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2;2.章丘區業余體育運動學校,山東 濟南 250200)
“互聯網+”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徑服務供給反思與優化
——以濟南市為例
孫化玉1,陳富蘭1,于玲2
(1.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2;2.章丘區業余體育運動學校,山東 濟南 250200)
在“互聯網+”背景下,基于產業鏈主線,運用文獻資料、訪談、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濟南市歷城區等5個區的全民健身路徑服務供給現狀進行研究,以深入了解濟南市全民健身路徑的屬性特點以及供給主體,針對當前健身路徑中存在的問題,提出 “互聯網+”背景下的管理平臺模式,以推動全民健身路徑蓬勃發展。
互聯網;全民健身路徑;健身服務
2014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相繼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文件的頒布不僅把全民健身納為國家戰略,同時也極大推進了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從而形成了當前全民健身路徑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然而伴隨著健身路徑飛速發展而來的是后期服務供給的不均衡,這嚴重制約了全民健身路徑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研究選擇山東省省會濟南為調研地,深入調查當前全民健身路徑供給主體與當地使用情況、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互聯網+背景下的優化管理平臺模式,以推動全民健身路徑更好發展。
1.1 研究對象
以濟南市5區內全民健身路徑的服務供給現狀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的需求,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中輸入關鍵詞,如“互聯網+”“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路徑”等,查找相關資料。
1.2.2 實地調查法:與濟南市體育局群體處合作,在濟南市歷下區、歷城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5區中,每個小區任選5處健身路徑展開調查。主要考察收集配置器材的時間、類型以及數量和管理制度等,同時調查與了解使用人員的實際鍛煉狀態以及滿意度。
1.2.3 問卷調查法:本研究圍繞濟南市城市社區“全民健身路徑”的現狀,制定了 《全民健身路徑使用與管理現狀的調查問卷》,對使用者、管理者進行調查。共在濟南市5區發放問卷750份,回收了722份,回收率96.3%,有效率94.1%。
2.1 全民健身路徑的使用狀況調查
2.1.1 使用者的年齡層次
由圖1可知,使用全民健身路徑的群體較多,18歲到60歲每個年齡段都有人使用。60歲以上的居民使用比例所占比例最高,約為26%;18歲以下居民約占不到4%,所占比例最低。年齡增長和使用路徑鍛煉的人數呈正相關。

圖1 各年齡段使用全民健身路徑鍛煉狀況
2.1.2 使用者性別
從表1中看出,女性在使用健身路徑鍛煉的過程中占比為54%,而男性在使用健身路徑中占比為46%。此數據表明,男女使用率基本持平,性別差異并未對使用情況存在過大影響。建議設置過程中稍增加柔韌性器械的數量。

表1 不同性別使用全民健身路徑鍛煉狀況
2.1.3 居民對全民健身路徑的了解情況

表2 使用者對健身路徑的了解程度
由表2可知,對全民健身路徑非常了解的人數為71人,比較了解的人數為355人,共426人,在總人數中占比例約為60.34%;有249人對健身器材一般了解,31人對健身器材完全不了解,二者人數為280人,占總人數比例約為40%。這些數據表明,超過40%的人對全民健身路徑缺乏了解,這就存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操作方法不當造成受傷的隱患。因此,必須要加大對健身路徑使用方法的宣傳和引導工作,使居民能夠合理、正確地使用健身器械。
2.1.4 全民健身路徑使用時間
從表3中可以看出,近12.89%的居民每次鍛煉的時間均小于20分鐘,近32.86%的居民使用路徑設施進行鍛煉的時間介于20~40分鐘之間,54.25%的居民使用路徑設施鍛煉時間大于40分鐘。整體來看,居民使用路徑設施進行鍛煉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表3 全民健身路徑使用時間
2.1.5 全民健身路徑使用頻率

表4 全民健身路徑使用頻率分析
從表4中可以看出,16%的人每天都要使用健身路徑來鍛練,每周使用3~5次健身路徑的人群占到46%。從整體看,每周3次以上使用健身路徑的人群占到總人群的62%,從整個數值來看積極鍛煉的還是占多數的,但有9%的居民幾乎沒有用過健身器材鍛煉也值得反思。
2.1.6 不同類型健身路徑使用狀況調查
由圖2可知,柔韌性的鍛煉器材、有氧鍛煉器材、趣味性器材較受歡迎。如轉體的訓練器材、腰部背部屈伸凳、腿部訓練器材、劃船器等,使用率分別達到了24%、25%。比較冷門的是康復性的鍛煉器材,包括肩部以及背部的牽引器材、腳踝關節的鍛煉器材、足關節的鍛煉器材以及相關部位的矯形訓練器等。
2.2 濟南市全民健身路徑的配置情況
2.2.1 全民健身路徑的數量配置情況
配置數量較多的是綜合型社區,每0.83萬人擁有一條健身路徑比例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綜合型社區文化以及娛樂設施比較完善,社區的建設環境較好。而在相對繁華的街道辦事地點,健身路徑配備的反而較少。相較于其他地區,在歷下區,每0.6萬人擁有一條全民健身路徑;在歷城區,每0.71萬人擁有一條健身路徑;在高新區,每1.2萬人擁有一條全民健身路徑。

圖2 路徑設施的利用率
2.2.2 全民健身路徑的分配布局情況
天橋區社區居民小區全民健身路徑的數量最多;相關單位活動的區域數量居其次;最后是小區公園以及河流周邊。
全民健身路徑的多少、分布密度對居民的鍛煉效果產生著重大影響。健身路徑設置把一種體育器材作為一站,相應數量、種類的“站”進行一定的構造、布局就形成一條健身路徑。在正常情況下,每一條健身路徑會包含5到20站。以天橋區為例,絕大多數的健身路徑都多于10站,擁有比較完備的體育器材。其中還有7條健身路徑擁有超過25站的設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居民的不同鍛煉需求。而在傳統的小區內,每條全民健身路徑中站的數量不足15,這是因為傳統小區設施不完善,進而使小區的健身器材配備不夠豐富。
2.2.3 全民健身路徑的器材損壞情況
通過圖3可知,傳統型社區的健身路徑損壞嚴重,421站健身器材中損壞了193站,達到了近一半的損壞率;其次,相關單位宿舍的損壞率也達到近三成;綜合性的社區中,僅有17%的損壞率。分析后發現,傳統型社區人口密度大,路徑設施相對比較落后,健身路徑構建時間久遠,健身器材的使用頻率很高,而經費的缺乏又導致設備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維修。

圖3 不同類型社區健身路徑損壞率的基本情況
2.3 濟南市全民健身路徑中存在的問題反思
2.3.1 全民健身路徑配置不規范
健身路徑數量分布不均衡。不同類型的社區之間,健身路徑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居民居住密度大且使用頻率比較頻繁的傳統型社區房中,健身路徑的數量反而較少。在使用頻度低、居民居住密度比較小的綜合社區當中,健身路徑反而很多,這就造成資源浪費。濟南市城區的健身路徑布局缺乏合理性,未能切實考慮到居民的實際需求,建設的地點也缺乏思考,未能按照合適的順序進行合理的布局。而且在調查中還發現了在一些權威部門周邊,建設的健身路徑數量相對來說要多一些。因此選址、配置在以后的建設中需要多元化考慮。
2.3.2 全民健身路徑使用不科學
部分器材在安裝后無人使用。究其原因,除居民不會使用外,還因為這部分器材不能起到良好鍛煉效果。此外,每條健身路徑都有先后鍛煉順序,但是基本上沒有使用者會按照合理的順序鍛煉。
2.3.3 全民健身路徑管理不系統
通過調查還發現,基層的管理并不到位。例如,有些社區中并未配備相應的社會指導員;當器材損壞后,街道辦事處的相關部門并未進行及時處理,沒有履行自身應盡的職責,從而使得健身路徑的管理工作處于滯后狀態。在不同的社區當中,因為健身路徑的資金投入不同,對健身路徑中體育器材的維護也不同,部分社區因缺乏資金,導致器材不能夠及時進行修理、清理、更新。此外,每個健身設備的壽命都是一定的,基本上沒有小區會按照相關規定對健身器材進行及時更換。
3.1 “互聯網+”全民健身路徑布局的服務供給優化
建立健身路徑電子地圖。根據地圖可以清晰看到周邊鍛煉及健身路徑分布的情況,這樣就可以避開使用高峰期。在人口密度大、使用頻繁的小區、相關單位的活動區域內,都應該積極加大互聯網+健身路徑的投入。
3.2 “互聯網+”全民健身路徑使用情況供給優化
發展手機APP客戶端,可以根據個人的身高、體重、減脂部位進行電子端指導建議;也可以設置天氣溫馨提示以及服裝提示,避免運動后著涼感冒等情況;還可以設置再次一起預約功能,可以加好友,和好友互相結伴鍛煉,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社交,還可以積極引導居民在鍛煉時使用不同的器材,避免單一的鍛煉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對于不宜過度使用的器材必須告知,避免對居民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加強對使用者的指導,幫助使用者按照正確的使用方式和次序進行鍛煉,以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
3.3 “互聯網+”全民健身指導服務供給的優化
在創新2.0時代,創立電子版指導員,在使用健身路徑的過程中給予全方位的指導。不同的群體在使用健身器材時的需求不同,所以對信息的使用以及需求程度也不同。最好將用戶類型進行歸類,建立個性化的信息服務窗口,按照使用者自身的興趣愛好推送相關信息。比如一開始安裝使用軟件的時候,做一個檔案入庫,像年齡、性別、體重、身高等等,這就需要建立全面健身網站,通過用戶瀏覽的信息、下載的文件數據生成個性化的服務。此外,網頁的結構層次存在著不合理、不明確之類的問題,因此,將用戶希望了解的信息呈現出來是十分必要的,使網站的信息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更容易理解,更人性化,更貼心。
3.4 “互聯網+”管理服務供給優化
應形成健全的“互聯網+”健身路徑管理系統,將各部門在全民健身路徑管理中的職責具體化、明確化,使得各部門各司其職,進行管理體制的創新,健全全民健身路徑管理體制。政府相關部門應對健身場所配備專業的社會指導員,與健身器材廠家簽訂后期維修更換的協議,保證后期服務的跟進。做到每個器械上都印有二維碼標識,一旦出現器械損毀情況,使用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掃描二維碼,將器械損壞信息在最快的時間傳達給器材的維修人員,保證器械的及時維修。
3.5 “互聯網+”咨詢信息服務供給優化
互聯網+咨詢,能讓使用者簡單快速有效地得到想得到的信息。為了提升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的效率、合理性和個性化,可以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進行信息的推送。建立個性化網站,就要根據使用者想達到的鍛煉目的,推送器材并告知詳細的方法、注意事項等,尤其是一些康復鍛煉,那么這個頁面也一定有記憶功能,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瀏覽信息,推送一些使用者感興趣的知識等。
3.6 “互聯網+”體質監測與健康管理
設立手機微網站,對體質狀態隨時可以進行監測,通過網絡系統來監測每次鍛煉后的進步、半個月或一個星期定時監測一次皮質厚度等。其實現在已經有這些方面的萌芽了,今天走了多少步路,那么像這種鍛煉后的效果都可以分享到自己的圈子里,也可以帶動其他人一起運動,最后每個人的情況自動計入檔案。
3.7 “互聯網+”健身路徑后期服務優化
健全網絡服務制度與評審機制?!度窠∩項l例》中明確指出各級政府的職責,但是都屬于一些原則上的規定,在獎懲措施、結果考評上都沒有涉及,所以隨意性很強,后續管理也是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可以在健身路徑平臺上設置一些調查問卷,調查群眾的滿意度以及有哪些更想改善的地方,在留言板上留言自己所想及建議,逐步提高健身路徑服務的供給質量。
4.1 互聯網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徑監管平臺技術保障
4.1.1 網絡平臺開發技術要求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運用APP、PC平臺,手機微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全體居民為對象開發健身路徑監管系統。該系統由第三方的機構運營,并負責對互聯網設備進行更新、保護,保證系統能夠正常運行。
該管理系統開發完成后,與全民健身路徑相關的流程都將實現信息化,諸如申請立項、投標中標、器械的升級、器械的售前以及使用后的相關服務等等,所有的流程都可監控。此外在全民健身路徑監管系統中,應該包含設施資產的管理、運行的管理以及常規的健身器材信息化檢查等功能。
4.1.2 二維碼標簽的生產與制作技術
為了保證所有健身設施能夠被有效監管,全民健身路徑設施必須安裝二維碼。二維碼的申請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在申請二維碼時,生產健身器材的商家、器械的類型、數目等信息必須要明確。二維碼標簽的制作要以統一的編碼規則為前提。為了保證實時識別,二維碼與健身器械必須匹配,匹配后的相關信息必須在數據管理平臺中進行保存,從而使得健身器械具有互聯性。
4.1.3 全民健身路徑電子地圖技術
在全民健身路徑建設中,全民健身路徑地圖的布局尤為關鍵。申請時,必須要在系統的數據庫中導入相關信息,例如器械的類型、配建的位置、數量等等。有關部門必須要對健身路徑周圍的情況進行考察,如民眾的聚集地、地理的條件等等。只有審核過后,才能在后續管理中對所查詢的區域路徑進行實時監管。
4.2 互聯網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徑監管思路
4.2.1 選定二維碼標牌
該二維碼是唯一能夠證明健身路徑的證件,從出廠的時候就要在所有健身器械上安裝二維碼。對二維碼進行掃描時會顯示設備相關的信息、使用方式等。
4.2.2 掃描二維碼連接平臺
掃描健身路徑上的二維碼可以與全民健身路徑監管平臺建立聯系,可上傳或者查詢相關信息。平臺會提供實時的服務,對健身路徑進行整體監控,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一些科學的鍛煉信息與方法、注意事項等。
4.2.3 利用平臺維護管理
利用監管平臺實施對健身路徑的維護管理。使用者在使用器械時,如果器械出現故障,故障信息必須及時報告,從而使管理平臺能夠第一時間取得故障信息并且及時維修。合理利用IT技術建立起科學的管理平臺,這個平臺的模式為“體育主管部門—使用者—廠家”,一旦有問題就能夠及時找到應對策略。
[1]宋陶鵬.阜陽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2]房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發展路徑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探究[J].體育與科學, 2011,32(5):44-48.
[3]曹萍.山東省全民路徑建設與使用狀況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3.
[4]呂青,李相如,等.北京市健身路徑發展和使用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6.
[5]朱文龍,濟南市社區體育全民健身路徑配置、使用及管理的調研[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6]高曉薇.基于互聯網的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站的信息供需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4.
Reflectionandoptimizationofservicesupplyinthenationalfitnesspathunder"Internet+"actionplan:AcasestudyofJinan
SUN Hua-yu1, CHEN Fu-lan2,YU Ling2
(1.ShandongSportUniversity,Jinan250102,Shandong,China;ZhangquSportsSchool,Jinan25020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universal,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hain,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ervice supply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ath in 5 districts of Jinan. It aimed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ributes of national fitness path in Jinan,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ut forward platform mode of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o promote the booming of national fitness path.
Internet; national fitness path; fitness
2017-09-20
孫化玉(1967- ),男,山東濟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田徑教學與訓練。
G80-051
A
1009-9840(2017)06-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