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永明 崔光教
摘要 通過分析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介紹了分鄉鎮林采型、林養型、林藥型、林菜型、林下型、林菌型等6種林下開發模式,并詳細闡述了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以期為進一步發展夷陵區分鄉鎮林下經濟提供參考。
關鍵詞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模式;措施;湖北宜昌;夷陵區;分鄉鎮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149-01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等復合型生產經營。自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實現了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還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林下經濟發展的路子,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目前,已經形成了林下種養業、林下藥材、綠色食品產業等產業,占到退耕還林工程區農民經濟總收入的一半。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國林下經濟,現以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為例,對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模式、措施進行探討。
1 分鄉鎮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分鄉鎮委、鎮政府經過多方考察,確定了柑橘、桑蠶兩大林業主導產業,適度發展花椒、木瓜、板栗等特色林業產業的發展思路。在這一發展思路的引導下,農民紛紛響應,掀起了全鎮柑橘、桑蠶產業發展的高潮,建立了普溪、天鵝池2個柑橘、桑蠶專業村,全鎮經濟林面積達到3 333.33 hm2,柑橘產量突破1 300 t,專業蔬菜面積217.33 hm2,小水果面積272.00 hm2,其中優質加工桃面積66.67 hm2,桑蠶養殖超過6 000張,蠶繭產量突破200 t。主導產業雖然有所壯大,但要真正產生利潤還需很長一段時期,為了解決生計、實現增收,必須依靠主導產業帶動林下經濟發展。在分鄉林業站的宣傳發動和積極組織引導下,農民開發林下特色產業的熱情逐漸高漲,全鎮林下經濟開發規模達到3 333.33 hm2,“樹上掉錢,樹下生錢”成為現實。形成“林、木、農”三位一體的循環經濟鏈條,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金光大道”,使分鄉鎮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以上。
2 分鄉鎮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分鄉鎮委、鎮政府按照科學、可持續的發展觀,根據全鎮地形地貌特點、資源狀況,在保護好生態功能和管好生物資源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效益為中心,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1-2],探索出林采型、林藥型、林養型、林下型、林菌型、林菜型等6種林下開發模式,充分利用林業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主體優勢。
2.1 林采模式
在棠埡、天坑等村的林地限時、限地、限量、限品種有序采集栓皮、松脂、杜仲、厚樸等林副產品,采摘野生獼猴桃、五倍子等。年產栓皮50 t、松脂30 t等。
2.2 林養模式
在大中壩、南埡等地林下種草和養殖土雞等。養殖土雞,林木為雞遮蔭避暑,雞食昆蟲,不需喂任何添加劑,所產雞蛋比普通雞蛋價高出近50%,同時雞糞還可為樹木提供肥料,實現林“養”雞、雞“育”林。
2.3 林藥模式
在不破壞地表植被的前提下,利用退耕還林地塊,發展一次種植多年受益或種植多年后才能收獲、不必連年翻耕、地表綠色植被保持時間長的中藥材。在非退耕還林地塊,盡量不破壞植被的情況下,建立間隔帶,種植柴胡、金銀花、板藍根等中藥材[3]。南岔灣等村種植的柴胡等中藥材效益達到4.5萬元/hm2。
2.4 林菜模式
在百里荒、天鵝池等地種植高山無公害蔬菜。利用林地套種青包菜、小白菜、元禾、蘑芋等,林地蔬菜面積達33.33 hm2,單產水平比一般耕地高13.8%。
2.5 林下種植
在普溪、分鄉場等地利用冬春季節林間陽光種植南瓜、大豆等綠色食品和大蒜、生姜、圓蔥等蔬菜。分鄉鎮林業站在普溪利用退耕地種植日本蜜本南瓜14 hm2,產值可達 6萬元以上。
2.6 林菌模式
為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在林下發展草菇、雙孢菇、木耳等食用菌,解決大面積閑置林下土地,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采摘后的食用菌廢料又可為樹木生長提供必要的有機肥料。
3 分鄉鎮林下經濟發展措施
3.1 結合農業調整,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林下經濟
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結合分鄉鎮產品市場、農業企業及森林資源情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優勢,突出發展重點產業,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定并完善分鄉林業產業發展規劃[4]。
3.2 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的扶持力度
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農民解除后顧之憂,提供增收保障。同時,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可選擇發展潛力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給予資金、政策等支持[5]。為了有效促進林下經濟在發展中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及行業自律等作用,要積極引導和扶持多種形式的行業協會建設。
3.3 加大林業產業的科技含量
加大林業產業研發的基礎性建設投入,加強精深加工研究,積極推動科工貿、產學研相結合,鼓勵科企聯合攻關,提升林產品的特色和傳統優勢,以科技鏈延長產業鏈,實現林產品高附加值和高收益。
3.4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一是在財政資金投入上,變“事后獎勵”為“事前扶持”,加大對各類農業龍頭企業、上規模生產基地前期投入力度。二是協調小額扶貧貸款。三是爭取上級項目扶持,緊緊抓住加快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難得機遇,以高效林下經濟為重點,以高效外向項目為抓手,帶動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6]。
3.5 完善營銷網絡
一是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突出扶持培育農產品營銷大戶,著力規范發展鎮蔬菜協會、柑橘協會、養禽業協會等,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切實解決產品“賣難”問題。二是以夷陵分鄉網站為依托,積極搭建覆蓋全鎮的農業信息化網絡,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4 結語
林下經濟是一種新型的朝陽產業,其不僅能夠增加林業附加值,還能夠縮短林業經濟發展周期,拓寬林農增收途徑,使地區林業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6]。各地在推進精準扶貧的產業中,應促使林下經濟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最終達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
5 參考文獻
[1] 胡友霞.金寨縣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0):82-83.
[2] 王宗星,馮博杰,高智慧,等.關于林下經濟發展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3(4):389-393.
[3] 劉美麗.林下經濟模式及綜合效益[J].林業實用技術,2007(4):37-38.
[4] 郭鳳英,李世丁,許國震,等.發展林下經濟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農業科技通訊,2007(10):22-23.
[5] 王麗,陳勝利,王彬,等.關于蘇北沿海林地立體生態開發模式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9):229-230.
[6] 李建紅.關于邢臺市林業產業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邢臺學院學報,2011,26(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