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融芬
摘 要:本土資源是指所在地方當地的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地域所特有的鄉土文化、人文景觀、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等無形的資源。這些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資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是他們最熟悉的。挖掘和利用獨特地域特色的優勢資源,開展幼兒園審美教育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也使幼兒感性經驗和認知情感得到更好的發展,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幼兒園;本土資源;審美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本土資源是幼兒熟悉的,家鄉的灘涂攝影基地、傳統的風俗民情、當地的飲食文化、延綿無盡的海岸線、豐富美味的海產品、高聳疊巒的山峰等都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它的多彩多姿時刻圍繞在孩子們的身邊,常常吸引著他們的興趣。自然環境多樣的表現形式是幼兒園實施審美教育很好的教材。
一、巧用自然環境資源實施審美教育
幼兒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更是未來環境的主人。從小培養幼兒的綠色文明意識,讓他們愛環境、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幼兒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是幼兒審美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它無時無刻為幼兒提供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幼兒園活動中應巧用自然資源,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美育。我園以環保教育主題為切入點開展審美教育,在活動中不僅讓幼兒樹立環保的意識、綠色生態文明的意識,養成自覺的環保行為習慣,也通過這一環保主題活動使幼兒感受美、欣賞美。
我園地處地域三面環海,一面靠山,豐富的山、海洋文化賦予了孩子們生活、學習的大課堂。巧妙地利用這一資源,我們開展了“美麗的家鄉”“奇妙的海底世界”“愛我地球”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收集、交流、討論中,發出了陣陣的感慨:“這是我家門前的山,好漂亮”“海底世界真神奇”“這只魚我見過,它身上的魚鱗在陽光下會有好幾種顏色,可漂亮了”“我家門前的沙灘變干凈了,沙子又細又白好舒服啊。”在相互交流中傳播著美的感受,萌發出愛家鄉的情感,并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一定的自豪感。
二、妙用民俗文化實施審美教育
當地的特色傳統民風民俗是多年積淀下來的,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情感深深凝結著。對當地民俗文化有意識地深挖、大膽地探索,是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優化、升華、取其精華,選取能被幼兒接受,適合于幼兒欣賞、理解的內容。追隨幼兒興趣,觀察幼兒的理解,引導幼兒認知、感受幼兒的快樂,是貼近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養分,有助幼兒審美情感的培養。因此將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與生活中,在幼兒園課程中巧妙使用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教育,不僅可以使幼兒從小接受民間傳統文化的熏陶,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如我們利用元宵節舞龍舞獅、花燈會、端午節賽龍舟等地方節日慶典的風俗習慣內容,在幼兒園操場的圍墻上創設了一面“風情民俗墻”,豐富的人物造型、明亮的色彩搭配,讓幼兒每日在踏入校園就能看到,他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當地節日民俗了如指掌,自然而然能說出每個節日中當地的一些習俗,如美食、人們的服飾打扮、勞作的工具等,并且還能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用多種色調描繪出節日的氣氛、表現人們的勞作神情。我們還請家長帶著孩子走進活動現場,讓幼兒親身感受到節日活動的氛圍以及各種節日習俗物件的美妙之處,以此來提高幼兒的直觀審美感,大大增加活動參與的熱情,讓幼兒在活動中親身感受絢麗多彩的文化及藝術。幼兒園還通過組織幼兒包粽子、搓湯圓,制作“紅龜”“菜粿”“面茶糕”等當地小吃,讓幼兒了解當地的小吃文化,在動手中體會到創造的美與快樂,在培養幼兒傳承民族情感中深化美感教育。在每次的體驗后都讓幼兒積極主動地通過說一說、畫一畫、演一演等方式形成師幼之間、幼兒與父母之間形式多樣的藝術教學活動。用多種形式表現自己對藝術活動的理解,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幼兒在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中獲取生活的經驗,獲得情感的知識,體驗動手的快樂,激發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藝術情感。
三、活用自然景觀實施審美教育
充分利用地域的豐富資源開展美育是我園的一大特色,我們有最長的海岸線,是“中國最美灘涂攝影基地”,一年四季隨著季節的變化海面的風景迥然不同,晴天、雨天天氣的變化色彩各有千秋。海面上整齊劃一的紫菜養殖圍桿、地平線上的第一縷日出透出的光、夕陽西下的山海、漁船歸來的喜悅、沙灘上討小海時的熱鬧景象,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這種自然景觀成為幼兒園信手拈來的審美教材。因此我們開展了欣賞活動“我心中的海”“最美日出”“海帶紫菜之鄉”。借助“日出東方”“千里海疆行”等紀錄短片,在環境中使用當地攝影師的作品布置,讓孩子們感受、體會到家鄉山海的魅力。同時還鼓勵家長帶幼兒周末郊游、攝影、寫生。在班級中舉辦攝影作品展,作品中有家長和幼兒共同完成的大師級別的“宏偉巨作”,也有幼兒自己完成的稚嫩的作品。他們的采景都來自于家鄉的攝影基地、各個攝影點的景觀,還有些是自家的庭院。雖然孩子們拍攝的作品角度很幼稚,沒有攝影大師作品的唯美,但這些卻是幼兒自己的作品。在“我的家鄉——旅游小鎮”游戲活動中利用長廊,師幼共同為來家鄉旅游攝影的“游客”設計“最佳攝影線路”,并在線路圖中用他們畫的和攝影的作品標注攝影點,在活動中由“導游”帶領游客沿路觀賞沿路介紹。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幼兒感受到家鄉自然景觀的魅力,從而產生對家鄉的美好情感。
四、智用資源材料實施審美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讓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制作各種玩具,體驗創造的樂趣。幼兒園打造以生活背景滲透為基礎的視覺審美文化幼兒教育體系,是幼兒園里最真實的充滿生機的教育,能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因此對于幼兒學習來說,材料是幼兒學習的工具。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離不開對材料的操作,它是幼兒一日活動與學習的支撐點。地域的本土資源材料在選取上更方便、更容易得到。于是我們收集大量的廢舊材料,挖掘它們的可利用價值,賦予這些材料多元的價值,改良廢舊材料的使用,使它們有了新的玩法,能更好地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春天采集一些樹枝和花瓣,開展“桃花寫生”;秋天收集落葉制作“動物落葉畫”;冬天用沙子制作沙盤進行沙盤畫;夏天在沙池中建城堡;在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上畫五彩畫;用漁網制作爬網、彈椅;用竹筒制作梅花樁;用竹子做成早操器械等。豐富的游戲材料,讓每個孩子在好奇中對它們的形態、色彩、質地等進行嘗試,在興趣中大膽操作,在探索中主動建構,在快樂的活動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在活動中教師要鼓勵、支持幼兒大膽表現,對他們不同的審美感受和獨特的表現方式給予肯定,并與其他幼兒共同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智用這些變廢為寶、信手拈來的本土材料,能給孩子們帶來極大的游戲創造成就感和學習的無窮樂趣,自然也就成為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材料。endprint
五、善用家長教育資源實施審美教育
在幼兒園教育中,家長是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發展、家長自身的知識結構對幼兒的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自身知識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對幼兒園的要求,對幼兒的培養目標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不同職業的家長,他們的知識經驗都將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因此充分利用家長教育資源,發揮他們的作用,對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我們在建構游戲中需要“房屋建筑設計師”“橋梁設計師”等角色,為了讓幼兒進一步了解當地房屋、橋梁的構造和設計特點,我們就請做建筑設計的家長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上課,講解家鄉古厝的建筑的要點;在角色游戲中開展“醫院”“銀行”等游戲,我們請在醫院、銀行工作的媽媽來幼兒園助教,讓孩子知道醫生、銀行職員的工作性質。在表演游戲中我們定期邀請爸爸媽媽參與,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給孩子們表演童話劇、歌舞劇,或參與孩子們的故事表演中;為孩子們的舞臺表演共同設計服裝等。另外,我們還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上故事課,教他們學說當地方言,用方言講故事、唱童謠。《客人到》《州灣九條嶺》《天黑黑》等經典的民間故事、童謠、歌曲,孩子們都朗朗上口,進一步感受到地方童謠、歌曲的韻律美,體驗方言的詼諧有趣;邀請當地藝人來園給孩子們上剪紙、服飾欣賞課;在冬至、中秋、端午、新年等各種節日我們還請家長到園參加“搓湯圓”“賽龍舟”“棕葉飄香”等親子活動。家長的參與不僅讓孩子們興奮,也讓幼兒園的教育變得更加多樣。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對培養幼兒親近社會、熱愛家鄉,對周圍事物感興趣的情感得以更好地發展。家長進幼兒園、進課堂不僅讓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煥發出無可比擬的炫目光彩,同時也更好地培養了幼兒多樣的審美意識形態。
綜上所述,當地的本土資源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充分利用、合理轉換、大膽嘗試、挖掘探索豐富的本土教育資源,尋找到適合自己幼兒園實際的本土化審美教育課程,就能將家鄉文化深深地融進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播下美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孟凡會,張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49-51.
[2]曾繁仁.審美教育:一個關系到未來人類素質和生存質量的重大課題[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8-10.
[3]彭笑遠.身體美學:當代青少年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維度[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4):547-552.
[4]張玉能.實踐轉向與審美教育:創美美育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J].甘肅社會科學,2012(6):4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