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心理學家和相關學者發現學習風格對學習影響顯著,學生在學習風格方面的差異更為直接地對學習產生影響。本文主要基于因材施教的視角看待學習風格,首先梳理了因材施教的定義與學習風格的概念及特點,然后闡述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淵源,接著探討了課堂教學因“格”施教存在的相關問題,最后對教師提出相應的策略。相應地,教師就要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并且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做到因“格”施教。
關鍵詞:因材施教;學習風格;個性差異;教學策略
一、 因材施教的概念界定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曾說過:“性相近,習相遠。”孔子以此為出發點,主張“因材施教。”著名古代教育家朱熹也曾提過:“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其涵義即是教學的過程要注重因材施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教學。他在《創造兒童的教育》中曾提到:“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并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這表明教師不僅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從古到今,因材施教一直備受關注。因此因材施教的含義有三個層面:(1)從年齡上講,教師在制定策略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差異;(2)從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說,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對教師的教學策略起到一定的作用;(3)最后,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是需要考慮的。
二、 學習風格的概念界定及特點
(一) 學習風格的定義
賽倫(H.Thelen,1954)認為“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所擁有的或者喜愛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以及在學習時所表現出來的相應的學習特點。”Dunn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時被顯示出來的。”由以上的陳述,對于學習風格并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關于學習風格總結如下:
(1) 學習風格是指習慣性的思維方式;
(2) 尋找與個體的認知風格、態度和興趣一致的學習環境并且避免不合適的學習環境的一種傾向;
(3) 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偏愛運用某種習慣的學習用具或者學習方法并且不喜歡或避免其他的學習方法的一種傾向。
總的來說,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擁有的習慣性學習方法以及他的學習特點。
(二) 學習風格的特點
(1) 穩定性,如果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已經形成,那么很難去改變它,因為它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學習風格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它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形成。此外,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在形成之后是比較持久和穩定的。學習風格就像一個人的氣質類型似的,具有穩定性。
(2) 傾向性,每個人都有他的學習風格的傾向,而學習風格本身也是一種傾向,它是學生在學習時習慣性的學習方法。
(3) 適應性,盡管學習風格是穩定的,但是它依舊會改變。因此,它會隨著學習環境和教學方法的變化而改變。
三、 因材施教與學習風格的淵源
Dunn(1978)提出:“當一個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教師的教學風格及學習環境中的其他因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會更好。”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要考慮這些相關的因素。從以上的觀點來看,筆者認為因材施教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氣質類型,特別是學習風格。從某些方面來說,研究學習風格是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更恰當的因材施教,從而進一步把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起來研究。這也不同于教師通過判斷而進行的因材施教。而是通過專業的心理研究,更深入更準確地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做到切實有效的因材施教。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并且教導學生會運用他們自己的學習風格,從根本上做到揚長補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風格并結合現當代的相關理論更好的因“格”施教。
四、 因“格”施教存在的相關問題
筆者基于教師風格類型的視角探究發現不同風格類型教師在因“格”施教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當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和教師的教學風格類型處在同一種類型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相對較好。
伯涅羅伯·彼得森將教師的風格定義為“教師如何使用教師空間,對教學材料與教學活動的選擇,對學生分組的方法。”胡弼成博士曾提到:“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教學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志。它指的是優秀教師教學藝術的風格,既不是泛指一切‘教風,也不包括不良的矯飾作風。在教學中有風格的課堂教學才是美的。因為人們一般總是把教學風格看作一個教師達到高度成功時才具備的重要標志。”袁奇曾提到過:“教學風格,是由教師的教學語言、儀態、講臺等構成,并通過教學活動體現出來的一種不同的教學個性。”由此可以得出,教師的風格是指教師的教學方式,行為習慣和對其他人的態度。教師的風格類型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放任型,獨裁型和民主型。“獨裁的教師指導方案的所有活動,典型的例子就是指導性教師。民主的教師主張民主化教學,推崇小組合作教學,鼓勵學生互相分享心得,典型的例子就是現在所說的非指導型教師。第三種放任型教師即是對學生放任不管。”筆者通過觀察課堂發現這三種教師都不能很好地因“格”施教。筆者發現的相關問題如下:
1. 相對來說,獨裁型的教師比較專制,缺少與學生有效的溝通。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半是采取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學生有問題不敢問,學生對教師的反饋較少,并且學生的回答多半是附和的,很少有學生會說出心中的疑問。學生離了教師不能自主地學習,缺少應有的自學能力和相關的創造性思維。endprint
2. 民主型教師的教學過于松散。這類教師喜歡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組織的小組合作教學相對來說教學效果不錯,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學生根本沒參與到小組活動中;課堂紀律松散,有的學生趁亂閑聊;相對來說有的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量較少,學習進度緩慢,達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3. 放任型教師純屬不負責任,不管學生。課堂上紀律混亂,學生打成一片。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比較少。
五、 因“格”施教的建議和策略
(一) 教師應該了解自己教學風格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所以說教學是一個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過程。因此,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配合。教學不僅需要學生的認真聽課,而且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學生,進而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學策略,合理調整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還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學風格。只有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學習風格一致,教學才可以達到最優化。教師在應對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類型的學生時應該及時調整教學風格,更多地運用教育機制,靈活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
(二)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并注重自己的角色轉換
對于獨裁型教師來說,從語言學角度上來說,人類是一個群體性的動物,人與動物的基本區別就是人類擁有自己的語言,人與人之間要互相交流。交流是進步的基礎。從大的方面來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兩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從小的方面來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等等,不僅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還可以增進兩人之間的感情。因此獨裁型教師需要處理好自己的角色轉換,經常和學生溝通交流。
而不管是獨裁型教師還是民主型教師亦或是放任型教師,筆者認為教師均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有自信心和一定的自我意識。其次,教師要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做到合理有序,把每一分每一秒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價值。最后,教師要學會處理和學生之間的矛盾,控制自己的脾氣,為學生樹立好榜樣,也讓學生從心里敬佩。這樣教師就可以更好地與學生交流進而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學習風格類型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就不同。只有全面了解了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才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比如使用相關的學習風格問卷調查或者課堂觀察課下談話。從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為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做準備。
(三) 適當地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
何為教學范式?教學范式即是指人們關于教學這個特殊的社會現象最基本的看法。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兩種教學范式分別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和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范式。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大量教師關于教學范式的轉換做得不夠甚至沒有任何改變。對兩種教學范式不能靈活運用。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更關注學生本身。這種教學范式關注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即他們是否愿意學習以及他們學習的方式,而不是把大多數重心放在評價教師的教學上。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時刻關心學生的學習行為,以便做出相應的調整去適應學生的進度,為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而努力。這就符合了針對不同的學習風格教師因材施教的觀點了。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比如:恰當的學習材料和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因此,筆者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更有利于教師研究學生,拉近與學生的關系。通過這些,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風格,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策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陳國慶.注譯《論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徐明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80-83.
[4]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心理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295-296.
[5]盧敏.學習者個體差異與外語教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28-29.
[6]盧敏.學習者個體差異與外語教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28-29.
[7]倫恩伯格,奧斯坦著,孫志軍等譯.教育管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417-418.
[8]胡弼成.高等教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04.
[9]袁琦.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
[10]Burns,R.B.Paradigms for Research in Teaching[A].Anderson,L.W.(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C].Oxford:Pergamon,1995.
作者簡介:
朱艷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喀什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