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芳
摘 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加快了素質教育的改革進程,對小學道德與社會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開展有效的拓展活動,加強品德與社會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就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拓展活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拓展活動;有效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在教學中的作用越發(fā)重要,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yǎng),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作用。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社會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學理念落后和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品德與社會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并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沒有發(fā)揮出其應用的意義。因此,將拓展活動運用到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拓展活動中更好地體驗生活,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守舊,教學觀念落后,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且運用的教學方法都比較單一,缺乏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教師仍占據(jù)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不能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1]。并且,教師仍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真實的需求,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學以致用,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不理想。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拓展活動的有效開展策略
1.立足于學生開展拓展活動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發(fā)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立足于學生開展拓展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對教學效果進行歸納總結,積極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進而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拓展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2]。
2.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拓展活動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依據(jù)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拓展活動,進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拓展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地進行知識的汲取,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3]。例如,教師在開展拓展活動時,可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情景教學、多媒體技術等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大化。
3.貼近現(xiàn)實生活開展拓展活動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如果一味地運用說教式教學,不僅使課堂學習氛圍沉悶,而且學生在學習時很難記憶和理解,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而通過為學生開展拓展活動,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進行自主、合作、交流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感受品德與社會的實用性,進而更好地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例如,在教學“在商店里工作的人們”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表演活動,讓學生分組進行拓展活動,分別扮演售貨組、收款組、采購組、保安組等,體會商店里不同人員平時需要做的工作,并在活動后進行簡單的互評,進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勞動工作者的敬愛之情。
4.延伸與社會開展拓展活動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學校,更要走進社會,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良好的鍛煉,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轉化為自身的良好技能,通過這樣不斷的感悟和內化,最終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關于環(huán)保的拓展活動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對校園、公園或小區(qū)進行實踐調查,提問學生:你都發(fā)現(xiàn)哪些不講衛(wèi)生的現(xiàn)象?會給生活帶來哪些危害?你會怎么做?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垃圾的危害,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環(huán)保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環(huán)保的重要性、緊迫性,積極行動起來,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為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拓展活動,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做到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結合,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從而為學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麗.小學品德與社會拓展活動的有效開展[J].教師,2016(12):23-24.
[2]吳建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活動拓展策略之我見[J].新課程(小學),2016(11):477-478.
[3]項朝暉.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拓展活動的有效開展[J].基礎教育,2016(12):50-51.
[4]王晶菁.融入延伸鏈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活動拓展”策略之我見[J].新課程(下旬),2014(2):170-17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