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市場軟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專業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解決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促進市場公開透明、保護投資人利益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行業規模、員工素質、業務類型以及評級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與國際成熟市場以及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未來隨著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并逐步實現市場規模化、業務國際化、經營規范化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信用評級;債券市場;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8)10-0029-07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8.10.004
信用評級,也稱資信評級或資信評估,是對經濟主體或者債務融資工具的信用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通過預先定義的信用等級符號就其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做出綜合評價。作為債券市場軟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信用評級通過專業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解決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促進市場公開透明、保護投資人利益有重要作用(謝多,2017)。回顧歷史,我國信用評級市場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實現了較快發展,行業規模、員工素質、業務類型以及評級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展望未來,伴隨著新一輪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金融市場不斷發展,我國的信用評級市場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一、信用評級市場發展的歷史回顧
我國的信用評級市場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程中,伴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而逐步壯大起來。早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國家既無外債也無內債,企業幾乎都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全部經濟活動都是在指令性計劃之下進行,不存在信用交易與信用風險,沒有信用評級機構和業務的生存土壤。1981年我國恢復債券發行,初期發行的都是政府或準政府債券,不存在信用違約的可能,也沒有產生對信用評級業務的需求。直至1987年,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出現,產生了對信用評級業務的客觀要求,信用評級行業由此開始起步。回顧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信用評級市場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一)初創起步階段(1987—1991年)
我國現代信用評級業務始于企業債券評級。1986年,國內允許地方企業發行債券。1987年3月《企業債券管理暫行條例》頒布,要求發債企業公布債務還本付息方式及風險責任。為適應債券市場發展要求,人民銀行和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提出組建信用評級機構的設想和要求,于是各地信用評級公司紛紛成立,各地專業銀行的咨詢機構、調查機構、信息咨詢機構也開始展開信用評估工作。其中,1987年吉林省資信評估公司成立,成為我國最早的信用評級公司。1988年3月上海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投資組建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家獨立于金融系統的外部信用評級機構。
進入1989年后,受國內經濟過熱引發搶購風潮的影響,中央提出治理整頓方案,對金融性公司進行清理整頓。1989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下達了撤銷銀行內部評級公司的通知,要求將原來由人民銀行和各專業銀行設立的評級機構一律撤銷,其業務由新設立的全國信譽評級委員會辦理。次年8月,人民銀行下發《關于設立信譽評級委員會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信譽評級委員會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業務范圍以企業債券評級為主,并且原則上具備條件的省市只能成立一家信譽評級委員會。當時,除了沈陽、武漢等地設有委員會,其他地區的評級業務宣告暫時停止。
在這一階段,信用評級機構多數由人民銀行系統內相關部門牽頭組建成立,是人民銀行各地分行的下屬公司。這些機構業務相對單一,評級業務市場化程度較低,從業人員仍習慣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工作模式,在業務上雖然已經開始引入國際評級業務的信用等級符號,但符號的含義卻與原義相距甚遠,評級更類似于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評級的意義。
(二)探索發展階段(1992—1999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證券市場穩步發展,企業通過公開市場募集資金的規模逐年增加,人們開始對市場經濟有了一定認識,也產生了對金融產品進行風險評估的初步需求。同時,企業債券和銀行信貸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金融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文件,對債券發行和信貸方法提出了外部信用評級要求。這些變化一定程度上為推動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債券信用評級方面,1992年和1993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亂集資和加強債券發行管理的通知》規定企業進行有償資金活動必須通過公開發行企業債券形式進行,并且企業發行債券可以向經認可的債券評級機構申請信用評級。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建立發債機構和債券信用評級制度,促進債券市場發展。相關政策的推出,對我國信用評級行業促進很大,上海新世紀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簡稱新世紀)、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簡稱中誠信)、深圳市咨詢評估公司(成立于1993年3月,后更名為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大公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成立于1994年,簡稱大公國際)等社會評級機構相繼成立。與此同時,1995年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明確了信譽評級委員會與原本所屬的銀行脫鉤,各地原附屬于銀行系統的信譽評級委員會紛紛改制,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數量快速擴張。此后,1997年12月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等機構從事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業務資格的通知》(銀發[1997]547號),初步確定了中誠信、大公國際等九家評級機構企業債券的信用評級資格。1998年9月,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誠信國際)由國際金融公司和惠譽國際組建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信用評級機構。
信貸信用評級在信用評級機構和商業銀行及相關方面的努力下也有所開展。1996年3月《貸款證管理辦法》和《貸款通則》實施,規定資信評估機構對企業做出的資信等級評定結論,可以作為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貸款的參考依據,明確了信用評級在信貸市場的作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為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人民銀行各分行要求各商業銀行對貸款1億元以上的企業,除銀行審貸部門評估外,同時需要由人民銀行分行認可的獨立評估機構進行信用評估。在這些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各地信用評級機構先后開展了與商業銀行的合作,嘗試貸款企業資信評級業務,逐步形成了廈門模式、浙江模式、武漢模式、上海模式等,為我國評級業務的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總結這一階段,我國信用評級機構數量大幅增加,業務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評級技術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這一時期債券市場產品相對單一,債券市場發行規模較小,同時受到利率管制影響,信用評級結果在債券和貸款定價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大大限制了債券發行主體和貸款企業對評級服務的需求,導致信用評級業務量嚴重不足,信用評級機構經營狀況普遍欠佳。
(三)醞釀發展階段(2000—2004年)
2000年11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首次提出加快信用制度建設。2003年9月,人民銀行設立征信管理局,其職能為“管理信貸征信業務,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從這一階段開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始起步,社會各界對征信業發展問題開始逐步重視,信用評級在征信體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逐漸得到認可。
從信用評級的需求角度,信用債券種類的豐富推動了各類評級業務需求的增加。在這一時期,商業銀行次級債、可轉換債券等債券品種的相繼出現,債券品種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豐富。為了規范各類債券業務發展,監管機構進一步擴大了信用評級結果的援引范圍,要求新增債券品種的發行人需要提供評級報告,并作為監管部門審批、注冊的必備條件。其中,證監會(2001)規定,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可委托有資格的信用評級機構對債券的信用或發行人的信用進行評級。2004年,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以及證監會進一步分別規定,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和證券公司債券應聘請證券信用評級機構進行信用評級,證券信用評級機構應對評級的客觀、公正和及時性承擔責任。同年,人民銀行發布第22號公告要求,擬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的機構和發行的債券,均應經過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
從信用評級的供給角度,各監管部門對信用評級業務提供者的資質條件也進行了要求和限定。其中,2001年,財政部要求對向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票據貼現、融資租賃提供擔保的擔保機構,須經財政部門認可的資信評級機構進行定期評級;2003年,發改委要求對于企業債券的評級機構應為“2000年以來承擔過國務院特批企業債券評級業務的信用評級機構”;2003年,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投資的企業債券必須擁有保監會認可信用評級機構AA級以上的評級;2004年,人民銀行規定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必須經過在中國境內工商注冊并具備債券評級能力的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此外,人民銀行從2004年起也開始要求信用評級機構對銀行借款企業、融資性擔保機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并促進信用評級機構為商業銀行提供評級服務,為其信貸決策提供參考。
總結這一時期,伴隨著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的發展,信用評級市場逐步形成了企業(公司)債券評級、貸款企業評級和銀行間債券評級市場三類業務評級。與此同時,各監管機構通過對不同債券品種的監管衍生出對不同信用評級業務的監管,其中人民銀行負責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信用評級的監管,證監會承擔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債券評級、證券公司債券評級進行監管,發改委負責企業債券評級監管,保監會針對保險公司可投資債券的信用評級進行規范管理。
(四)快速發展階段(2005年至今)
2005年5月人民銀行發布《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放開了發行主體限制,并取消了額度審批。此后,發改委和證監會也逐步放松企業債和公司債的管制。以上舉措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市場規模快速擴大,這為信用評級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信用評級業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信用評級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各監管部門對信用評級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陸續對信用評級市場進行管理規范。2006年人民銀行發布《信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規范》(銀發[2006]95號),明確了信用評級機構的工作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評級原則、評級內容和評級程序等內容,對評級機構從事金融產品信用評級、借款企業信用評級和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業務進行管理和指導。此后,人民銀行(2008、2013)分別針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和信貸市場信用評級管理,國家發改委(2015)針對高信用等級主體或債券的發債復審要求和指標限制,財政部(2015)針對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的信用評級要求,證監會(2007、2015)針對證券評級業務資質,保監會(2012、2013)針對保險資金投資企業(公司)債券的外部信用評級要求,銀行間交易商協會(2013)針對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業務,證券業協會(2009、2012、2015)針對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規范、滬深交易所(2017)對低信用評級的公司(企業)債的投資對象,分別出臺制定了不同監管要求和自律性文件。2016年10月,鑒于多頭監管對信用評級帶來的不利影響,人民銀行會同發改委、證監會起草了《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在評級質量、利益沖突防范、獨立性、評級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管理要求,旨在統一評級機構評級程序和作業規則。
總結這一時期,在金融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推動下,經濟社會對信用評級需求不斷擴大,政府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督管理不斷規范,評級機構業務種類不斷增加,信用評級行業在競爭和規范中整體向好,行業已經初具規模。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公布數據,截至2016年末,全國備案法人信用評級機構99家,分支機構72家,全年完成各類債項信用評級25150筆,其中債券市場評級6169筆,信貸市場評級18981筆。按照業務條線劃分,截至2017年末,有6家機構開展企業債評級業務,7家機構開展公司債評級業務,6家機構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評級業務。其余絕大多數評級機構主要從事信貸市場評級業務和區域性評級業務。
二、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大公國際、聯合資信、中誠信、上海新世紀等幾家市場份額較高的信用評級機構為主的信用評級市場體系。鑒于目前缺少公開的行業統計數據,且部分機構數據不可得,本文以大公國際、東方金誠、聯合資信、新世紀、中誠信國際和中債資信6家企業為對象,通過對6家評級機構歷年向交易商協會報送并公開披露的《信用評級業務開展及合規運行情況報告》以及其他市場公開材料為素材,對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現狀與特征進行分析。分析顯示,近年來國內評級機構實現了快速發展,在市場規模、員工發展、業務類型以及評級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與國際成熟市場以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相比,我國的信用評級行業還處在發展初期,未來仍具有較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與國際成熟市場仍有差距
信用債市場是信用評級行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信用債市場規模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末我國信用債存量達到33.16萬億,規模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二。在此帶動下,信用債券評級業務迅速增長,行業收入也隨之持續增加。2017年,6家評級機構共計為2949個發行主體7330支債項出具了初始信用評級報告(部分發行人和債項存在雙評級甚至多評級),完成跟蹤評級報告5480份,涉及主體3703個,債券8604只,相比2012年規模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01%、30.66%、29.31%、20.63%和34.36%。在收入方面,2017年6家評級企業整體評級收入達到15.32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8.88%,較2012年增長了超過1倍。
目前我國信用評級市場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但與國際成熟信用評級市場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總體規模相對偏小。從業務規模看,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統計,2016年末,按照市場存量口徑,10家NRSRO評級機構共計提供評級報告228.58萬份,遠大于我國2017年末存量債券的5903份評級報告。從營業收入看,僅穆迪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就達到42億美元,約合283.58億人民幣,這是我國6家信用評級機構收入合計的18.51倍。與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相比,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和企業發展仍有巨大潛力。
數據來源:6家機構向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報送的各年《信用評級業務開展及合規云清情況報告》。
數據說明:(1)新世紀評級2013年和2014年數據未披露;(2)東方金城2012年數據根據2013年公布的增長率倒退得到。
(單位:億元)
(二)從業隊伍不斷壯大,但人員流動率仍處較高水平
信用評級是一項對人才素質要求很高的專業性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富有評級工作經驗的專業分析師隊伍。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信用評級行業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質較高的專業群體。截至2017末,6家評級公司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達到72.67%,該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行業。
從從業人員規模看,近年來隨著信用風險逐漸暴露,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和債項的風險監測壓力進一步增大,定期或不定期跟蹤評級業務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這推動行業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7年末,6家信用評級機構從業人員共計1886人,相比2012年增加了61.74%,年均增速達到12.77%。其中,信用分析師990人,相比2013增長了62.83%,年均增速達到17.65%。從業務的工作強度來看,2017年我國6家評級機構分析師人均承接14單①,相比2012年人均7單相比,增長了一倍。
從從業人員結構看,信用評級行業一直存在著職業穩定性相對較低、離職率偏高的問題。近年來,隨著信用風險的逐步暴露,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對信用風險控制專業人員需求增大,評級從業人員從信用評級機構流向其他金融機構的情況增多,這導致信用評級企業的職業流動性仍保持較高的水平。2017年,6家評級機構人力資源流動率②為35.9%,其中新進從業人員383人、離職283人,分別占年末就業人員的20.65%和15.26%,分析師的流動率和離職率分別為34.34%和14.34%,3年以上員工的比重僅為38.65%。較低的職業穩定性直接導致評級業務的連貫性差,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培養和行業隊伍建設。
數據來源:同上。
數據說明:(1)鑒于2012年新世紀資信、東方金誠從業人員的結構數據不可得,數據不具有可比性,故選取2013—2017年數據進行分析;(2)2017年東方金城從業人員統計不包含子公司及分公司信貸市場評級分析師,與2016年數據存在一定不可比性。
圖2:2013—2017年6家信用評級機構從業人員規模與結構
(單位:人,%)
(三)業務品種不斷豐富,但國際化程度仍然相對偏低
目前,信用評級業務已經成為我國債券發行和銀行信貸的重要環節,并且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也不斷豐富。截至2017年末,我國信貸評級產品已涵蓋借款企業評級、小額貸款公司評級、擔保機構評級、商業承兌匯票出票人和承兌人評級等多個品種,債券市場評級業務也由原先單一的公司債信用評級發展到ABS、非標產品、綠色債券等10多個產品類型。除提供信用評級報告外,部分評級機構還從事咨詢顧問、信用風險培訓、評級模型銷售等業務。
除了服務國內市場,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債券市場國際化的推進,我國信用評級機構開始逐步加大國際業務的開拓力度。截至2017年末,6家評級機構共完成銀行間債券市場熊貓債券項目評級18支,承做“債券通”熊貓債、“一帶一路”公募熊貓債,并通過自主開發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方法和模型,先后發布了部分主權國家評級和國家主權信用風險報告,目前主權評級涉及國家或地區近百個。但是由于國內外評級機構業務準入和監管差異,以及評級標準與國際化接軌不足等原因,與國際主要評級市場相比我國信用評級機構業務的國際化程度仍較低,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仍有限。
(四)評級技術不斷成熟,但信用評級質量仍有待提高
評級技術的科學性是信用評級質量的根本保證。我國信用評級公司在不斷學習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逐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評級方法和技術,初步形成了覆蓋基礎評級理論、信用評級模型以及分行業、分產品、分主體評級方法的信用評級體系。隨著我國信用評級技術和方法的不斷進步,我國信用評級機構評級結果呈現逐步趨于合理、社會認可度逐步提高的趨勢。
目前,信用評級結果已經成為我國信用債券發行披露的重要因素,成為債券發行定價的重要參考,但是評級結果質量檢驗不佳、信用級別風險揭示及區分度弱等問題仍較為突出,投資人及市場專家對評級質量的評價整體偏低,評級結果的風險揭示性、評級報告質量、評級服務質量等方面與投資人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潛在風險,違約事件頻發,并且風險呈現出違約事件常態化、主體性質多元化、債券品種多樣化、行業分布擴散化、違約地區分布分散化等特點(張浩,2018),但國內評級機構對大多數中國企業的評級仍處于AA到AAA的高評級等級。根據萬得數據庫統計,截至2017年末,我國87.73%的發行主體評級分布在AA及以上的區間,與國際評級機構信用評級相比,整體評級較高且分布較為集中,不利于國內外投資者辨識債券產品的風險程度,不利于指導投資決策。
三、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展望
信用評級行業規模不大、就業面也相對有限,但信用評級業聯系了廣大的金融市場,廣泛地涉及金融市場板塊及其產品,這些金融板塊和產品對全球經濟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周小川,201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中國信用評級市場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行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評級效果將進一步提升,企業經營進一步規范,信用評級行業有望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一)信用評級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債券市場的發展是促進信用評級市場發展的直接動力。未來,隨著我國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債券市場融資工具種類日益豐富,同時信用債券違約事件不斷增多,債券剛性兌付預期進一步被打破,市場各參與主體對于信用風險分析管理的需求將顯著增加,勢必極大地推進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壯大。
從市場規模來看,假設我國未來3年經濟保持6.5%的中高速增長,物價保持2%的平穩水平,同時信用評級市場規模與債券市場規模之比保持近6年(2012—2017年)的平均水平,根據《“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設定的“2020年末債券市場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提高到100%左右” 目標,2020年我國6家信用評級企業的營業收入將達到26億元,從業人員將達到3880人,行業年均增速分別將達到31.07%和43.41%。
(二)信用評級業務國際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信用評級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隨著我國一系列擴大改革開放舉措的相繼落實,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將進一步加大“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步伐,信用評級市場將迎來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并在促進金融市場的開放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引進來方面,國外評級機構將加速進入中國市場。2017年6月,商務部發布《外國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取消了 “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的外資準入限制。同年7月1日,人民銀行發布2017年第7號公告,放開境外評級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業務,同時規范了境內外評級機構的業務準入。以上舉措的推出,為境外評級行業深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制度基礎。未來,隨著信用評級市場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中國評級市場潛力的不斷發掘,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評級機構通過并購、參股、設立子公司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境內信用評級市場參與主體的類型將日益豐富。
在走出去方面,國內評級機構將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一帶一路”沿線以發展中國家居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金需求量巨大。但由于國際評級機構對這些國家的主體信用評級和企業評級普遍較差、區分不足,導致眾多“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受限于評級問題,較難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融資(張浩,2018)。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可以充分發揮對國內企業信用狀況比較熟悉、對“一帶一路”國家和企業了解逐步加深的優勢,圍繞與我國經濟往來比較密切的“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逐步建立國內和國際評級相結合的國際性信用評價體系,逐步擴大中國債券信用評級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進而提供全球性信用評級服務,促進中國本土信用評級公司走向國際。
(三)信用評級的作用與功能將會進一步發揮
信用評級能夠為市場提供風險信息從而增強市場對企業的約束,因此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何平和金夢,2010)。伴隨著債券剛性兌付被打破,利率市場化加速,限制我國信用評級發展的制度約束逐步消除,我國信用評級風險揭示、風險定價的能力將有所提升,信用評級的價值和認可度逐漸增強,信用評級未來的社會影響力將日益顯著。
一是信用評級風險揭示功能進一步提升。違約率是檢驗評級機構評級質量的最重要方法。近年來隨著信用債違約事件不斷爆發,違約歷史數據不斷累積,符合中國國情的信用債違約矩陣和違約數據庫逐漸建立,同時在國內外評級方法和技術進一步融合的推動下,信用評級揭示受評主體和債項信用風險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將進一步提升,信用評級結果的公信力將逐漸提高,進而較大程度上解決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二是信用評級風險定價功能進一步提升。信用評級結果是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債券等金融產品風險定價的主要依據。近年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各類創新債券工具不斷推出,各類市場主體對金融資產的差異化定價需求進一步提升,對運用信用評級結果進行風險有效識別和科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隨著我國信用評級技術的日漸成熟,信用評級結果將會廣泛地運用到風險管理、投資決策和金融監管等業務中,充分發揮其評價債券優劣、揭示債券信用風險的指標性作用,逐步形成合理的金融風險定價機制。
(四)信用評級機構經營合規性將進一步加強
健康、有序的信用評級行業離不開科學的外部監督和健全的內部管理。從國際看,自次貸危機后,加強信用評級監管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共識。從國內看,我國金融風險防控工作正在進一步加強,針對部分信用評級機構違規經營問題突出,相關管理部門將進一步強化監督角色,加強信用評級機構準入資格、業務流程、信息披露、法律責任、退出機制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并通過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強化從業人員合規教育,引導和規范境內外資信用評級機構合規經營。面對國內外監管不斷趨嚴的背景下,信用評級機構勢必將進一步加強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通過構建穩定的評級技術團隊,健全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評級體系,及時規范地進行信息披露,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與交流等手段,不斷提升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企業運營管理的規范性、合規性,逐步樹立行業聲譽和市場地位。
注:
①評級機構分析師人均承接評級報告數=(初始評級報告數+跟蹤評級報告數+主體評級報告數)/分析師人數。
②人力資源流動率為一定時期內某種人力資源變動(離職和新進)與員工總數的比率,根據“流動率=(本年新聘人員數+本年離職人員數)/年末從業人數”計算。
參考文獻:
[1]謝多.完善債市信用評級自律體系[J].中國金融,2017,(24).
[2]葉偉春.信用評級理論與實務[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3]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征信業發展報告》編寫組.中國征信業發展報告(2003—2013)[R].北京: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
[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年.
[5]張浩.我國信用債市場風險的特征、影響及對策研究[J].南方金融,2018,(1).
[6]周小川.關于信用評級的若干問題及展望[J].西部金融, 2012,(2).
[7]張浩.全面開放格局下的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J].債券,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