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群
摘 要:現代化的教學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掌握主動權,作為課堂的主人,這是現代教學模式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上,通常是教師作為主動的講課“機器”、一個會說話的課本,而學生仿佛是一個“容器”,負責將教師所說的知識點裝入自己的腦袋中。然而,中國通常的課堂教學只有45分鐘的時間。教師一味灌輸知識,而學生是否理解卻是個未知數,這也是中國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一個根源所在。學生學習知識需要一個消化吸收和自主思考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在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被忽視,而一些教師都以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為主,對學生是否能夠學習到知識點了解甚少。這也造成了有些學校有些班級的學生的成績提升緩慢或者停滯。
二、消除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的策略
(1)注重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知識時如果設身于情境之中,往往能快速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并能夠引發關于知識的思考。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教師的要求,然后讓學生做。如果有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小亮和小青,請學生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一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個月餅,要平均分給小亮和小青,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學生都被難住了,有的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追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月餅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 的學習,便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事實證明,教師通過這種創設情境的教學,讓學生主動地進入到這個學習的環境中,學生的知識學習將會非常快,他們面對著有趣的情景模式要比他們面對枯燥的課本和教師枯燥的講解時更樂于學習。
(2)激發思考的欲望,明確思考的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對著書本為學生講解書本的知識,而學生面對的也就是黑與白的畫面。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自己都提不起興趣,更何況對于一群在了解知識的學生。因此,如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是一個教學難題,也是值得廣大教師去思考的問題。一方面,一些條件較好的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授課,將文字轉化為圖形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對課本知識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明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懂得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小學生往往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授課教師要能夠充分把握學生這一優點,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師生換位,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舞臺;轉變觀念,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傳統的課堂都是教師主宰課堂,將學生放在被提問的位置上。愛因斯坦曾說過:“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轉變觀念,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4)角色互換,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使兒童好好學習,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激發學生興趣是使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最有效也最快速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讓學生作為一個“教師”講解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悟,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課堂學生做主”,當教學真正實現這一目標時,筆者相信學生定能從這樣的課堂上收獲很多。然而,開放的課堂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如何調控課堂,引導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能力,是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鄭毓信.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Richard J Stiggins.促進學習的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3]Grant Winggins.教育性評價[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