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華
摘 要:在歷史課堂中,懸念的設置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以歷史課堂教學為例,展示了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懸念設置來貫穿整節課堂,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的。
關鍵詞:歷史課堂;懸念設置;商鞅變法
懸念是指作者為了激活讀者、聽眾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處理上采取的一種積極手段。在評書、章回小說里經常聽到“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即每當故事發展到高潮,聽眾的心隨著故事情節緊張激烈時,突然就出來的結束語。這就是利用懸念吊足聽眾的胃口,使聽眾有非聽下去不可的沖動。懸念的設置也可以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技巧。下面我以《商鞅變法》的教學片段為例,介紹巧設“懸念”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體會。
一、課前為激發興趣而設置“懸念”
《商鞅變法》教學一開始我設置了一個故事情節:“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從秦國的商地走出來一個人,匆匆忙忙向魏國方向逃去。傍晚遇到一家客棧,客店主人向他索要證件,他沒有。店主人說,‘商鞅變法規定,凡是住店都必須有證件,否則我會被連罪。這個人嘆了一口氣,商鞅變法到這個程度他沒有想到。他只好迅速地離開客棧,馬不停蹄地繼續趕路。他是誰?為什么要逃離秦國?最后的結局怎么樣?”
利用這個故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巧妙地設置懸念:這個神秘人物是誰?為什么要逃離秦國?最后的結局怎么樣?這一連串創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使情緒高漲,步入求知興奮狀態。其實這3個問題貫穿了本堂課的始末:利用“他是誰?”來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為什么要逃離秦國?”來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最后的結局怎么樣?”引出商鞅變法的影響。故事人物的生與死,提升了學生的緊張感,為后面教學重點的學習做好了充足鋪墊,達到導入教學內容的目的,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二、課中為探究知識而巧設“懸念”
1.探究前后知識聯系而設“懸”
每節歷史課涉及的教學內容都是一些相關歷史知識有機結合的整體。如何讓學生順暢地由一個教學環節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節,一個歷史知識向另一個歷史知識轉移。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本人在《商鞅變法》第一個環節商鞅變法的背景和第二個環節商鞅變法的內容之間使用了懸念,建立了兩塊知識結構的關聯。“商鞅生活在一個新舊制度更替的大變革時代。當時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但是商鞅為什么后來在秦國被人追殺呢?這就要我們從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學生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后,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商鞅變法的內容。前后知識順理成章地由一個故事情節過渡到另一個故事里面。這種遞進式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探索、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體會到了
樂趣。
2.探究重點知識而設“懸”
重點知識是教學中的重點,能否突出教學重點關系到教學效果的成敗。在教學重點處設置懸念,既可以引起學生重視,又可以避免學生由于被動思維而帶來的疲憊感,從而煥發課堂生機。如在《商鞅變法》中具體講到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時,設置了懸念。“現在你能猜出來是什么人要追殺商鞅了嗎?為什么?”由淺入深地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很好地把握了獎勵軍功這條措施對秦國的作用,同時也就知道了這條措施嚴重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這一懸念一解開,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大徹大悟之感。原來商鞅被人追殺,主要是他的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最后商鞅怎么樣了呢?商鞅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為什么?”商鞅本人在變法后就被車裂而死,那么是否意味著他的變法也因此中斷而失敗了呢?學生對商鞅最后的命運感到扼腕嘆息,但是對于變法是否算成功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熱烈地討論起來,各種各樣的理由從學生口中紛至沓來。當學生激烈地辯論和陳述時,他們的思想在碰撞,收到了設置懸念的良好效果。
3.探究難點知識而設“懸”
難題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探究未知、挑戰自我的本能。教學難點的突破是對教師基本功底的考驗。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探究知識來突破難點非常重要。在《商鞅變法》教學中,難點知識處理我也用了設置懸念的方法。“商鞅為他的變法獻出了生命。可想而知當時變法的阻力有多大。但還是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這里的難度很大。因為秦孝公支持變法,而新繼位的秦惠文王卻殺了商鞅。為什么商鞅人死了,但秦國還是繼續推行他的變法呢?這里就是一組矛盾,揭開了謎面而藏起了謎底。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共同探究知識難點,挑戰新的高度。學生圍繞這一懸念討論得非常激烈。這樣的懸念設置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課尾為延伸課堂設置“懸念”
從教學原理來說,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活動的停止和教學內容的完結。尤其是歷史知識,以時間為軸,具有連貫性,前因后果貫穿始尾,一件事情的結果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始。好的結尾對于課堂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在《商鞅變法》結尾時是這樣小結的:“秦國的崛起,商鞅是個關鍵性的人物。他的變法使秦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一舉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你們知道嗎,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第一次給秦孝公講王道,秦孝公聽得要睡著了,于是秦孝公將引薦商鞅的人臭罵了一頓;第二次商鞅又給秦孝公講帝道,秦孝公又是沒精打采的,又將引薦的人罵了一頓;第三次商鞅給秦孝公說了什么?使他聽得津津有味,最后重用商鞅呢?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為后面《百家爭鳴》的學習做了預告和知識延伸。課堂小結設置懸念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疑問,正是有了疑問,從而使學生的思考與探究意猶未盡。設置懸念,激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興趣,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我探究能力。
四、課外為拓展學習方法而設置“懸念”
課堂教學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途徑。學生的知識更多的應該是來自課外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課外拓展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習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式,擴大學生的視野,可以適當地在課后設置懸念。“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的影響,這些影響對秦國來說都是積極的,那么商鞅變法還有沒有消極方面的影響呢?請同學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下次上課前再進行交流。”同時我也為學生推薦了一種課外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網絡視頻學習,如《百家講壇》欄目中王立群教授的《商鞅變法》。知識也可以以一種娛樂休閑的方式來獲取。當然還有很多,不在乎是否找到答案,重要的是尋找答案的過程,即學習方法。利用懸念來拓展學生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個人成長非常有利。當然還可以利用學生的作業評價來設置懸念,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因素復雜多變,懸念設置的方法也不能死板。歷史課堂上懸念的獨特優勢與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相結合,才能達到教學方法與學習效果的最優化。所以我們平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遵循教學規律,多下工夫,巧妙設“懸念”,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藝術,使學生在探究推理狀態下積極主動學習知識,并能運用知識,從而提高能力,這樣就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麗華.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J].政史地教學與研究,2012.
[2]李如密.課堂教學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