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內容摘要:“互聯網+”時代各行業都在逐步和互聯網融合進行轉型升級,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不例外。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和面臨困境的基礎上,對“批發市場+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進行SWOT分析,然后為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提供可操作性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批發市場 互聯網 轉型升級 SWOT分析
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逐漸融入我國各大領域、各行業之中。“互聯網+”的融入為該領域或行業帶來了巨大便利,也為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是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互聯網逐步和農業相結合,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為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助力。農產品批發市場連接著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是我國農產品最重要的銷售渠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的關鍵環節。在互聯網逐步和農業相結合的背景下,農產品超市、菜市場等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也逐步發生變化,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形成了以“批發市場+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形式,如農產品O2O電子商務模式、農產品C2B電子商務模式。這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形式拉近了消費者與農產品生產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農產品市場流通的中間環節,從而大大節約了農產品市場流通的時間成本和物力成本。基于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種種優勢,我國各地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紛紛尋求轉型升級之路,但是國內有關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策略的研究卻很少而且不夠深入,無法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轉型提供參考。因此,本文深入研究“批發市場+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
(一)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仍處于主導地位
自1984年我國成立第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和規模發展迅速。當前我國擁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超過5000家,交易規模達到億元的有2000余家。2016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總值達到4.7萬億元,占市場流通農產品總量的70%以上。說明我國農產品流通主要渠道仍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其它類型農產品流通渠道占比較少。
(二)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規模不斷增大
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同比增長8.8%,交易量同比增長5.1%,與此相關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銷商數量也不斷增加,本文整理了2016年我國不同銷售額范疇的經銷商數量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經銷商數明顯提升,銷售額超億元的經銷商數同比增長15.3%;0.5億元至1億元的經銷商數同比增長22.9%;0.1億元至0.5億元的經銷商數同比增長24.2%。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4.7萬億元,交易量達8.5億噸。
(三)地域之間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本文選取東中西部成交量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衡量其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平,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我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平較高,成交量達到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數量超過1300家,占我國成交量達到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總量的65%左右。而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平較低,中部地區成交量達到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數量占我國成交量達到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總量的20%左右,西部地區成交量達到億元以上的批發市場數量占我國成交量達到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總量的15%左右。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方面,市場占地面積超過100畝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在我國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珠三角地區,其他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市場規模較小。從農產品批發市場密度來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最密集地區是長三角地區,平均每388平方公里就具有一個規模達到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它地區在500-900平方公里之間具有一個規模達到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四)與互聯網結合的新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出現
當前我國互聯網技術較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了“批發市場+互聯網”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如深圳出現的e批生鮮等。而且我國電子商務企業逐漸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展開深度合作,阿里巴巴推出的盒馬鮮生就是電子商務企業與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結合的典型范例。這些新型農產品流通形式拉近了消費者與農業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對于我國整體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模式落后
當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多數是自發形成的集市型攤位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雖然有所變革,但是其本質并未發生變化,仍是攤位制經營模式,與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沒有發生深度融合,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和經營模式,導致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效率低下,難以滿足當今消費者需求。
(二)管理不到位
從政府層面來看,雖然我國政府相當重視農業發展,但是每年我國政府財政在農產品批發市場方面的支出較少,作為市場監管部門,我國各級政府無法調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總供給量,而且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供應的農產品類型和質量也難以把控,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調控并不到位。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者來看,我國很多中小農產品批發市場是由私人以營利為目的建立起來的,經營者為租戶提供攤位出售農產品,但是并不對出售的農產品質量進行嚴格監管,難以保證批發市場上農產品的衛生安全。
(三)布局不合理
從我國整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分布情況來看,當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尤其是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60%以上分布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平遠低于東部地區。從微觀層面來看,許多城市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合理規劃,造成了交通擁擠、城市環境污染等問題。
(四)物流水平落后
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物流服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遠超發達國家,而且物流中的損耗也是發達國家的3-5倍;我國農產品加工比重是發達國家的八分之一左右,農產品加工增值是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多為小規模分散經營,連鎖經營比重尚未達到30%,而發達國家連鎖經營比重能夠達到85%左右。
“批發市場+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傳統批發市場與互聯網相融合進行轉型升級的優勢很多,首先是貨源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最主要的流通渠道,占農產品流通市場份額的70%左右,幾乎涵蓋了所有農產品類型,可以保證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其次是倉儲優勢,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各大城市周圍建有大中小型倉庫和冷庫,在一些重要的中心城市,如武漢還建立了轉運中心,這些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中心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服務半徑較大,能夠輻射整個城區,保障了農產品配送效率。再次是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方便消費者判斷農產品質量,利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最后是農產品批發市場擁有大量消費者資源。
(二)劣勢(Weakness)
一是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于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缺乏深入認識,這是傳統農產品市場轉型升級的首要困境;二是缺乏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攤位制經營模式,沒有與互聯網進行融合,因之并沒有相關的互聯網基礎設備,在轉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缺乏電子商務專業型人才,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模式,需要專業的電商人才對農產品進行拍攝、包裝、運輸,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并不具備此類人才;四是傳統批發市場經營者和從業者觀念落后,不愿意轉型。面對高額的成本以及技術難題,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者可能會不愿意走與互聯網結合的升級之路。
(三)機會(Opportunities)
一是2012年以來我國各級政府不斷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與互聯網相結合進行升級換代,此外還鼓勵大型電子商務企業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帶動了農村地區對互聯網技術的認知,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環境保障。二是大眾消費觀念的轉變,隨著時代的發展,線上付款、線下消費的新零售消費模式已經被大眾所認可,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升級轉型提供了必要條件。三是深圳、上海等地區已經出現了與互聯網融合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其他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經驗。
(四)威脅(Threats)
一是農產品網絡零售批發平臺的出現,如京東生鮮、永輝超級物種等,可能會導致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客戶資源的減少;二是現有小型農貿市場以及農產品線下超市的競爭;三是傳統社區農產品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
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策略分析
第一,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推行線上交易。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電商人才和開展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如果依靠農產品批發市場自身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則會耗費大量時間、人力以及物力成本。因此,與電子商務企業進行深入合作是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展線上交易的最有效、經濟的選擇。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選擇與京東、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在其電子商務平臺發布產品,推進“線上交易,線下消費”的新模式。
第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保障物流效率。農產品不易儲存而且運輸中損耗較為嚴重,實現線上交易,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保障農產品運輸效率,而且要開發新技術降低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因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都有自身倉儲中心,所以在其轉型升級中只需要接入大數據技術對這些配送中心進行智能優化,提升配送效率即可。但是我國農產品運輸的損耗過高,為此國家和企業應該擴大對儲存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早日突破儲存難題,同時也要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倉儲技術。
第三,培養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從業人員文化程度較低,對于互聯網技術缺乏深度認識,是其轉型升級的首要困境,而且推進線上交易所需要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也十分匱乏。為此,傳統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可以與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員工到高校進行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知識學習,而且要加強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技術人才的引進。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擴大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專業的招生比例,為我國農產品市場以及其他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儲備。
第四,加強監管,建立市場準入制度。開展電子商務業務最大的弊端就是消費者很難線下體驗,無法保障產品質量。農產品關乎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國家必須要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嚴格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首先政府可以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準入制度,對進入的企業進行嚴格審查,剔除不達標企業。其次,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展線上業務,但是要注重對線上產品質量的把控。最后,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線上和線下產品進行不定期抽樣檢查,對于有問題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嚴格處理。
參考文獻:
1.張闖,夏春玉,劉鳳芹.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實現方式研究——以北京新發地市場為案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5
2.馬增俊.智慧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未來[J].中國流通經濟,2015
3.陳建青,任國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演進:集聚、擴散與瓦解——兼論中國農產品批發貿易發展階段[J].經濟學家,2012(12)
4.吳小丁.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中央批發市場制度構想[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2)
5.王程,李夢薇.生鮮農產品批發市場服務功能和流通模式——基于四川案例[J].農村經濟,2014(9)
6.馬增俊.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及熱點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4
7.楊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目標和路徑[J].經濟縱橫,2016(11)
8.章勝勇,時潤哲,于愛芝.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優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9.李秋萍,肖小勇.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技術效率區域差異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10.曾寅初.供銷系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戰略選擇[J].中國流通經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