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魏鵬程
【摘要】自主探究在高中地理學習中非常重要,我地理教學中積極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圍繞問題自主探究;將地理教學生活化,從生活實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參與地理教學的整個過程,激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極大的煥發了課堂的生命力,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優化了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自主探究 能力 情境 生活化
一、高中地理教學要創造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即是在教育過程中要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賦予他們一定的責任和自主權,一節課要給學生一半以上的時間去讀、去思、去說、去寫,讓所有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不要把學生的讀書活動和動筆操練作業一起布置,避免學生為了完成書面作業而虛化了讀書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讀書的速度來安排讀書時間,應當有較充分的時間讓所有的學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獨立讀書學習。教師要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實施民主化教學,讓學生在充足的學習時間里愉悅地學習,我們就要盡量給予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學習方法的自主權,學習結果的評價權。學生只有對解決問題充滿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成功或是失敗,都能精神振奮,不斷克服探究的障礙,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對學生探究的問題,應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給予必要的探索時間,教師還可作適當的提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簡圖的觀察,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有利于形成學生對熱力環流的空間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然后,提出思考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這些問題盡管學生一時還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學生思維,誘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地理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圍繞問題自主探究
教學中,根據所授課的內容,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或其他音影給學生展示地理情境內容及相關的材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使他們在興趣中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產生“我要學”“的愿望。課前學生先對要學習的章節進行預習,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上課時再與老師根據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加以對照,使目標意識更強更明確。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圖像、圖表;二是閱讀后要求學生提出新問題;三是注意讀記結合。四是閱讀時特別注意地理學科圖文結合的特點,進行圖文轉換。在教學中學生對于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獨立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待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共同探究。另外,地理教師要掌握大局,學會從多個方面進行調控:一對于教材的難點、疑點進行點撥、提示。二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讀圖,從正反、縱橫、交叉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討論。三是討論時學生在輕松自由、無拘無束的氣氛中進行。四是盡可能發揮全部組員的才智,讓每個學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三、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從生活實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說:“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變得十分輕松。”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就會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果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郵票、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例如,長江大堤上的“萬壽塔”塔基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從中可以揭示哪些相關的地理知識?眾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遠,長江受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并超過塔基,為了保護塔身免受江水侵蝕而在四周筑土疊磚,年復一年,四周越來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這個原因本身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可以聯系到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點植被情況:長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峽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況相對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積。中下游河道流經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使流速減緩,必然使泥沙沉積,抬高河床。這樣能引發學生進行地理方面的邏輯思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相系,將地理教學生活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