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虎

[摘要] 目的 對糖尿病足X線與CT影像表現及其應用價值進行對比研究。 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7例糖尿病足患者,臨床均采用X線與CT對患者患足進行掃描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研究X線與CT進行糖尿病足檢查的影像表現及應用價值。 結果 47例患者,CT掃描檢查的檢出率為46(97.9%),X線檢查的檢出率為36(76.6%),且兩種檢查方式在糖尿病足患者微小病變檢查診斷結果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X線與CT檢查進行糖尿病足檢查診斷應用價值均比較顯著,其中,CT檢查對患者下肢遠端小血管病變的檢出率更為顯著。
[關鍵詞] 糖尿病足;X線 CT 影像表現;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816.8;R58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9(b)-0186-03
臨床中,糖尿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種終身性疾病,臨床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主要通過長期的藥物治療進行患者病情變化控制和改善,以減少疾病對患者的不利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的變化,再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導致臨床中糖尿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其危害影響也日益顯著[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病癥原因主要表現為患者的神經以及血管病變反應,或者是足部損傷等引起相應的病癥發生,對患者危害影響較為顯著[2],臨床治療難度較大,需要通過早期診斷與有效干預減少對患者的不利影響,提高臨床預后效果。影像學診斷是糖尿病足臨床診斷常用方法,該文以該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7例糖尿病足患者為例,對其臨床檢查與診斷方法及效果等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47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取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疾病診斷標準,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足部病變[3]。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在54~79歲之間,平均為(67.2±2.1)歲,患者糖尿病病程在3~18年不等,平均為(8.9±4.6)年,包含5例合并腦血管疾病患者、7例合并高脂血癥患者、13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7例合并高血壓患者。無嚴重心肝腎及惡性腫瘤疾病患者,無精神障礙疾病患者。排除不同意該次研究患者,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臨床中,對所有患者采用X線與CT掃描進行患足掃描檢查。其中,X線檢查使用儀器為萬東DR機和雙能DPX-md+X線骨密度儀,檢查方式為:使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患者髖關節及腰椎關節進行掃描檢查,同時使用X線機對患者雙下肢足部進行攝影檢查,以對患者足部病變進行分析判斷。
CT檢查使用儀器為東芝16排螺旋CT儀,掃描檢查方法為:使用CT儀對患者雙下肢進行掃描檢查,掃描檢查中管電流設置為280~320 mA,掃描層距與層厚分別設置為1.0,管電壓設置為120 kV,掃描重建層厚設置為1.0 mm,度患者進行掃描檢查后,影像結果通過相應計算機設備以及有關處理軟件對資料內容進行采集與分析處理后,完成影像學結果的三維重建,為患者疾病情況的檢查診斷提供依據,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進行輔助檢查與診斷分析。
1.3? 觀察分析指標
結合患者的臨床診斷結果,對X線與CT檢查診斷準確率進行對比分析,并對兩種檢查方式的影像學表現進行評價對比,包含軟組織病變以及病理性骨折或脫位、血管病變、骨質疏松、骨質破壞等情況。對患者不同病變情況的檢查判斷,主要按照以下標準:首先,軟組織病變表現為病變部位皮膚出現增厚變化,并且界線較為模糊,具有不同程度軟組織缺血或內陷情況;血管病變反應以病變血管走向不規則,具有明顯雙軌征,存在斑點樣密集鈣化表現;病理性骨折或脫位病變的影像學結果一般顯示為存在明顯的趾、跖間關節畸形,或者是存在半脫位病變特征等;骨質疏松病變影像學結果表現為患者病變部位影像學檢查顯示骨密度值降低變化明顯,且存在骨皮質變薄以及骨小梁變細等情況;骨質破壞表現為病變區骨小梁消失或模糊,有明顯骨髓炎及深部皮膚潰瘍等[4]。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工具,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結果通過[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首先,與臨床綜合檢查診斷結果對比,47例糖尿病足患者,X線檢查診斷準確率為36(76.6%),CT掃描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46(97.9%),兩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46,P<0.05)。
其次,在對X線與CT檢查的影像學表現進行對比分析顯示,不同檢查方式進行糖尿病足患者微小病變篩查診斷的結果存在明顯差異,其中,CT檢查對患者微小病變篩查診斷準確率明顯較X線檢查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病癥原因主要表現為患者的神經以及血管病變反應,或者是足部損傷等引起相應的病癥發生,對患者危害影響較為顯著。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足患者隨著病情變化發展,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殘疾,且糖尿病足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在糖尿病患者中約為35%[5]。此外,由于糖尿病足的發生以老年患者為主,且患者糖尿病病程相對較長,具有相應的肢體麻木以及感覺減退等神經癥狀,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局部感染及相對較輕的全身中毒癥狀等,都會導致患者并發糖尿病足,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存性較差,在治療中不能夠嚴格遵循醫囑用藥治療,或者是飲食習慣改善不良,存在較多的飲食不合理等情況[6],也會造成糖尿病足臨床治療難度增加,從而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疾病改善控制力度等造成相應的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情況,臨床進行糖尿病足患者疾病治療中,對其病癥情況進行早期診斷有效干預,以減少其危害影響,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作用意義十分顯著。
臨床中,對糖尿病足疾病檢查與診斷常用方法為影像學檢查,以X線、CT等檢查方式應用最為廣泛。其中,X線進行糖尿病足檢查應用中,能夠通過患者足部骨骼變化情況對其病變反應進行清晰顯現,且臨床檢查成本費用較低,能夠為患者疾病診斷提供相應的參考。需要注意的是,X線檢查進行糖尿病足診斷應用中,對軟組織病變以及血管病變的檢查判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CT檢查則能夠通過對患者足部軟組織病變及微血管病變的清晰顯示,為疾病檢查診斷提供更加充足的依據支持,其臨床診斷價值作用更為明顯,能夠有效彌補X線檢查在糖尿病足診斷中的不足。
該文中,在對該院收治的47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X線與CT檢查進行診斷對比中顯示,CT掃描檢查的檢出率為46(97.9%),X線檢查的檢出率為36(76.6%),且不同檢查方式進行糖尿病足患者微小病變篩查診斷的結果存在明顯差異,其中,CT檢查對患者微小病變篩查診斷準確率明顯較X線檢查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X線與CT檢查進行糖尿病足診斷均具有一定的價值作用,其中,CT檢查在糖尿病足患者軟組織病變及微血管病變等情況檢查上,作用優勢更為顯著。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影像學技術進行糖尿病足患者疾病檢查診斷中,由于患者足部病變影像學結果與其他病癥存在一定相似特征,像單純血源性感染或者是骨壞死、軟組織壞死等,因此,在實際檢查診斷中應加強區分判斷,以確保其檢查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提供可靠的依據和支持。一般情況下,在對糖尿病足患者采用X線進行病變部位檢查中,其疾病判斷的重要依據為患者X線影像顯示股骨關節面相對完整,存在削鉛筆尖樣或圖釘征樣改變,但不存在骨質增生情況,具有較為明顯的骨膜反應等。此外,采用X線檢查進行糖尿病足診斷中,還能夠通過肚臍跖骨間動脈以及弓狀動脈、足背動脈鈣化等情況的檢查顯現,進行疾病分析判斷,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支持。但是,由于X線檢查中,其影像學圖片中重疊影像以及密度分辨率較低等因素影響,導致在根據影像學圖片進行疾病分析判斷中容易出現誤判或錯判情況[7],對臨床檢查診斷準確率產生影響。而CT檢查中,通過平掃以及影像圖片處理,對患者下肢遠端有關微小血管病變情況進行清晰顯現,從而實現患者軟組織損傷以及骨質疏松、血管病變等情況判斷,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X線與CT檢查進行糖尿病足檢查診斷應用價值均比較顯著,其中,CT檢查對患者下肢遠端小血管病變的檢出率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 余宏建,郭學軍,陳在中,等.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病變的CTA及MRA影像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3):122-124.
[2]? 張揚,翟仁友.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病變的影像學診斷與介入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志,2016,4(4):238-242.
[3]? 鄧小飛,舒政,曹燁民,等.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有糖尿病足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影像差異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6,17(2):99-101.
[4]? 丁磊.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影像學特點[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94-95.
[5]? 老桂紅,黎強,陳敬鋒,等.糖尿病足的X線、CT及低場MRI的影像對比及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16,30(2):63-65.
[6]? 冼呈,趙勁民,蘇偉,等.外固定架骨搬移系統修復糖尿病足:功能與影像學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6):7539-7544.
[7]? 付琳,陶弘武,劉輝.糖尿病足中醫證型與下肢動脈超聲影像相關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29(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