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美
摘 要:《背影》回顧了父子車站送別的情景,展現了深沉而細致的父愛。與此同時,作者在回顧這段往事及創作原因時也流露出了自己在不同時期對待父子關系頗為曲折的心路歷程,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愧疚、思念還有那么一點點遺憾的情感。
關鍵詞:父愛;曲折糾結;心路歷程
《背影》一文創作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的是1917年作者北上讀書與到南京謀職的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的情形,其中父親為我買橘的畫面尤為溫馨,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而細致的愛。實際上,《背影》也是作者一段時間內心路歷程的一個回顧,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頗為曲折的心理變化
過程。
一、新時代青年對視封建專制家長:輕視、不屑
“背影”事件發生在1917年,此時的朱自清正在北大念書,接受著新文化思想,倡導著民主、自由、獨立,自以為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而朱自清眼中的父親則是個典型的封建專制家長,思想愚昧守舊,做事專斷獨行。對待這樣的父親,朱自清雖然不敢正面反抗,但輕視之心在文中隨處可見。父親最終不放心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車站,而“我”的反應則是“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覺得自己可以獨立了,父親的這種行為純屬多余;父親和腳夫們講價錢,“我”卻“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自己是北大的高材生,談吐肯定要比父親體面得多;父親囑咐茶房好好照顧“我”,“我”卻暗笑他的“迂”,認為自己比父親會看人,而且自己已經長大獨立,完全有能力料理自己了……在朱自清的這些“自以為是”的敘述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他對父親的不屑與輕視。
二、工資事件,潛在矛盾爆發:委屈、反感、怨恨
學生時代的朱自清雖然對父親的種種行為心存不滿,但還沒有到公然反抗的地步,只是舉手投足間流露出輕視,父子間勉強保持著維和的狀態,這種狀態被打破,是在朱父利用與校長的關系私自領取朱自清的工資之后。下面是關坤英《朱自清評傳》對這一事件的一個敘述: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臺高筑。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后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后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
朱父私自支走朱自清的工資,導致父子關系惡化,而且朱自清后來兩次回家父親都不予理睬,此時的朱自清對父親必然是反感并且充滿怨氣的,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創作了《笑的歷史》來發泄內心的委屈與憤怒。朱父得知后大為不滿,父子關系進一步惡化,矛盾不斷加深,父子之間頗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這在背影中也有所表現,只是表達得比較隱晦。文章開篇就提“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結尾也有“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最近兩年的不見”等敘述。從這些細節我們可以得知父親和朱自清的關系大不如前,父子已經兩年多沒有見面了,而且沒有見面不是因為其他,而是兩個人都不想和彼此見面,因為反感,因為怨恨,所以不愿見面。
三、父親來信,破解堅冰:矛盾糾結、慚愧自責
父子失和給朱自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使他痛苦和焦慮,“‘父為子綱‘子不言父之過等傳統文化的重負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權專制時產生道德上的焦慮和心理上的憂悒”,他想要向父親道歉,但又想到自己的委屈,想到父親那冷漠的態度,他猶豫了。
這個時候,父親來信了,信中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身體平安”,后面應是“勿掛念”才是,但父親卻接著說“惟膀子疼痛厲害”;“膀子疼痛厲害”應不致命,父親最后為什么說了那句“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細細思來,那是一位年老的父親無奈于兒子的倔強,以自憐老病以期換得兒子的回頭啊,他是希望兒子能夠回去看看他!
面對父親的來信,朱自清淚如泉涌,寫下了《背影》,正如他在1947年《關于散文寫作答〈文藝知識〉編者問》中這樣答道:“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
回想起與父親的種種,朱自清心中五味雜陳,矛盾糾結。
他想到了年邁的父親在經濟極其困窘的情況下為他買橘子的艱難過程,想到了窘迫的父親自己穿的是黑布大馬褂和深青布棉袍而給他買的卻是紫毛大衣,想到了忙于謀生計的父親親自送他去車站,為省錢和腳夫講價錢,叮囑茶房照顧他……這時候他再也不覺得父親“迂”了,他只覺得那時的他“真是太聰明了”,字里行間透露著愧疚自責之情。往昔的點點滴滴,讓朱自清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深沉的愛。隨著作者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特別是為人父之后,他漸漸意識到父親的艱辛與不易,理解了父親。縱使父親再有不對,但他對兒子的關心是真切的,他年輕的時候也做過很多大事,也為這個家付出很多,他后來的種種行為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由先前的反感、怨恨到現在的理解,朱自清的內心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折,這是一個只知索取的大男孩向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大男人的蛻變過程,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的日漸成熟,這在《兒女》中可見一斑。
雖然理解了父親,雖然愧疚與自責充斥著內心,但矜持和倔強始終讓他沒有勇氣向父親正式道歉,他怕老父不原諒他,怕相見了再起沖突,怕自己放不下身段……最終他選擇了用《背影》這篇文章來向遠方的父親懺悔,表達他的思念與擔憂之情,希望父親在看到后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悔意,能夠原諒自己。好在老人家在1928年看到了這篇充滿愧疚與懺悔的文章,幾年后帶著微笑離世了,微笑代表了諒解,卻也帶著某種遺憾。
《背影》慰藉了父親,也解脫了自己,表達了對父親的歉意和思念,但少了那么一點勇氣,因為那點矜持和猶豫,或許在彼此的心里都留下了一點遺憾。
參考文獻:
[1]關坤英.朱自清評傳[M].燕山出版社,1995:165-166.
[2]張學君.走進《背影》的秋日時代[J].語文建設,2011(6).
[3]葉圣陶,唐弢,朱自清.關于現代散文寫作:答編者問八題《文藝知識第一集之三》[M].上海:云海出版社,1947.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