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 要:翻轉課堂是當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熱議話題,正在被普遍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對翻轉課堂的概念、意義進行了簡要分析,具體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翻轉課堂建設的具體策略,希望能為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教版;翻轉課堂
新課改背景之下,如何進一步優化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是每一位教師都在思考的課題。翻轉課堂的出現,為突破當前教學僵局提供了重要契機,已經引起了眾多語文教師的關注。那么,翻轉課堂究竟是什么意思?初中語文教學運用翻轉課堂具有什么意義?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將翻轉課堂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工作之中呢?接下來,本文就針對相關問題一一進行分析。
一、翻轉課堂的概念
“翻轉課堂”是從英語“Flipped Class Model”翻譯而來的概念,最早于2000年由美國邁阿密大學的三位教授MaureenLage、Glenn Platt、Michael Treglia提出,指的是學生在家通過觀看視頻初步完成知識認知,再通過正式課堂答疑完成整體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得以迅猛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翻轉課堂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首先,翻轉課堂具有顯著的開放性,對于凸顯學生學習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翻轉課堂模式之下,語文知識傳授的場所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互聯網平臺增強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推動了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其次,翻轉課堂具有顯著的趣味性,對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誠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狈D課堂這種全新的教學形式給了學生煥然一新之感,改變了傳統以“粉筆+黑板”為載體的教學形式,增加了影音資料、圖文資料,在豐富的視聽盛宴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也被大大激發。
三、翻轉課堂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文言文教學為例,具體分析一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翻轉課堂建設的相關問題。
(一)創建學習視頻,呈現學習內容
創建學習視頻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第一步,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習視頻應該讓人一目了然地呈現學習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指明方向。在這個環節需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學習視頻時間盡量控制在12分鐘之內,太長或太短都不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第二,除了學習內容之外,視頻中避免出現其他內容,例如教師、教室里各種物品的擺設等,都有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不利于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
《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教學之前,我制作了一段8分鐘學習視頻,發送至班級微信群內,請學生觀看視頻進行自主學習。視頻內容包括作品和作者背景資料介紹、課文范讀、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以及用法。觀看視頻之后,學生需要自主完成課文翻譯任務。這為學生初步了解《桃花源記》奠定了良好基礎,絕大多數學生都較好地完成了翻譯作業。
(二)了解學習困難,給予有效輔導
由于缺少教師的支持以及同伴的幫助,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總會表現出或多或少的問題,影響了最終的意義建構效果。翻轉課堂模式對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行了重構,學生在課前進行的是“信息接收”,而“信息的吸收和內化”則要通過課堂互動來完成,僅靠學生個人之力所取得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學生觀看《桃花源記》學習視頻之后,我請他們在群聊里面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任意提出幾個不懂的問題供全班同學討論。從學生在微信群內反饋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人對于桃花源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心存疑慮,有人認為桃花源真實存在,也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虛構的。我將這個問題作為正式教學時的重點內容,并請學生在網上檢索“烏托邦”這個關鍵詞,再結合學習視頻之中介紹的寫作背景分析桃花源是否存在。在學生搜集了大量背景資料的前提之下,我在課上針對本文的寫作意圖進行了重點分析,最終學生深刻認識到了作者塑造桃花源是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三)及時進行檢測,反思教學安排
學生完成認知活動之后,應當及時進行檢測,通過幾個簡短的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順利完成了意義建構。如果發現學生的回答情況不盡如人意,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安排,思考哪些環節出現了問題,下一步教學活動可以怎樣優化。
《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教學結束之后,我對本文中提及的幾個常見文言虛詞進行檢查,發現學生并沒有很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之中進一步強化。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翻轉課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盡管這種教學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具體推行過程中還有很多新問題值得拿出來細細探究。文中的觀點還有很多需要完善之處,需要在今后的教研實踐中繼續進行探究。
參考文獻:
[1]朱德興.關于初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實施的思考[J].新課程(中旬),2015.
[2]常錚.初中語文翻轉課堂之初探[J].新絲路,201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