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向莉
摘 要:近幾年的新課程改革充分表明,教育必須面向生活,走進生活。所以,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生活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術,在美術中發現生活。
關鍵詞:幼兒美術教學;生活化;家園合作;趣味性
一、美術教學的生活化是幼兒美術教學的必然趨勢
陶行知先生說過:“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這條理論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才能顯示出成效。幼兒美術教育應當結合幼兒的生活環境,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從幼兒生活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美術教學情境,將幼兒的生活與美術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讓教學更加具體、生動。
因此,我們應尋求更多貼近幼兒生活和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將美術教學與幼兒的生活緊密連接起來,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美術,在美術學習中增長生活見識,從而豐富幼兒的感受與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一)生活化是幼兒美術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
生活化是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一個重要理念,要求每一個領域都要充分結合幼兒生活,對于藝術領域明確提出:“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豐富幼兒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制作各種玩具、工藝裝飾品,體驗創造的樂趣。”
(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推動了幼兒美術教學生活化的發展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幼兒在藝術領域的發展應傾向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藝術的美的欣賞與感受,傾向于用自己喜歡的、獨特的方式來表現和創造美,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技能訓練已逐步淡化,其中更是強調繪畫時不宜給幼兒提供范畫。
二、生活化大背景下的幼兒美術教學
(一)生活是幼兒美術教學生活化的自然源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美景,使幼兒美術教育獲得了最為直接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參加外出郊游或觀賞性的活動,使兒童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近距離地觀察、描繪和記錄自然萬物,體會最原始的生命狀態,獲得不一樣的美感,從而提高兒童的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及鑒賞能力。
(二)環境是讓幼兒美術教學得以發展的直觀條件
在生活中,幼兒總是會調動自己身體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認識身邊的事物。學前兒童是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需要在活動中不斷摸索學習和發展,不能以靜聽的方式作為主要的學習途徑,所以,幼兒美術教育中環境創設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任何教育階段相比較都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需要對幼兒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幼兒能觸及的活動范圍內的環境創設加大力度。
(三)家園合作是幼兒美術教學生活化能更好發展的堅強后盾
兒童的美術教育不可能由幼兒園單獨完成,大多數兒童美術興趣和能力的根源在家庭中,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各有優勢,且都是對方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只有家園密切配合,才能讓兒童美術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成為兒童美術教學活動生活化更好發展的堅強后盾。
三、幼兒美術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善于從周邊的生活中汲取靈感
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眼睛總是在不停地觀察著身邊的事物,對喜歡的事物盯著不放。針對孩子們的這一特點,老師應該經常有目的性、有計劃性地引導孩子們去觀察、去感知、去發現、去探索,鼓勵他們多看、多想、多聽、多問、多說、多思考,從各個方面擴大兒童的認識經驗。
(二)將生活引入課堂,讓幼兒進一步感受生活,豐富生活經驗
對幼兒來說其實他們所接觸的生活環境很狹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家園兩點一線,因此,他們所積累的生活經驗也就少了。由于種種原因老師們不能帶領幼兒走進生活,那就要我們老師把生活引入課堂,在美術教育中利用幼兒平時積累的經驗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識進行新的經驗的整合,讓幼兒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夸張地表現,借助于美術的表現手段,孩子們原有的經驗得到了重組、再現和拓展,這其中也融入了孩子們的親身感受與體驗。
(三)選擇貼近生活的表現材料,豐富幼兒創作表現的途徑
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小材料進行讓兒童初步感受到一種自然的美術形式,讓他們知道生活中平時看起來并不起眼的東西通過我們靈巧的雙手可以變成另外一種樣子,從另一層面教導他們平時要多注意觀察生活、擴展思維,善于從瑣碎的生活中發現可被我們利用的生活材料。
因此,幼兒的美術教學生活,需要教師把生活引入課堂,在課堂中幫助幼兒滲入生活意識,引導幼兒借助生活經驗積極觀察、積極思考、擴展思維,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學習到一些實用的知識。幼兒美術教學的生活化,無論對于幼兒自身的發展,還是對于幼兒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月海.淺析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J].青春歲月,2012(20).
[2]郭志平.幼兒美術教育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科教文匯,2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