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敏
摘 要:地理學科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基礎學科,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運用文科課程擅長的講述、講讀、比較、記憶、賞析等方法,同時也要運用理科課程慣用的講解、實驗、計算、操作、實習等方法,更要能夠嫻熟地運用地理學科獨特的閱讀、使用、繪制(制作)地圖和地球儀的方法。地圖是地理學科中獨有的一種語言,可以將地理學科中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形象化,起到語言文字難于起到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地理;興趣;規律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地圖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恰當的地圖進行教學,按照地圖提供的信息進行教學,將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忱及興趣,使沉悶的課堂有了生氣,知識也容易被接受,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中國地形時,我在黑板上勾勒出酷似雄雞的中國地圖,用不同顏色的彩色粉筆描繪出平原、高原。引導學生分析主要的平原及高原的地理位置。這幅色彩繽紛的地圖,鮮明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將地理教學中的美學挖掘出來,寓教于樂,這樣的課,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誘發著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對于地理學科的教學來說,地圖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利用地圖加強了對地理知識的記憶,便于理解一些地理方面的規律。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是地理學科一種獨有的教學手段。我在講氣候類型時,利用氣溫曲線圖分析各種氣候類型的氣溫情況。根據曲線圖,學生不難發現,熱帶氣溫年溫差小,平均在20℃以上,四季皆夏;而亞熱帶的氣溫曲線圖變化較大,氣溫年溫差增大,最低氣溫在0℃以上,冬季比較溫暖;溫帶氣候氣溫曲線圖變化更大,氣溫年溫差更大。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分析和綜合,不僅從地圖中獲得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等能力。這樣的教學使課堂有了生氣,在教師的引導下,答案鮮明地擺在學生眼前,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擺脫了“填鴨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了。
三、關注地圖,勇于探索知識
以地圖為教學工具,給人以鮮明、直觀的感覺,通過地圖不僅使學生了解某一地區的地形、地貌,還可以了解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課堂上地圖的不斷介入,使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能力,經常讀圖、用圖,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潛能,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與統一,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大家知道的“大陸漂移學說”,就是由地圖產生的靈感,魏格納在有病臥床期間,偶爾看到墻上的地圖,注意到大西洋東西岸的海岸線吻合,他認為這不是偶然的吻合,引發他的大膽想象:南美洲與非洲大陸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漂移開了,最后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說,為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見,引進地圖進行教學,不僅通過地圖了解現在的地形、地貌,還可以引發學生想象這種地形、地貌的形成,甚至通過現在的情況,推導或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情況,大大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地圖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地圖教學可以展現全球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這些地理環境的形成有著自然以及人為因素等的影響,植樹造林,增加綠地覆蓋面積,避免了水土流失,保護了陸地上動植物的繁衍生息。相反,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造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溫室效應的產生,使冰川雪地的融化,海平面的不斷上升,陸地面積的減少等,保護地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為每一個地球上的公民,可以從自己做起,如:少開車,多步行;使用雙面紙;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地球環境,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激發學生的全球意識。對地圖的分析,為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供了豐富而又生動的素材。
人人都要成為大自然的保護員及管理員,從自己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進行環境教育是環保事業最有力的保障。
總之,地圖在地理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師要以地圖為教學主要工具。恰當地運用地圖,并配以文字,做到圖文并茂,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的理解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青.淺析《桃花源記》的藝術淺談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六安師專學報,1997.
[2]容萍娟.淺析桃花源記淺談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A),2012.
[3]容萍娟.淺談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2.
[4]廖偉玲.淺談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空中英語教室·校本教研,2012.
[5]王月春.淺談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學園(教育科研),2012.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