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摘要]伴隨我國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要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繼續加快改革的步伐。而改革的關鍵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對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可發揮關鍵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需立足實際轉變經濟職能。本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與必要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方式,以及相關建議進行探析。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經濟職能;轉變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28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8-0204-02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0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總需求擴大的基礎上,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強化,以此實現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提高。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要求政府發揮關鍵性作用,通過轉變自身經濟職能,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得以實現。因此,本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與必要性
1.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質為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對其中配置錯位進行矯正,有效擴大供給,以此滿足群眾需求,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從既往研究資料中也可發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被理解為以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注重在投資增加的同時,采取產業結構開源疏流、投資結構優化等措施,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業質量,且強調分配結構的優化,最終達到促進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提高,形成綠色、開放、協調、創新與共享的發展模式。
1.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無論是從理論或現實都有其必要性。首先,從理論角度出發,早期國外學者提出,供給與需求二者保持平衡關系,供給會創造需求。但自美國1933年出現經濟危機后,人們發現,即使采取供給方法,仍無法實現創造需求的目的。正如凱恩斯的理念,其認為總需求不足情況下導致的供需失衡,是引起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對此,供需失衡問題的解決要求有政府干預,政府要采取需求管理增強措施,這一措施便可理解為供給側。需注意的是,自20世紀70年代起,許多發達國家在發展中,走人經濟滯脹的局面,若仍以凱恩斯的理念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很難取得明顯效果。隨后出現供給學派,該學派對經濟滯脹原因重新進行闡述,認為供給不足為主要原因,大部分企業受政府過多干預的影響,在供給能力上持續下降,最終造成供給、需求二者錯位。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求政府更關注供給管理,而非局限于需求管理。
另外,從現實角度出發,不可否認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為迅猛,但最初的經濟發展方式更傾向于粗放型經濟,其弊端日漸凸顯,其存在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涉及多方面的內容。第一,高端產業發展滯后、低端產業產能過剩。其中,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信息技術投入不足,而低端制造產業發展勢頭較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粗放式經濟發展的特征。第二,公共物品缺失、私有物品過剩。在小康社會發展進程加快的情況下,大眾對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增高,如社會保障、養老保險以及基礎設施等。但從現實情況看,我國在公共物品供給方面仍不具備較強的能力,仍面臨公共物品缺失的問題。第三,消費結構問題。該問題主要表現為非理性消費問題突出,同時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的情況明顯。這些現實問題的存在,要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
綜合來看,無論從理論層面或是現實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都是平衡供給、需求的主要方法,特別對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環境更加適用。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方式
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重要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要求政府發揮其關鍵性作用,做到從制度上供給,并在制度政策上進行創新。從長遠角度出發,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下,仍要正確處理政府、市場二者的關系,且著重解決供給抑制、供給約束等問題。落實到政府層面,強調其需要在經濟職能上進行轉變,主要指立足于宏觀經濟方向,由政府做全局規劃,并履行其服務、協調與監督等職能,如資源配置、市場管制、收入分配等,具體轉變經濟職能的方式有以下兩方面。
2.1制度供給完善
我國現行制度供給中仍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政府部門制定的關于企業的收費制度,導致企業在供給能力上被抑制;關于企業提出的一系列行政審批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成本;在部分投資領域中,政府設置的門檻過高,導致部分民間資本無法進入,潛在的供給能力缺失。
為解決當前制度供給問題,政府在轉變其經濟職能中,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政府、市場二者關系的有效處理。如在市場配置、要素價格方面的干預,政府應適當減少,盡可能發揮其引導構建統一資本要素市場的作用,使戰略性產能、優質產能中有更多稀缺的資本要素分配其中,進而達到提高企業供給能力的目的。但應注意,減少干預并非意味著完全棄之不顧,更多的是強調在資源配置方面,由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而政府主要起到引導、調控的作用。第二,簡政放權,并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如關于企業相關注冊審批事項,政府應簡化流程,使企業的發展具有制度優勢。第三,在創新驅動發展機制上,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的實現,看通過不斷創新實現,以科技發展為依托實現萬眾創新,也是企業供給能力提高的主要措施。除此之外,在制度供給方面,政府要著力打造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在產權保護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保護知識產權。且政府應注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打造高素質人才團隊,為制度供給提供堅實的保障。
2.2宏觀經濟政策完善
政府經濟職能轉變中,宏觀經濟政策在構成上主要以產業政策、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為主。以產業政策為例,其強調通過產業結構的改善與優化,達到供給能力提高的目標。從過去幾年政策實施的情況看,以傾斜型產業政策為主,政府部門更注重直接將某些產業定位為主導產業,給予極大的扶持力度。即使在市場經濟“法則”中,強調優勝劣汰,效率較低的產業會被自動淘汰,但由于政府的扶持,這些劣勢產業仍擁有較多的資源,直接導致整個產業競爭環境公平性喪失,出現產業結構混亂的情況。因此,經濟職能的轉變,要求政府在產業政策上進行調整,需從產業結構良性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新興產業發展給予更多支持,特別是在投資引導基金方面,政府應發揮關鍵性作用。
另外,政府要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強調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實現總供給、總需求的平衡。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中也可發現,政府不僅需強化供給管理,需求管理也極為重要。因此,這種管理在通過產業政策改革的基礎上,需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在具體實踐中,政府可在財政支出結構上不斷進行調整,如在民生性服務方面增加支出,而生產建設性支出適當減少,其目的在于打造民生服務型政府,而非生產建設型政府。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其他建議
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的必然要求,但除經濟職能轉變,政府也要求在綜合能力上有進一步的提高,這是職能轉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應考慮進行權責清單的制定,盡可能達到權力規范運行的目的。如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權力應被置于制度的牢籠中,這表明政府在事務管理中,應以法治思維為指導,以相關的制度為依據,在政府權責界限明確的情況下,更好地行使其自身職能。其次,政府應注重施政透明度的增強。政府部門應強化信息公開,鼓勵群眾在政府政務活動中發揮積極參與、監督的職能,通過政府權力運行透明度的提高,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而信息公開的形式,可選擇多種載體,如微博平臺、電視臺或報刊等,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強化。最后,政府應強化政策效能。特別是在公共政策上,政府需做到定期檢驗,確保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同時一旦發現政策內容與當前市場環境不適應,政府需考慮修改或廢除,并推出新的公共政策,與時俱進,強化政策效能。在政府權力運行規范、施政透明度增強,以及政策效能強化的背景下,助力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實現。
4結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其要求在實踐中轉變政府經濟職能。在實際落實改革工作與轉變政府經濟職能中,政府應正確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與必要性,采取有效的職能轉變方式,如制度供給、宏觀經濟政策完善等。同時,在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同時,政府需使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如施政透明度的增強、政策效能的增強等,以此使政府職能轉變目標得以實現,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