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芳


[摘要]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和足月分娩的臨床特征及早產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借鑒。 方法 以2016年3月—2018年1月該科接診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92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分娩結局分成兩組,實驗組46例為早產者,對照組46例為足月分娩者。分析兩組的臨床特征,總結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對各組的收縮壓和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的24 h蛋白定量為(5.29±1.37)g/L、收縮壓為(135.42±40.31)mmHg、糖化血紅蛋白為(6.41±1.52)%、產次為(2.56±1.43)次,同對照組的(0.84±0.65)g/L、(113.06±32.79)mmHg、(1.83±1.24)%以及(1.48±0.52)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雙胎或多胎比例為43.48%,比對照組的17.39%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胎盤早剝、子癇前期、胎膜早破、胎盤前置以及胎兒窘迫等都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幾個常見早產危險因素,積極做好早產危險因素的干預工作,可顯著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分娩結局。
[關鍵詞] 臨床特征;妊娠期糖尿病;早產危險因素;足月分娩
[中圖分類號] R5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9(a)-0047-02
臨床婦產科疾病中,妊娠期糖尿病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可對母嬰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影響[1]。近幾年中,我國罹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顯著增加,因該病的發生不僅會危害孕婦的身體健康,還會危及胎兒的生命,影響妊娠結局,所以,臨床有必要積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行干預。此研究,該研究者將以9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接診于2016年3月—2018年1月)為對象,著重探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早產危險因素以及早產和足月分娩孕婦的臨床特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接診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92例,按照分娩結局將之分成兩組:實驗組(n=46)為早產者,年齡在21~38歲之間,平均(26.49±3.11)歲;孕周在16~32周之間,平均(24.52±1.69)周;經產婦20例;初產婦26例。對照組(n=46)為足月分娩者,年齡在20~39歲之間,平均(27.03±3.46)歲;孕周在16~33周之間,平均(24.85±1.74)周;經產婦21例;初產婦25例。所有孕婦都有完整的臨床資料,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比較兩組的孕周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該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表對兩組孕婦進行調查,包括: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特征和生化指標等,同時對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的相關危險因素,并作出總結。
1.3? 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中妊娠期并發癥(胎膜早破,子癇前期,胎兒窘迫,胎盤早剝等)的發生者例數,并對各組的如下臨床指標進行分析比較,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收縮壓,糖化血紅蛋白,產次,雙胎或多胎。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分析
實驗組的24 h尿蛋白定量、收縮壓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產次比對照組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實驗組中雙胎或多胎者有20例,占總比例的43.48%;對照組中雙胎或多胎者有8例,占總比例的17.39%。同對照組進行比較,實驗組的雙胎或多胎比例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92 9,P<0.05)。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 討論
臨床上,糖尿病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是一種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2],可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危害。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3],相比較于正常孕婦,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發生高血壓綜合癥以及先兆子癇的概率更高,并且,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還會危及母嬰的生命健康。在婦產科疾病當中,妊娠期糖尿病屬于是一種常見病,若孕婦罹患妊娠期糖尿病,將會引發諸多的妊娠期并發癥,情況嚴重時,亦可導致孕婦的死亡[4]。所以,婦產科醫護人員有必要采取一種可行性較高的手段來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行干預,以盡可能的減少其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改善妊娠結局,提高生存質量[5]。
妊娠期糖尿病能夠對孕婦的分娩結局產生不利影響[6],為此,臨床需要充分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的相關危險因素,并經綜合分析后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干預措施。如此,方可顯著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的風險,幫助孕婦改善分娩結局,確保母嬰生命健康。在張曉倩等人[7]的研究中,對37例妊娠期糖尿病早產孕婦以及63例妊娠期糖尿病足月分娩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早產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6.20±1.13)%、收縮壓為(152.49±27.51)mmHg,比足月分娩組的(5.12±1.04)%以及(109.76±26.55)mmHg高;早產組的雙胎和多胎比例為35.14%(13/37),比足月分娩組的15.87%(10/63)高。表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和足月分娩者在糖化血紅蛋白以及收縮壓等臨床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此研究中,實驗組的24 h尿蛋白定量、收縮壓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產次為(2.56±1.43)次,比對照組的(1.48±0.52)次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雙胎或多胎比例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妊娠期并發癥這一方面上看,實驗組的胎膜早破、子癇前期與胎兒窘迫等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胎膜早破、子癇前期、胎兒窘迫、前置胎盤以及胎盤早剝等都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的幾個常見危險因素。提示,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能夠引發新生兒呼吸窘迫、早產以及巨大兒等,情況嚴重時亦可危及母嬰的生命健康。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發生早產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有胎盤早剝、子癇前期、胎兒窘迫、胎盤前置以及胎盤早剝等,通過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防護,能夠顯著改善孕婦的分娩結局,減少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林柳斌,吳明霞,羅春芹,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及足月分娩的臨床特征差異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6,5(3):165-167.
[2]? 張俊繪,宋立猛,劉愛菊,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與足月分娩臨床特征差異性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1):5968-5969.
[3]? 羅丹,李長霞.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及足月分娩的臨床特征差異與早產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4):512-514.
[4]? 高亮,程慧清,徐發林,等.早期足月兒圍產期高危因素及并發癥臨床特征的研究[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6,19(3):212-218.
[5]? 黃艷卉,石莉.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與足月分娩臨床特征差異性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7,4(25):33-34.
[6]? 李玉巖.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與足月分娩臨床特征差異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2):192.
[7]? 張曉倩,馮一奇.探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產及足月分娩的臨床特征差異以及其早產危險因素[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6,3(1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