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霞
摘要:制造型企業是國內制造行業發展的市場主體,因此在當前較為緊張的行業發展環境下,制造型企業只能通過對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和內部管理活動的優化來實現企業的轉型,并突破發展的瓶頸。本文結合制造型企業的發展現狀,對企業財務內控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了簡要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管理;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
一、制造型企業強化財務內控的意義
2017年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平穩發展,國內制造行業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中獲得了更為寬廣的市場和新的機遇與挑戰,制造業PMI穩中有升,生產直屬和新增訂單指數也皆有回升,生產和需求在逐步加快,市場發展環境也有所改善。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只有順應當前市場形勢的發展,從自身的行業特色出發做好產業結構性改革工作,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對制造產業的總體需求。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實現企業資源的整合和管理模式的優勢互補、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保障企業資金和資產的安全成為了現代企業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標。而內部控制手段則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重要標志之一,企業采用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自我規劃、約束、調整、評價等手段來實現對企業生產和經營全過程的監督與控制,防止企業的管理風險給企業生存與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根據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相關文件,建立全面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是企業體制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合法經營、資產安全、信息真實完整、管理效率提高的必然要求。下面就制造型企業財務內控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略作探討。
二、制造型企業財務內控管理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財務人員工作執行力偏弱,影響內控監督作用
制造型企業中傳統企業占比較大,受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影響較深,多是采用擴大生產規模、低技術含量加工為主要發展模式,導致了企業多居于整個產業鏈的中下游,產品附加價值較低,利潤偏少。在這種生存模式的影響下,在管理上多數是強調對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視,而忽略了戰略經營管理的發展。反映在企業財務團隊上就出現了財務人員自身職業技能不足、工作執行力較弱的問題。例如,由于受到自身水平和企業文化的限制,先進企業生產管理思想和財務管理方法很難同企業的實際管理工作結合起來,雖然一些制造型企業按照國家相關文件的規定進行了自身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建設,然而實際上由于較為傳統和落后的管理環境,導致了企業的財務內控在實際的財務工作流程中執行力偏弱,對企業財務人員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和財務資金運作狀況難以起到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作用。
(二)財務預算編制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運營指導價值
財務預算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關鍵部分,從制造型企業的經營實際來看,大部分的制造型企業中都存在著生產流程長、生產環節多、生產崗位關聯性較強等特征,為了應對這種繁瑣的管理現狀和管理環節、保障企業財務信息真實和控制手段的有效,企業務必要通過嚴格控制預算的方式來保障企業經營效益并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然而,由于制造型企業財務預算在編制上依舊采用的是傳統核算、匯總和增量預算的管理模式,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預算松弛的現象不乏存在,同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情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企業的預算在落實上也沒能做到實時的跟蹤、分析、控制和評價的管理,導致了財務預算失去了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控制作用。
(三)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不受重視,影響企業經濟效益
由于當前制造型企業產品附加價值較低的發展模式和經營現狀,企業的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制造型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還是采用傳統的以“節省”為主要思想的控制方法,企業的成本控制與管理工作沒有從戰略角度出發為企業拓展市場、實現生產轉型奠定基礎,使得制造型企業高耗能、低產值的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反而降低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經濟效益。
(四)財務風險管理不到位,缺乏危機預警能力
在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同內控管理是分不開的。由于制造型企業投入高、規模大,因此在制造型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活動中對風險管理的要求也更高。然而,由于當前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多數企業中還未形成獨立有效的風險監測、預警、評價和控制部門,風險管理工作則主要由企業的財務部門結合財務報告等信息和數據內容進行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下,企業的財務風險、經濟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均得不到有效的監控和管理,使得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因素不斷上漲,給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解決制造型企業財務內控管理問題的措施分析
(一)明確崗位責任制,提高工作人員的執行力和互相之間的配合度
為了落實企業的內部控制與管理工作,企業應把自身管理體制的改革作為工作的切入點與關鍵點,將崗位建設和人力建設作為兩個工作重點,逐步開展管理與改革工作。在崗位建設上,企業應落實崗位責任制,將崗位責任落實到崗、到人,并按照不相容崗位分離制的模式對崗位的責任進行明確劃分和規定,為企業各項生產活動和經濟業務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崗位基礎。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當前制造型企業的生產特征造成了企業中人才學歷水平較低、職工素質不高等問題,企業應積極開展與自身相關的管理教育和培訓工作,將內部控制管理內容與崗位具體執行工作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地普及到職工群眾中去,不斷提高各個崗位間員工的內部控制執行能力與崗位的配合度,從而提升內部控制管理在制造型企業中的作用。
(二)強化財務預算編制與管理工作,提高預算實效性
為了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效力,企業應對自身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進行重新梳理和修訂,將全面預算編制與管理辦法寫入企業的管理制度中去,采用與現代財務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預算編制方法,按照生產階段和流水線崗位的特點對預算內容進行分解,并將預算執行情況作為崗位和部門考核的重要標準,對超預算部分進行嚴格的分析和控制。尤其是在預算編制上,財務部門應根據實際經營狀況及市場態勢及時進行調整,每季度對實際經營情況和財務指標實績進行詳盡的經濟活動分析,參與制定“資金預算考核制度”及“全面預算的經營者考核制度”,并跟蹤預算執行情況,為領導決策層提供有效依據。只有通過不斷加強預算編制與管理工作,才能防止盲目預算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的風險,提高企業財務資金的控制力度。
(三)提高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觀念,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為了改善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問題,企業應從當前經濟環境和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出發,改善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的流程,積極開展經濟活動分析與規劃工作,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案,并針對不同崗位和生產階段中的不同問題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同時,還要提高企業整體的科學成本管理觀念,不能以犧牲產品質量為前提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而是要深入市場和企業客戶群體中去,通過了解市場需求,進行企業產品的升級和改造,通過增加企業產品附加經濟價值,來相對的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在保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構建企業的財務預警模型,建立財務風險管理機制
根據制造型企業的生產經營結構,企業應盡快在自身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建設獨立的風險預警部門和財務預警與控制模型。根據企業戰略發展的需要,應制定相應的風險分析、控制和管理工作辦法,并結合分析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規劃、控制和風險因素的監管,盡力將企業風險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同時,在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基礎上,企業還應重視內部審計工作對財務風險的監控和管理作用,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加強對企業財務與生產狀況的監控,從而有效地防范企業生產及資金風險的發生。
四、結束語
財務內控管理是解決目前制造型企業發展過程中管理問題的重要手段。正確認識企業發展與管理中的各項問題,加強內部控制對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作用,將有助于實現企業在未來時期內的戰略發展目標,并贏得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
參考文獻:
[1]王春雷.我國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財會學習,2016(23):252.
[2]潘小飛.論制造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6 (22):56+323.
(作者單位:上海城建物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