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荷
摘 要: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是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提出的新要求。從《道德與法治》的教材與生活融合、課堂教學與生活融合、教學課外延伸與生活融合這三方面論述《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從學生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熱愛生活,學會遵守紀律、守法做事,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
關鍵詞:生活;融合;道德與法治
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是以構建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熱愛生活、樂于探究、遵守規則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兜赖屡c法治》課程力求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學會遵守紀律、守法做事,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
一、教材與生活融合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和源泉,以兒童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選取兒童必需的、感興趣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道德與法治意識。例如,一年級上冊“我是小學生啦”這單元的教材,就是圍繞一個孩子剛踏進小學,自己怎樣去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的情感、行為特點、認知能力和學習方式特點以及他們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的。這單元的教材把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實際問題和生活、學習規律都用圖片呈現出來,讓孩子有親臨其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就會跟著老師的指引去做,進而逐步熟悉、了解學校,認識和熟悉新朋友,并能按照一個小學生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教材就成了孩子的“同路人”,這個“同路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進行教育與引導,這就是教材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呈現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與生活融合
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滲透在生活的各方面,生活就是學生的課堂。只有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的情境中去判斷,去思考,去選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
1.創設情境,融入生活
道德與法治源于學生的生活,沒有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只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真實的生活搬進我們的課堂,讓學生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再次體驗生活,觸動學生內心的真實體驗。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家中的安全與健康”主題中的“別傷著自己”這課時,我提前請一位家長幫忙,在家引導孩子尋找家中要注意的安全問題,如不能亂吃藥、安全使用家里的電器、不玩火、不攀爬窗臺、陽臺、欄桿等,不給陌生人開門等,并把這些場景拍攝下來發給我,我在課堂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在課堂上看到這樣的場景,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樣,真實地感受到在家居生活中存在的危險,進而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課堂上情境的營造,再現了生活,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自我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最終達到創設情境,融入生活的效果。
2.活動體驗,融入生活
在課堂上,讓實踐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實現生活情境的再現,讓學生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形成道德與法治的意識。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節約小標兵”這單元時,我設計了“我是小小采購員”活動體驗,要求學生在采購中做到既節約又安全健康,做到認清綠色食品標志、產品的保質期等。這些內容單憑老師在課堂上用口傳教的話很難達到效果。于是,我先利用學生吃營養餐的時候,教學生在牛奶盒上和蛋糕包裝袋上如何找綠色食品標志、保質期等,讓學生對食品的安全有初步的認識。然后在教學前一周請家長帶孩子到超市學采購,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的購物體驗進行交流、討論。學生有了課前的實踐基礎,從課堂反饋可以看出,學生在采購的過程中增強了食品安全意識,學會勤儉節約,健康生活。這些真實體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無論講解得怎樣精彩都無法體驗到的。
三、課外延伸與生活融合
道德與法治教材重視兒童與周圍環境積極地相互作用來發展其道德與法治意識。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與家庭和社區合作,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將道德與法治教育遷移到課外實踐中,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得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講文明、守規則》這課時,我通過歌曲、視頻、各種活動體驗等,讓學生知道規則在校園里、社會里、家庭里。體驗在進行課外延伸時,分兩步進行:一是讓學生從早上走進校門時就開始遵守校規的體驗。如在校園活動的紀律、課堂紀律、出操紀律、歸程隊紀律、打水排隊紀律等,并把體驗感受一一記錄下來。二是請家長配合老師,周末帶孩子到社區、公園、游樂場等體驗規則,在家里體驗家規,并要求孩子把遵守規則和不遵守規則的體驗感受也記錄下來。這樣就把外延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感悟道德與法治的意識,從而用所學知識引導生活,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只有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參與學習、體驗,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道德與法治,在情境中感知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感悟道德與法治?!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用生活之水滋養道德與法治之根,讓道德與法治內化于學生的生活,根植于學生的心靈,這樣才會達到道德潤心靈、法治護成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維建構與法治秩序生成[J].學術交流,2014(11).
[2]王燁,陽葉青.從道德與法律關系看社會治理[J].人民論壇,2014(3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