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玲



【摘 要】 生態建設和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歷來是我國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樣也廣大民眾的生活訴求。本文從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基本國策概念入手,通過分析西北生態建設的戰略重要性、西北生態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西北推行循環經濟、促進綠色發展的方向和對策。
【關鍵詞】 西北生態 循環經濟 生態修復 綠色發展可持續
當今中國已經全面邁入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經歷了求溫飽到盼環保、謀生計到保生態的轉變,大眾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共同愿望,體現了國家從源頭扭轉生態惡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決心。
一、生態建設國策
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面前,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以傳統發展模式換取的經濟增長和騰飛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而造成的生態惡化卻是長期的、乃至不可逆的,是將危及子孫后代生存的不爭事實。生態問題已然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先浪費后節約、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必將導致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不繼的惡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國提出了一系列生態建設國策。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提“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正式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公布,要求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2015年,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正式寫入中央文件,成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同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首度寫入國家五年規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正式提出,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即將全面拉開大幕。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43處“生態”,15處“綠色”,12處“生態文明”,8處“美麗”……堪稱最生態、最綠色、最美麗的黨代會報告,貫穿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二、西北——中國生態建設戰略要地
西北地理位置獨特、總面積309.3萬平方公里,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這里是中國“江河源”與“生態源”之所在;這里更是全國水土流失的敏感區、風沙源頭的棲息地,是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與生態建設的戰略要地。
近年來,隨著西北經濟發展與人口急劇增長,生態環境日益受到破壞,已嚴重威脅到中東部地區的發展。保護、建設西北生態,不僅是關系到西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更影響著全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西北生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西北深居內陸,加之青藏高原的隆起,太平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使其常年處于400毫米等降雨量線以下,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驟減到200毫米,乃至50毫米以下。稀缺的降水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干旱、鹽堿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物種衰減,原生生態屏障十分脆弱。加之近年來不合理資源開發利用和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了西北生態的惡化,使西北地區逐漸成為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污染嚴重、自然資源枯竭的重災區,嚴重制約了西北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西北荒漠化土地已達249.67萬平方千米,占全國荒漠化面積的95.6%;水土流失面積達219.2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61.67%;鹽堿地面積600多萬公頃,占全國鹽堿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僅為18.21%,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西北同時還是失衡的生態敏感地帶,主要表現在:
一是環境組合失調,系統功能偏低:西北光熱充足,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235mm,僅為全國平均年降雨量的11.7%,水份條件與光熱組合嚴重失衡;在水份條件不足的制約下,西北大部地區土壤微生物活動微弱、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多數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單一,外部輸入少,系統整體功能偏低。
二是環境容量較小,生態平衡脆弱:西北地處干旱區和半干旱區,荒漠與草原的過渡地帶,對氣候波動反應敏感、環境變化頻率高幅度大。水資源貧乏、干旱多風、植被稀少、水蝕風蝕活躍等特點,決定了其環境容量較小、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差,大氣、水、土壤的自然凈化功能低、污染負載能力差。
三是在生態修復建設上:鄉土植被選育滯后,生態技術應用不足,修復西北生態,要立足當地,秉承適地適樹的原則,結合先進可落地的生態技術實現治愈保護西北生態的終極目標。然而,大量的生態研究局限在科研學術層面,大量的技術成果躺在實驗室與論文期刊之中,鄉土植被選育栽植、生態技術轉化應用嚴重滯后。
四是生態經濟發展互限,生態產業無法互動:西北生態屏障脆弱,生產生活造成環境破壞,加劇環境惡化;當這種破壞超過其負載極限時,環境將無法繼續發揮承載功能,經濟產業發展必將受限。生態與產業無法實現良性循環。
四、西北推行循環經濟,促進綠色發展的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生態建設戰略部署: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統籌山水林田胡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西北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的循環經濟建設要緊緊圍繞十九大的戰略部署開展:
1.樹立和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說的就是要建設生態循環圈;金山銀山,就是要發展經濟循環圈,要構筑起“一本一核心,兩個循環圈,一條價值鏈”的生態建設哲學。即“以人為本,以城鎮為核心”;打造一個由水、土、氣、植、微生物組成的生態循環圈,和“生態、文旅、資源”構建的經濟循環圈。最終實現一體化價值鏈的全面打通。將無人問津的窮山惡水變成美麗宜居的青山綠水,讓美麗宜居的青山綠水變成產業聚集的金山銀山,實現宜居宜業,締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endprint
通過生態修復等人為干預手段,持續通過生態修復與生態園林景觀打造,改善受損的生態環境,讓水源更潔凈、增加環境美感、提高土地價值、提升城市魅力土壤更肥沃、空氣更新鮮、植被更健康,以生態拉動文旅、地產產業發展,達到無人為干預下的生態自主循環;以產業發展反哺生態建設。
要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美麗的小城鎮;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例如寧夏的“青銅峽美麗小鎮建設及文化旅游項目”打造,已經開啟了初步探索“旅游+城鎮化+文化+環保”的模式)。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建設綠色城市,加強城市公園等綠地等生態設施建設,支持海綿城市發展(寧夏固原市已被列入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
建設沿河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加強流域礦區及化工污染治理,實施黃河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已經開展建設中的項目如: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胡楊林周邊濕地生態保護” “納林河河道濕地修復”;寧夏的“黃河沿岸生態防護林建設”、“自治區生態立區系列建設項目”等。
2.政府要加強對研究院、高校生態治理技術研究方面的支持,要在政
府投資預算和規劃上打通路徑和機制,要解決將本地區鄉土植被選育栽植、生態技術轉化應用嚴重滯后的問題;要改變大量的生態研究局限在科研學術層面、大量的技術成果躺在實驗室與論文期刊之中的局面,改變研究技術與實際應用脫節、學校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局面,實現產學研一體化。
3.要大力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資源稅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
追求GDP增速較快造成過量的礦業開采、工業生產、造紙業、藥物生產排污等對環境的破壞是較大的,目前的環保監察和懲罰性力度遠遠不夠。社會稀缺性資源被少數人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卻比別人大得多,這其實是少數人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提高資源稅,對資源稅從價計征,對高耗能產品實行懲罰性稅收政策,通過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環境稅和懲罰稅等制度的約束來抑制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盲目追求增長的短期行為,抑制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4. 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政府要積極倡導人們進行綠色消費、倡導綠色出行;加強對城市公交系統、地鐵,輕軌的建設投入,支持城市共享單車的科學發展。加強對高能耗車、生產建筑用車、黃標車的查處和交通管制。
創建有利于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促進綠色發展:通過利益補償等激勵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補貼、補助以及獎勵。進行環境保護模范區的評比表彰和獎勵; 建立新能源基金,對環保節能的新能源項目的優惠政策支持;通過調整水、電、煤等資源價格促進企業采取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工藝。
提高全民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調動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大力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如合理發展PPP項目),鼓勵社會投資流入,尤其是對再生產領域的投入,引導各方不斷增強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形成全社會投入的新機制;
五、結束語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是為了抑制經濟增長在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環境的凈化,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它不止有效遏制社會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環境污染的最小化。它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和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所以,西北地區面對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要充分認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保護好青山綠水,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使綜合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處于一個合理增長的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2]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地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3]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4] 《產業研究院城市園林綠化行業報告》.
[5] 中國園林網.
[6] 國家數據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