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云
摘 要:要學會利用課程,將國際象棋與學習充分結合,讓國際象棋在課程中結合游戲特點提高學生的興趣。通過對國際象棋的學習促進幼兒智力、思想方面的發展,提升他們的品質品德,為幼兒的全方面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興趣;幼兒;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相對于中國象棋,沒有過多的規定和限制,在過程中可以隨時進攻防守,哪怕到了最后也可以通過終兵的爭奪改變局面,需要棋手較為活躍的思維和想象,幼兒學習國際象棋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思維方式,充分調動腦力,對培養他們的智力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好處。目前許多歐洲國家將國際象棋列為小學和中學的興趣課,對比之下中國還是缺乏對國際象棋教育的重視,限制了中國青少年通過國際象棋與世界交流的途徑。因此,對國際象棋興趣的培養必須從小入手,從幼兒抓起。
一、根據國際象棋特點,培養幼兒興趣
培養幼兒對國際象棋的興趣在我國目前教育中是一種新的嘗試,還沒有出現文字性的教材,教育方法也不成熟,因此會在過程中面對各種困境,在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摸索中,基本建立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由于幼兒的智力發育和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在開始時并不需要讓學生學習下棋的方法和技能,而是讓他們對國際象棋有一個大體上的認知印象,并逐漸對其產生興趣
教師們需要明白,培養幼兒對國際象棋的興趣并不代表要培養出技術高超的棋手,而是要在培養興趣的過程中全面發展他們的思想品質和思維方式,并不同程度地獲得智慧。著名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曾說過:“下棋使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集中注意力,學會了細心,學會了好多好多的優良品質。我仍清楚地記得當初習棋時的情境和不知不覺中學習成績的提高。通過學習國際象棋而終身受益?!边@也是我們培養幼兒國際象棋興趣的目的。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們可以通過講述國際象棋冠軍的故事滲透國際象棋概念,尋找有關國際象棋的故事素材,利用幼兒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對國際象棋的探索。同時可以制作國際象棋飾品掛在教室,利用制作的頭飾讓孩子們分別扮演不同的棋子,然后在室外畫出大的棋盤,進行“真人象棋比賽”。在游戲中,幼兒會逐漸領悟國際象棋的規則方法,也增強了他們競爭和合作的意識。
(二)想要激發幼兒的興趣愛好需要一個良好環境的熏陶
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育中,創建一個極具國際象棋氛圍的課堂環境,逐漸在心理上對幼兒造成影響,讓他們慢慢接受國際象棋。例如可以專門創建一個國際象棋室,在棋室內放置一個巨大的棋盤,為了吸引幼兒注意可以對棋盤進行不同樣式的裝扮,將棋子錯落有致地懸掛在空中,在墻面上貼著對各個棋子的介紹,通過讓幼兒參觀棋室加深他們對國際象棋的理解。另外,也可以在走廊上張貼國際象棋大師的照片,以及人物介紹。
國際象棋對成年人來說想要學好也并非易事,對幼兒來說更是難度不小。所以,如果以單一的形式讓幼兒學習國際象棋會讓他們覺得困難、乏味,不愿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之初就產生了消極的情緒,以后長久的學習更無從談起。所以想要使幼兒有興趣地學習國際象棋知識,就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他們愿意主動學習。這時可以采用將國際象棋的技巧知識編成兒歌的方法,讓幼兒學唱,例如:“白棋擺在字母邊,小兵兩排站一起”等,運用最形象通俗的文字讓幼兒更方便理解,在掌握國際象棋知識的同時也進行了娛樂。
二、學習國際象棋,培養綜合素質
(一)國際象棋是一項高雅的活動
正所謂“棋道小道,品德最尊”。在下棋時不僅需要靈活的腦力思考,還考驗了下棋者的品德素質,需要做到“觀棋不語,落棋不悔”,在下棋的過程中體現著一種高尚的品格。古語有“棋品即人品”,更加證明了下棋對人格培養的重要影響。
(二)下棋更是一種對智力的極大考驗
每走一步都需要縝密的布局和觀察,一步走錯都有可能滿盤皆輸。在下棋時,要求幼兒每走一步都對棋局進行仔細觀察,不能馬虎大意。對他們要求的同時會讓他們的思維快速運轉。過程中,他們會不斷思考走每一步棋的結果是什么,下一步該怎樣走,長久之后,會使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大提高,行事思維更加縝密。
(三)在下棋過程中,必定會有輸贏之分,通過國際象棋讓幼兒學會坦然面對現實,輸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不能因為小小的挫折灰心喪氣,對自己失去信心??梢杂袪帄Z第一的決心,但是即使失敗也沒有關系,失敗后更應該向對手學習,爭取下一次的成功。教師需要適時地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防止他們產生心理陰影,不能因害怕失敗而對國際象棋產生抵觸心理,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國際象棋可以增強人的才智,提高思想品質,是“人類智能的體操”。讓學前幼兒學習國際象棋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極大好處,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幼兒對國際象棋的學習主動性,在教會他們技能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高尚品格,為幼兒全方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陳俐君.淺析創新教育方式對幼兒素質培養的重要性[J].美與時代(下),2013(12):133-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