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青
摘 要:學科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師的日常教學,語文課堂也是如此。因此,注重教學實踐,打造靈動而充實精彩的課堂,是每位語文老師追求的目標。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具備深度解讀文本的能力,靈活駕馭課堂的智慧,和教后深刻反思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處處好風光”。
關鍵詞:教學實踐;精彩課堂;反思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是涵養學生性情、陶冶學生心靈的藝術,優秀的語文教學會為學生奠定一生的精神底色。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素養。在與學生的教學交流中,教師要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優雅得體的表達、豐富的教學表達吸引學生參與到語文教學課堂中來,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喜愛,從而打造出精彩而富有魅力的課堂。
一、解讀文本的能力
解讀文本是老師的基本功,有怎樣的解讀就會呈現怎樣的課堂。解讀文本是老師的立課之本,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之源。學生學習的文本,不是抽象的語言符號的堆積,而是典范的、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內涵的言語成品。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穿越文本符號的表層含意,真正理解其承載的內涵,這樣才會呈現精彩而扎實的課堂。
例如,在解讀《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一天,史鐵生站在窗前,看樹葉‘唰唰拉拉地飄落。”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這樣解讀“一片樹葉黃了,落下來了,就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結束。古人說‘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讓人感到凄涼哀傷。身有殘疾的史鐵生面對如此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也會感到悲愴,甚至于絕望。母親這一‘擋擋住了兒子的絕望,留下了希望。母愛是引導,母愛是呵護啊!”一個簡單的動詞卻滿含著細心卻不輕易流露的母愛!
正如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里所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我們的語文課本,篇篇文質兼美,堪稱優秀的文章。不論語言文字,還是蘊載的內涵,都有其獨到之處,值得我們潛心涵泳,用心品味,盡情欣賞。唯有將細心解讀文本的一種首要態度,才會對文本有獨特的感悟和發現。
二、駕馭課堂的智慧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而機智地引導學生,用精彩而不乏味的語言吸引學生,關注生成資源,關注學生體驗,做到順學而導。
1.教學語言,有聲有色
“言為心聲”,語言是知識傳播的主要方式,也是表達情感的主要媒介。課堂上,老師要有聲有色地進行教學。于漪老師曾說:“教學的自信力來自教師深厚的學養。”一個有膽識的教師必然是好學深思的,能夠身體力行的。她在講朱自清先生的《春》時,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這段話,繪聲繪色,有景有情,使教學語言格外得形象和精彩。這樣的語言魅力又怎能不令同學們心馳神往呢?
2.課堂結構,張弛有度
語文教學需要動靜結合,張弛有度。這就要求教師首先用設疑或設置懸念等方式,使課堂起伏跌宕,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其次注重學生的課堂生成,教師能有效引導和利用課堂生成,駕馭調控好整堂課的節奏,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在理順了文章的思路、簡析了詩的悲劇內涵后,有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個突發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 ”這個“虛擬性””問題一出現,立刻引起了學生更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高潮。
3.方式靈活,順勢而導
語文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充滿靈性的。這不僅源于語文教學內容,還源于教師的課堂機智,更源于學生個性化解讀以及因此而生成的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例如,我在執教七年級語文(上)《春》一文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為什么‘紅的排在前面?”這個問題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我引導同學們聯系上下文,讓學生分組交流探討。經過全班討論發現,作者這樣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樹、杏樹、李樹”的順序排列的,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方法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教師的靈動教學將激發學生高昂的探究學習的興趣。
三、深刻反思的精神
有人說,課堂教學歷來是“遺憾的藝術”,再優秀的教師,也未必堂堂精彩;再成功的課例,也未必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無可挑剔。而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反思,把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緊密結合起來,可以使自己的課堂不斷地接近理性境界。
首先,讓反思成為一種教學習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為教師,“省”自己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想使自身的教育教學不斷超越自我,就需要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反思,從而使教學進入更優化狀態。事實證明,只有教師自我反思的能力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才會一步步提高。
其次,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語文素養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而學識來源于讀書,所以讀書應成為教師的“看家本領”。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在教學中,教師以自己豐厚的文學底蘊,去熏陶學生,感染學生,學生也會熱愛讀書之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只有不斷地學習新課改的理念,提升自身語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歷練,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無限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錢夢龍.錢夢龍經典課例品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桑志軍.反思性語文教學[M].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