而榮獲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參考文獻
[1] 張五常.經濟解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55.
[2] [冰]思拉恩·埃格特森.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
[3] [美]道格拉斯·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26.
[4] [美]道格拉斯·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5.
[5] 轉引自張雨燕.制度經濟學,異端的見解[A].見: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湯敏,茅于軾主編)[C].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30.
[6] 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基本方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