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賀 張瑞杰
摘 要:工業設計專業分為理工類與藝術類,是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課程,兩者的教育要求不同,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也不盡相同。文章從工業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群按專業區分設置入手,對于如何進行理工類基礎課程群建設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在藝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
1.根據理工類學生特點安排教學目標
工業設計專業招收的學生分為理工類與藝術類,理工類的學生是工科出身,毫無繪畫基礎,與藝術類的學生相比,他們的優點是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占優勢,文化基礎好。他們的缺點是造型能力不強,缺乏審美能力與發散型思維。所以在設置理工類學生基礎課程時,要著重培養他們將表現與創意相結合的能力,表達的準確性和創新的功能性。教師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比如在上靜物寫生課時,可以把通常用的人物頭像、蔬菜等換為工業產品與電器等,讓學生產生學以致用的感覺。
2.把藝術類與理工類的課程結合起來
在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建設中,要打破工業設計藝術類課程與理工類課程的邊界,做到藝工結合。以往傳統工業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理工類與藝術類差別不大,藝術類和技術類的課程在機械原理與機械制圖、先進的制造技術等方面缺少應有的交流,工程技術類的課程沒有很好地加入學生的課程學習中來。
二、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方向
1.以能力培養為依據,合并重構基礎課程之間的知識內容
課程群建設要以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導向,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固定的課程知識體系全部分散開來,重新組合成一系列的并且相互關聯的整體課程,以學生能力的培養串聯起所有的課程。工業設計專業的理工類學生,在開始他的專業學習之初,具備了以上所說的創新能力和基礎表達能力及理論知識之后,還要學習工程基礎知識,所以要把相應的課程知識解散開來,整合課程相似的內容,根據學生相關能力培養的需求,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系統結構的課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理解。
2.運用“模塊化”理念建設基礎課程群
在國外有一些大學運用了模塊化的理念來組織課程,模塊化的的教育是把內容相關聯的課程組合成一些教學的模塊,對于內容相近的課程可以更好地結合起來,并且同一個模塊根據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基礎課程群以模塊化的理念為基礎,建立起不同的模塊,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把各個模塊的內部建立起聯系。這些模塊分成創新能力、理論修養、基礎造型、工程基礎等。
三、增加綜合訓練階段,課程群與設計課題相結合
1.用工作坊的形式開展實踐活動
所有的基礎課程群全部結束以后,在綜合訓練的環節,用一星期的時間來開工作坊,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工作坊是最早是一種專門針對專題研究的學習形式,發展到現在慢慢演化成一種教學實踐的模式,主要用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且從中體會到團隊的精神。比如,學生在前期的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對造型有了比較深的領悟,掌握了基本的機械圖學的知識,并且發展出了創新的能力,那么在他們進入工作坊以后就可以用圖形構成來做一些簡單的產品造型設計,甚至可以畫出生產用的三維圖與產品平面圖形,在工作坊中,學生們可以對學習到的基礎知識進行實際運用。
2.專家進行講座
可以邀請一些企業的專業設計人員或是高等校院的專家為學生們做一些專題性的講座,講座的主題可以是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項目,給學生們分析解說基礎知識在項目中的運用,講座的內容還可以講解一些最新的設計動態、相關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把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群的建設,應該根據理工類學生自身的特點,把工程類的課程與藝術類的課程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方向,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達到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龐 慧.工業設計理工類專業教學“技術與藝術”融合發展研究[J].科技視界,2014(8).
[2]郝靈生.略論新形勢下的產品設計專業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6(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