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藝波
近幾年,全國掀起了一陣陣的課改風暴,為中小學的課堂教學帶來了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為教學帶來了挑戰。山西省實行“自講互補”模式引領中小學課堂,為打造高效課堂指引了方向。我在接受“自講互補”模式的同時,不斷地探索怎樣將這一模式運用好,并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成績。在講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是“自講互補”的關鍵?;谶@一點,我將“得分制”引入課堂,這一方案對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甚有成效。
一、理論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边@里的“火藥”是指學生內在的潛能。因此,怎樣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是教師應該關注的問題?;A教育課改的具體目標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边@也明顯地強調學生主動性的開發。一節課如何“自講互補”起來,關鍵是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
“自講互補”中學生在課堂上是主要的角色,在“自作、面批、討論、展示”四個環節中,學生參與占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在討論和展示兩個環節中,若想很好地進行下去,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他們的自主性。敢于表現,敢于發言是“自講互補”課堂“活”起來的關鍵。
“自講互補”課堂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課堂氣氛只是由個別學習好的學生在調動,而不能將組內及其他小組的成員很好地調動起來。這樣就會導致好的學生學得很好,差的學生學得很差。因此,怎樣將全班的學生都調動起來,并且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就成為重中之重。
二、方案預想
鑒于以上理論,本人采用了“小組積分制、個人得分制”這一方案,預想如下。
1.小組積分制、個人得分制的可行性
首先,小組積分制可以激發學生的合作互助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集體智慧,并能夠讓各小組產生競爭的心理,讓課堂“活”起來。其次,個人得分制在自講互補的課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自講”還是“互補”都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個人得分制能夠讓人人參與,在相互競爭中學習。最后,小組積分制和個人得分制能夠很好地配合,在課堂上,能夠將小組的力量和個人的力量緊密地粘結在一起,最終將課堂氣氛有效地調動起來。
2.計算流程
首先,把一個人的總體成績看作“1”,考試成績占60%,平時表現成績占40%。比如某學生考試成績為100,表現成績為30,最后成績:100×60%+30×40%=72。其次,在課堂中讓課代表(學習委員)作為計分人,嚴格按照小組和個人表現進行計分。最后,在每次考試結束以后進行亮分、排名。
3.作用及效果
考試結束后,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學習好的學生不一定表現得很好,而學習差的學生也不一定表現不好。采取這一方案后可以調動學生的整體積極性,使學習好的學生表現更好,成績有進一步的提高,使學習差的學生學習在表現良好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三、案例分析
209班,未采取方案前,課堂上,學生不能夠勇于表現自己。以語文課堂為例,8月中旬至9月中旬,課堂整體氣氛很差,“自講互補”效果很不好。方案實施后,9月下旬,學生能夠積極配合,小組能夠“活”起來,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在課堂上也能夠放開。按方案實施后,一方面,能夠發現各小組的表現能力,從而將表現差的小組作為重點輔助對象;另一方面,能夠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夠讓個人發揮積極主動性將小組及班級的整體氣氛調動起來。以9月考試成績和平時表現成績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圖表如下:
從以上兩個圖表可以發現以下兩個問題。
1.平時成績和月考成績不相符
以第1組和第3組為例,平時成績可以反映出這兩組在平時表現積極,但是月考成績卻不是很理想,月考成績中及格的人正好是平時表現積極的人。表現積極的組員并沒有很好地將本組其他成員調動起來,也沒有及時地幫助他們。因此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彌補這個不足,學生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提高,但必須讓個人帶動整個小組,不僅要讓個人成為小組的“靈魂”,而且還要做到成為全班的“精英”,從而帶動一個組乃至全班的成績。
2.劃分小組應結合“兩個”成績
小組是班級的組成元素,因此小組成績的好壞影響著全班的成績,繼而小組重組對于班級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重組的標準又有許多,如果不考慮“兩個”成績就會出現許多問題。班主任起先在劃分小組時只是考慮到了學生的成績,將全班前9名學生定位為組長,但是沒有考慮到學生個人積極性的表現,因此在月考結束后出現了第1、2、4組各僅僅有1人語文成績及格,所以劃分小組應嚴格按照“兩個”成績來進行。
四、案后分析
“小組積分制,個人得分制”與“自講互補”結合起來,是一種創新。自講互補是靈魂,“方案”是催化劑,兩者只有緊密的結合才能夠將班級的整體成績提高起來。雖然這一方案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積極性,并能夠為各科教師提供分析學生成績的資料,但是有著諸多的疑問。
1.計分是否合理、公開和公正?
在計分過程中,教師必然會選擇一個學生來計算小組和個人得分,這樣將會影響計分人的學習。加之,受計分人主觀情緒的影響,是否在計分時出現誤加?計分是否公正?從而導致學生生不滿情緒,繼而影響課堂秩序。
課堂上計分是在展示環節結束后,教師作為公證人計分,而個人得分則是課代表(學習委員)在討論環節中計分,因此相對來說是公平的。但是平時成績卻不能夠當堂公開,而是等月考結束后才能公開。這就導致學生對平時成績產生懷疑。
首先,教師在選擇計分人時,一定要找一個基礎好、功底好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兼顧學習和計分,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作為監督人,監督計分的公正、公平。其次,每隔一大周公開學生的平時成績,從而做到公開、公正,同時激勵各組及個人的積極性。
2.學生不在乎平時成績怎么辦?
計分制不是一項明文制度,因此也不能將其計入到高考成績中,學生也就不把平時成績放在心上,有沒有都一個樣。
建議學校加大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將平時成績計算到試后的總成績中,并將其作為最后排名的依據。將月考成績作為真實成績,將總成績作為虛擬成績,同時公布出來,這樣會發現兩者的不同,從而引導學生的學習激情。
總之,這一方案是使得“自講互補”課堂有效進行的“工具”,也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方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自講互補”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最終將新課改成功地進行下去,將學校教育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作者單位:山西省交口縣第一中學(032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