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佳興
摘 要:文言文教學任務在整個中學語文的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文言文也常常成為學生提高語文成績的“攔路虎”。學好文言文,需要扎實的古文學素養,也少不了長時間的熏陶與積累。文章主要討論了如何更有效地掃除學生文言文的閱讀障礙,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鑒賞文言文。
一、注重朗讀背誦,感受古文韻律
如今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現代化,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文言文無用,對文言文的學習也僅止步于應付考試。課堂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提前預習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升課堂趣味性的有效途徑?!皶x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通讀全文兩至三遍,也可以在課上播放比較好的朗讀錄音,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古文韻律,熟悉作者表現手法和文章的感情基調。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撰寫對文章的誦讀感悟以及對簡單句型的翻譯,等等。在上課的時候,通過教師的講解再進行完善,形成完整的讀書筆記。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故事性的,針對這類文章,教師課前可以準備充分的課外材料,例如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等,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掌握重點虛詞、實詞的意義,善于總結各類用法
文言文中虛實詞的釋義對句意的影響非常大,不同的語法環境中,相同的字詞往往表示不同的意義。這讓很多學生都感到很困惑,這需要教師及時進行總結歸類。例如,“病”這個實詞的用法就非常的多。首先,在《扁鵲見蔡桓公》中,“君之病在肌膚”中“病”表示“疾病”;而在《論語》中,“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這里的“病”表示的就不是疾病的意思了,而是“擔心、憂慮”的意思。虛詞常用于連接詞句,例如虛詞“而”,在《勸學》一文中,它就有很多中不同的意思?!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這里的“而”表示遞進關系;“蟹六跪而二螯”則表示并列關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中的“而”又表示轉折關系。綜合掌握各類虛詞實詞的用法,有利于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碰到陌生的古文時,也能夠靈活地運用理解。
三、拓展延伸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文言文和現代文一脈相承,所以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們也要養成“文”的意識,即清楚文章的基本框架,熟知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師必須從更高的層面和廣闊的視角反思文言文教學,而不是將視角局限于教材內的課文。比如王安石的《傷仲永》,在分析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們思考仲永“泯然眾人矣”更深刻的原因以及仲永成長的心路歷程、時代背景、家庭環境等,給同學們反思與啟示。對于一些寓意較明顯的課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要求學生把古文肢解為一堆詞句來理解,而應該加強學生對文章整體文意的理解和整體立意的把握,同時可以結合一些有趣的史料或時事熱點進行討論?;钴S的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靈活駕馭和教學材料的充分準備。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慢慢積累的過程。龐大的閱讀量是鑒賞古文的基礎,前期只有通過泛讀大量文章,培養古文素養,才能慢慢漸入佳境,攻克下文言文閱讀這一道難關。
四、聯系生活現實,創新教學方案
想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更新教學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需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善于發現教材內容中對于現實生活的實際應用,使教學內容趨于生動化。例如,在講解《口技》時,可以播放一段口技錄音或視頻,或讓學生們說說現下流行的B-box表演藝術與口技的聯系與區別。諸如此類,生活中還有很多形象的教學素材,我們要善于發掘并加以運用。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的瑰寶,有其獨特的文學魅力和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新課改教材中的許多大家之作都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只有重視它的教學與發展,持續不斷地創新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才能保持其長久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黃 晉.中學文言文誦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3).
[2]馬伯成.要有“死記硬背”之功[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z2).
[3]欒遠秀.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思考[J].中華少年,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