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花
摘要:學前教育要在自然輕松狀態下進行才是科學的、和諧的、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幼兒教師應該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幫助孩子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與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
關鍵詞:重視;培養;語言;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240-01
學前教育不僅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更要掌握良好的教育理念,這樣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好靜,有的好動,有的愛學,有的愛玩,有的內斂,有的活潑,這些都是孩子的特點。教育就是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重視差異性。就是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所以作為老師首先要用心去發現孩子的特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所長,但沒有人無所不能。好的教育就是要善于發現孩子的智能強項,并把它發揚光大。
在自然輕松狀態下的學前教育才是科學的、和諧的、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授給幼兒知識時,不應該灌輸,而是鼓勵、激發幼兒主動積極的去體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創造和諧的教育環境,以確保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
盡管孩子小,不太懂事,可是孩子的自尊心很強,老師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自尊心,切忌對孩子進行言語的蔑視和身體的懲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許多事情非常好奇,有些想法很天真,很單純,但這是一種求知的表現,應耐心地培育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允許孩子提意見。若孩子犯了錯誤要用講事實擺道理的方法批評教育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培養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同時,為有效的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家長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家庭學校的關愛形成良好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2.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教師該經常和幼兒談論他感興趣的話題或講故事。老師和孩子交流時要耐心聽把話講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幼兒講話時要用能聽得懂的語言。
3.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老師盡量為孩子創造交往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鼓勵孩子常走親戚等與人接觸交談。鼓勵孩子參加游戲感受有伙伴一起玩耍的快樂。學校和老師應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戲的機會。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或沖突時,老師指導嘗試用協商,合作等方式解決沖突。
總之,教師應該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幫助孩子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與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讓幼兒充滿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應多鼓勵幼兒,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對其進行贊美,他們定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所以,做為一名學前教師,既要當好老師,又要做孩子們的朋友,保證他們幸福的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