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珍+楊衛軍
【摘要】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能適應和引領地方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由于地方高校人才教育培養目標的不明晰,一定程度上使畢業生就業所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主要包括職業方向的模糊、就業質量不高、實踐經驗匱乏、創業的積極性不高。化解這些問題的關鍵是高校必須加強和地方緊密結合的專業教育體系建設。
【關鍵詞】地方高校 培養目標 就業 問題
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始終是地方高校應樹立的基本辦學理念。地方高校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是決定其能否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辦出有活力的特色專業的關鍵。地方高校的畢業生通過接受系統的實踐訓練,應具有較強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面向基層、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育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或勞動者,那么地方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面向本地經濟發展的培育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某一領域的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須結合本地經濟的發展形式和發展特點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即地方高校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在人才方案的制定、課程設置、就業規劃指導等方面必須充分考慮本地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特點,使高校畢業生一踏出校門就能實現和就業單位的零距離對接。
高校擴招計劃,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校招生人數的增長使每年的畢業生人數逐年累計,“就業難”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與此相對應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轉型、升級使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高校對人才培養體制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地方高校是高校擴招的主力軍,由于缺乏對市場需求人才的細致調研,在專業設置上倉促上馬,力求全面覆蓋,急功近利;在招生數量上成爆發式增長,于是造成畢業生求職問題更加突出。近年來,國家努力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倡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思路,對畢業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地方高校所在位置有其一定的地域性特點,如第二、三產業發展參差不齊,現代服務業發展普遍滯后,城鎮化速度落后于工業化水平,等等,從而各地對人才要求的區域性特點就特別明顯,這就要求地方高校確立規范的人才培養體制,建立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課程設置,指導畢業生做好職業規劃,從而培養高素質的適應本地經濟發展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基本問題
為詳細了解地方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工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參考相關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設置了問卷調查,根據畢業生所關心的問題以及就業后的職位情況設置了27道問題,對河南省內新鄉、洛陽、商丘、安陽等30所地方高校畢業生畢業前后的求職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時間為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1820份,回收率為91%。通過對回收問卷的統計分析,對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有了大概了解,總體來說,所存在的基本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方向模糊
就業難是高校畢業生長期存在的問題,對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受求職難意識的影響,臨近畢業的學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里壓力,從而對未來職業的選擇途徑和選擇方向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對就業的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僅為11.98%,遠低于持悲觀態度的比例20.99%,超過40%的學生對就業前景有迷茫(44.90%)。對“你是否了解自己適合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選擇“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比例之和為21.04%,和“基本不了解”的比例19.95%接近,而選擇“一般”的則超過一半的比例,為55.05%,這說明畢業生對自己未來具體適合什么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對自己的專業方向、職業興趣、自身能力特點缺乏深刻認識,也和大學生在校所接受的就業指導不充分有關,從而在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上有些無所適從。
2.就業質量偏低
從畢業生簽約后的起薪來看,61.98%的比例薪資在2500~3500元之間,3500~4500元之間的比例僅為11.92%,且薪資水平在當地僅為“一般水平”的選擇比例更是高達77.97%,這從對薪資水平的滿意程度可以看出來,選擇“一般”的比例最高,為41.98%,比較滿意的比例17.97%遠低于不滿意的比例35.99%,對工作崗位和薪資水平的不太滿意難免影響工作的激情。另一個反映就業質量的重要因素是選擇的崗位和自己所學專業的對口程度,“對口”和“比較對口”的比例之和僅為23.99%,低于“不對口”的比例30.99%,“一定程度上相關”占比最大,為44.95%,說明畢業生所從事職業方向與所學專業的對口總體偏低,這有畢業生自身的原因,如本身就對所學專業熱情度不高,更有高校對畢業生所學專業的職業能力培養不足,也有企事業單位的崗位設置不健全、不合理,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畢業生學識和能力的充分發揮。
3.實踐經驗不足
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中,相當多的企業特別強調“有類似工作經驗者優先”,這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通過我們的調查問卷也可以看出來,對“您認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質主要是”的選項中,大多把“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排在第一位,且選擇比例高達78.02%,說明通過了解企業招聘要求,畢業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越來越成為求職的短板。招聘企業為縮小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對剛出校門的學生要求工作經驗固然有一定苛刻,但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要求高校對在校學生積極引導,在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拓展自己的知識應用和實踐操作能力,利用各種實習機會和寒暑假積累自己的相關工作經驗。
4.創業動力不強
近些年,為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各地政府結合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出臺了一些激勵政策和鼓勵措施,如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無息小額扶持資金貸款、減免創立企業的稅收等,這些措施對初出校門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有一定推動作用。但總體上畢業生的創業動力比較弱,對“畢業后您是否選擇自主創業”的選擇比例中,選“是”的比例不足7%(6.65%),對“您認為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是”的選項中,按選擇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小額貸款等扶持資金難以獲得”“創業教育和培訓不足”和“創業實習基地少”,說明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方面還很欠缺,社會所營造的創業環境和條件對畢業生的吸引力還遠遠不夠,對鼓勵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大學生創業,社會上對此雖然褒貶不一,但無疑是對中央所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推動,對激發創新熱情、培養大學生的自立自強意識有很好的鍛煉。
大學生就業,首先應該引導其發揮其專業特長,把專業教育作為就業教育的基礎。把相關就業和創業課程作為專業課程的延伸與應用。為此,地方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創新和優化就業教育課程體系;(2)加強專業實踐團隊建設;(3)加強就業指導機制建設,完善就業工作考核激勵機制;(4)加強資源整合,營造與協調就業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廷奇.產業結構轉型、專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促進[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56-59.
[2]趙頌梅,丁國鈺.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21):39-41.
[3]張瀟.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工作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湖北科學學報,201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