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摘 要:“樂學課堂”即教師融情于教,順學而導;學生移情于學,以樂促學。基于我校“樂”文化對課堂教學的取向而構建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和個性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態度,創設愉悅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體驗成功的快樂,形成“成功、快樂”的循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高能與高質。
關鍵詞:學習;創造;參與;情境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國創造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創造教育思想更是影響深遠。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敢探未發明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結合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我立志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樂學課堂。在此,結合認識分數這一課談談樂學課堂的實踐。
一、樂學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
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基礎,是本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問題情境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表示,從而理解分數產生和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表示幾分之一的分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通過學生野餐時分食物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有時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表示,從而引發擴展數概念的心理需要,由整數到分數的自然過渡,在認識了分數后,能在實際生活問題中應用。)
2.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觀察、操作、比較、聯想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并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在《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書中說到人們在學習時,如果僅靠聽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動手做,可以達到90%以上。所以我設計讓學生在操作等活動中體驗數學究竟是什么,并將數和形結合起來,加深對數的理解。)
3.通過對平均分后怎樣表示結果的研究,讓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培養學生創造的意識。并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基于“樂學課堂”的宗旨,我們要構筑童趣課堂,激活兒童的大腦,順應兒童的心靈需求,激發其小主人意識和參與意識,在創造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
二、樂學課堂的教學研究
1.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就要先把兒童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樂學課堂”提出創設愉悅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1)學習內容基于兒童認知的最近發展區,貼近兒童的生活經歷和經驗,能夠激活兒童的大腦,盤活已有信息,嫁接新舊知識的共同體;(2)學習方式能夠順應兒童的心靈需求,激發其小主人意識和參與意識。尤其在學習了許衛兵老師的《簡約數學教學》這本書后,我知道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情境不僅要能激發學生樂于參與、關注活動之“情”,更要引導學生浸潤于探索、思維和發現之“境”。它固然需要以具體的場景作背景與載體,激發認知沖突,通過引發沖突,激發學生對新學內容的興趣,產生要學的動機,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內容的學習中。因此,我在創設情境時,聯系學生生活,特別是分蛋糕時,以孩子的生活經驗他們或許能知道每人分半個,那這半個會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嗎?顯然孩子不會,喚起孩子的求知欲,再引出分數,誘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與未知之間的沖突。
2.解放兒童的雙手。“樂學課堂”旨在活在智慧,創設靈動課堂。活,一指學習環境的開放與和諧,寬松、自由的環境有助于兒童思維的放飛;二指教學策略的多元與智慧。在認識了這個分數后,我請孩子們折正方形紙,把它的涂上顏色,再折出它的。不同的折法在孩子的指尖上產生,孩子們出示幾種折法時,我請他們說出是怎樣得到、的。其間,我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對折”與“平均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幫助學生由直觀形象的描述向數學語言表述過渡。這樣的教學活動——“折法多樣化”,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為孩子們的創造性學習奠定了基礎,孩子們不但能折出,還折出了、……這種能讓學生大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的學習,不僅能使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參與數學學習,還在參與過程中學會了學習,增長了智慧。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和個性,創設愉悅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體驗成功的快樂,形成“成功、快樂”的循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高能與高質。在前行的過程中,有疑惑、有困難,但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我有了自己的“樂學課堂”,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希望“樂學課堂”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吳正憲,王彥偉,韓玉娟.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許衛兵.簡約數學教學[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