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英
摘 要:現今,教師備課趨于現代化,網絡技術的先進,使得教師缺少了“靜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細心與耐心。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根本不會有課堂上的“淺出”,長此以往,語文教師解讀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會喪失殆盡。教師要從細節出發,引導學生賞析詞語、句子的精妙,體會文章結構布局的精巧。只有當學生學會文本細讀,才會產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課堂調控信心。
關鍵詞:詞語;句子;修辭;結構;專題
一、什么是“文本細讀”
這一概念是“舶來品”,是20世紀英美文學批評界的一個重要術語。文本細讀作為一種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運用語義學方法對作品語言、結構和細節進行“細膩、深入、真切的感知、闡釋和分析”。
課堂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目的鎖在閱讀教學上,從閱讀教學出發,為了閱讀教學,與閱讀教學結伴而行。
二、文本細讀的策略
(一)文本細讀——“細”處入手
1.沉入詞語。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語是文章構成的基本單位,細讀詞語,沉入詞語是走進文本的捷徑。我們在備課課程中要仔細尋找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詞語。
2.賞析句子。從文章語句中能推敲出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真切感受,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特點;從文章語句中,賞析修辭的藝術之妙,體會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二)文本細讀——技法處入手
1.修辭的妙用。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規律,更要求精致。不但詞語表層顯性意義相通,而且深層的、隱性的、暗示的、聯想的層面上,意義也要相切,《文心雕龍》:“以切至為貴。”
例《詠雪》:“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比較修辭。鹽,從形狀,顏色上與雪相通,可以構成比喻,即表層相通;鹽,重,直線下降,速度快,并且“撒鹽”與手聯系,受時間、空間限制,缺少深層陰性聯想的相切;柳絮,表層相通。輕,飄飄揚揚下落,速度慢,又是自然現象引起聯想,與雪下落產生共通感,深層意義相切,所以第二個比喻更好。
2.結構上以簡馭繁。《狼》這篇文章,文風之所以如此干凈利落,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爐火純青,但要真正把白描手法講得讓學生有感覺,對一個教師來說,僅是講解課文上已經有的東西是不夠的,還要養成一種敏感,就得用還原的方法,把那些作者省略的東西補充出來。
例:“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戶(面目、衣著、年齡等)未曾寫,除了一個“晚”字,全部省略;“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對后文描寫屠夫窮于應付作用極大。(如果肉足夠多,狼吃飽后,情節就可能會有另外一種發展。)“途中兩狼”(省略很多,兩只狼,是怎樣的,沒有細節刻畫)都與后面情節無關,所以全都省略;“綴行甚遠”省略的內容更多。跟著他,擺脫不了,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直到追得他沒有辦法,才把骨頭丟給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個“一”代表兩只不同的狼;“后狼,前狼”位置來區別;“兩狼”混稱;“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還是用一個“一”字,輕而易舉地把兩只狼恰如其分地分開。讀者只要從中獲取必要的信息,憑上下文,想象出三者的不同,就足夠了,至于其他的區別,本來可以寫出很多,但作者略而不計,這就是精煉的“精”的要義。
(三)文本細讀——專題中入手
1.同中有同。同類題材共賞,讀出詩人內心因獨特體悟而發出的激動之情。在古典詩歌中,詩人似乎有一種共識,認為草之美有兩種類型:枯草,“草枯鷹眼疾”有一種強悍的精神意味在內;綠草,“風吹新綠草芽坼”有一種春意勃發的意蘊。
韓愈卻發現草的第三種美,在綠與不綠之間,遠看是綠的,近看還是枯黃的。
“草色遙看近卻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心理變化:發現草色而心動,走近看草色不見了,本該失望,卻產生了相反的感覺,欣喜春天來了。這樣的草,更是寄予了心靈關注的價值,也是對自我的體悟。
2.同中有異。上一個文本細讀,我們運用同類比較,尋找共同點,下面的文本細讀舉例,我們會在同類比較中,尋找出不同點。
例《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這是一首宋人寫的軍旅詞,和唐人的邊塞詩屬于同一母題。但相比起來,沒有唐人豪邁、開朗的英雄主義。只要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紛紛”“風掣”相比,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文本細讀,是一種分析文本的方法、技巧,我認為更是一種態度。語文教師切忌“熟能生巧”的懶惰,切忌在文本理解的表層滑行,要抓住細節,沉入文本,做準確有效的解析。我想,我們年輕教師秉承這種鉆研教材的態度,在以后教學路上走得更扎實。
文本細讀是我們教師在備課上需要具備的素養,要把文本細讀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作者寫作的特點、技巧、方法,還需要我們結合學段目標,選擇適合學情的文本細讀內容,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呈現,這樣我們對于文本的細讀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3]錢理群.解讀語文[M].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0.
[4]王君.青春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