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資源是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下的藝術瑰寶,尤其是甲骨文更是見證和開啟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字發展史,將其引入幼師美術課堂無論是對于甲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是對于每位幼兒的健康成長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資源;引入;幼師美術課堂;必要性
幼兒師范學校是我國幼兒教師的主要培養和輸出機構,幼師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每位幼兒的終身發展,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作為幼師汲取“營養”的重要學科,不容小覷。而作為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的甲骨文自面世至今的發展一路坎坷,2008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列為瀕臨失傳的“絕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甲骨文和幼師美術教學融合,打破傳統專業美術教學模式下重技能訓練,輕文化修養的教學思路,讓幼師美術課堂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和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一、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堂需要傳統文化資源
一直以來,大部分的學前教育美術課堂仍在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首先講授新知識、再欣賞圖片、視頻或者教師示范、緊接著是學生實踐感知、最后是教師單方面的作業評價,在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一再的被忽視和消磨,進而進入被動接受式的疲憊學習狀態。重技能訓練,輕人文修養的現象非常普遍。
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強調美術教育要與社會相結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 新課標亦強調:“教科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要特別注意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美術,體現濃郁的中國特色。”“教材既不是知識系統的濃縮與再現,也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健全的一種范例。”國際教育趨向綜合化,倡導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稱STS,意為從社會大寶庫中汲取影響。
傳統文化源于歷史,倉于民間,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是美術課堂聯系社會的紐帶和橋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下一代的艱巨任務,他們的美術課堂需要更多鮮活的民族文化內容來充實和豐滿,而地方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的個性、意蘊深厚的內涵,正契合了新課改關于美術應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鑄造身心健康、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要求。將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引入課堂,將學生帶出課堂外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可使學生更真切的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深刻的了解家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產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為將來的繼承與創造、傳承與發展伏筆。
二、甲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美術課堂
近些年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速,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但是全球化對于本土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全球化既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因此,如何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既做到與時俱進,又時刻清醒的維護和保持好本土文化的底線與特有姿態成為各國面對的新問題。
“在歐洲,一些重要的文化場所,象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和奧塞美術館更注重運用本國的文字,而不用英文,用以對民族語言的喜歡和尊重。據報道,法國文化部已經聲明在所有政府部門、政府文件、出版物以及網站上禁止使用e-mail這個詞匯,以保護法語詞匯,阻止英語單詞入侵。”因此,如何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既做到與時俱進,又時刻清醒的維護和保持好本土文化的底線與特有姿態,是我們每位中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國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產生與發展植根于本民族的社會大背景中,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情感、是歷史的積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像是一張張地方特色文化明信片向世界展示著、傳遞著、講述著中華古文明。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紙草文字、巴比倫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號稱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的發展都中斷了,唯有甲骨文發展下來。在已發現的的近5000個甲骨文單字中,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屬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讀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給正確考釋、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事甲骨文解讀工作的研究人員越來越少,研究隊伍日漸萎縮,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將甲骨學列為頻臨失傳的“絕學”,這是另我們十分痛心的事。面對這樣的困境,習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它們記錄著人類文明的來龍去脈和流轉變遷,“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
提到文化傳承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學校和教育,通過教育的方式將甲骨文引入美術課堂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對甲骨文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美學和藝術的角度欣賞、分析甲骨文的審美特征,在感悟甲骨文獨特藝術魅力的基礎之上嘗試親自動手模仿先人們去刻制和再創造文字,使學生對甲骨文產生認同感、自豪感、熱愛感,進而轉化為保護、繼承、傳承和發展的動力。
三、課程改革的趨勢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學校教育的物質基礎,教育的目標和價值主要是通過課程的實施與評價來實現。因此,課程的設置無論對于學校、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關于課程的概念的解釋,有不同的觀點,如“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即教學科目”“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課程即學習經驗”“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課程即社會改造的過程”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愈來愈注重精神追求,昔日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時代對于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在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研究會主辦的美術課國家新課程標準報告會上,前教育部體衛司藝術處處長章瑞安在發言中,對新課標課程這樣描述“強調文化的學習,對改變重技巧、輕文化的傾向,有理論和實踐的意義。”理想無國界之別,教育無年齡之分,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社會多元化教育模式已成為一種新趨勢,專科院校的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價值觀是殊途同歸的,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課程設置亦需要與時俱進,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學生的生活。
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省市區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尤其是部分傳統文化和工藝正處于失傳的境地;因此,順應新課改浪潮,想方設法將地方傳統文化引入課堂,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本土文化經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重建學校社會相關聯的新型教育關系,還可以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人文精神是知識的超越,是健全人資格的體現,只有把個體的審美與本民族的智慧相碰撞,相融合,才能實現人文精神的升華,進而完善人格,陶冶美好心靈。因此,將甲骨文與幼師美術課堂相融合,使甲骨文的文化藝術基因在幼兒的身心得到繼承和發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尹少淳.走進文化的美術課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施良方.課程理論一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尹少淳.關于兒童美術的幾個問題[J].美術,2007(06).
[6]楊俐.關于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的研究綜述[J].蘇幼教育,2008(11).
[7]楊瑞洪.新世紀高師美術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挑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
作者簡介:逯麗想(1986-),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研究生,安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研究方向:美術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