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陳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么,許多專家有各自的觀點,現在大多數專家比較認同的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觀念和地理實踐力四個要素。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地理學科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順利解決地理問題的實踐過程,包括課堂上的讀圖、繪圖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外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也體現了地理實踐力的基本理念: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通過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如何培養學生課堂上的地理實踐力?對此,筆者以《交通運輸: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為例談談自己的見解。
【教材設計思路】
交通運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又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了解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才能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因此教材從人們的需求出發,側重人們對線路的選擇,強調知識的實際運用。教材通過我國主要鐵路的分布圖展現了我國主要鐵路的分布狀況,配以簡捷的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圖,為學生提供了熟悉鐵路干線名稱和分布,進而恰當地選擇線路的思考依托。設計了“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為主題的活動,通過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圖,訓練學生對鐵路干線分布的概括能力,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并用不同顏色表現干線的延伸方向,加深對干線分布的理解,為合理選擇線路做鋪墊。因此,教學的重點是訓練學生綜合問題,并根據實際需要作出恰當選擇。
一、呈現教學目標,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目標更具體
【教學目標】
1.讀圖分析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
2.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主要南北鐵路干線和東西鐵路干線的名稱、起訖點及途經主要交通樞紐。
3.依據鐵路干線分布設計合理、經濟的運輸線路。
用表格敘述表示如下:
【設計意圖】讀圖分析,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及概括地圖信息的能力;運用地圖,說出……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設計線路涉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通過合作互動,使地理實踐力培養途徑更具操作性
1.導入新課
我們聊一下開心的事,再過40天寒假就開始了,而且長達一個月,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這個美好的假期里,同學們可以盡情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你可以去南方避寒,也可以去北方賞雪,還可以去西北欣賞大漠風光。那么,如何選擇經濟合理的鐵路線路,希望通過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的學習,對你有所幫助。
【設計意圖】提出基于情境的問題,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樂于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符合新課改的理念。
2.互動交流 學習新知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么多鐵路是怎么命名的?有什么規律可循?我們以京滬線、蘭新線、湘黔線為例來分析。大家把課本翻至88頁,圖4.5,找到京滬線、湘黔線、蘭新線,并把它們描出來。請一個同學在白板上畫出來。
京滬線名稱分析:“京”是北京的簡稱,“滬”是上海的簡稱。
命名方式:用起點城市的簡稱+終點所在城市的簡稱。
蘭新線名稱分析:“蘭”是蘭州的簡稱,“新”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簡稱。
命名方式:用起點所在城市的簡稱+終點所在省區的簡稱。
湘黔線名稱分析:“湘”是湖南省的簡稱,“黔”是貴州省的簡稱。
命名方式:用起點所在省區的簡稱+終點所在省區的簡稱。
東西干線命名時,一般都是自東向西的順序。
總結一般規律:用起點城市/省區的簡稱+終點所在城市/省區的簡稱。
大家找出南北干線,并用藍筆描出來,注意:按照自東向西的順序。
互幫互助:小組之間一半同學翻至87頁,一半同學翻至88頁,把剛才描的鐵路干線名稱、起止點城市名稱、沿途經過主要城市找出來。
展示成果:最東面南北干線,從首都北京開始向南至哪兒?該鐵路名字?悠悠同學沿途經過哪些城市?從首都北京向北至哪兒?該鐵路名字?悠悠同學沿途經過哪些城市?
京滬線:連接北京和上海(滬),經過天津、濟南、徐州、南京。
京哈線:連接北京和哈爾濱,經過天津、秦皇島、沈陽、長春。
京九線:連接北京和香港九龍,經過南昌、深圳。
京廣線:連接北京和廣州,經過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和株洲。
【設計意圖】基于問題解決的項目現場學習活動,組織學生相互合作,人人參與,提高了課堂效率。既熟悉了我國南北向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位置,又概括出了鐵路干線的命名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及根據課文內容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的能力。
我們按照剛才的方法,現在拿出你的紅筆,找到并描出東西干線,自北向南依次尋找。(具體內容略)。
承轉: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畫出來的鐵路網,你發現從空間分布看,哪兒稀疏?為什么?(兩人相互聊一下,舉手發言)
讀圖驗證:西部地勢陡峭,建造鐵路的難度系數大,成本高;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同樣面積的土地上城市數量少,經濟落后,對鐵路的需求量少。發達的交通運輸加快了人與物的流動。
【設計意圖】基于問題解決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鐵路分布特點的原因分析,找到其影響因素,關注事實,分析背景依據,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三、聯系家鄉,使地理實踐力培養更貼近實際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株洲故事》。
觀后感:鐵路交匯處,也就是樞紐處,人流物流快,經濟快速發展。我們一起來找出中國最大的鐵路樞紐,再找出四個。看一下家鄉——南通,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滬通鐵路”“沿江鐵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這些鐵路建成后,從南通到上海、南京、蘇州、揚州、泰州、鹽城等周邊城市均可實現1~2小時左右通達,到北京也將由原來的十幾個小時變為5個小時左右!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鐵路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高速度、網絡化。
通過以上的學習,現在一起來聊一下寒假出行規劃。目的地?鐵路線名字?經過哪些城市?小組之間一起分享一下吧。待會兒派個代表,和全班一起來分享……
【設計意圖】借助株洲發展的例子,找出鐵路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聯系南通實際,讓學生認識到,隨著南通鐵路的飛速發展,南通的建設必將駛入快車道,南通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熱情。再次回到找出合理的出行線路這個話題,讓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實踐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說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及分布特點,選擇和設計合理的交通線路,訓練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提升了讀圖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研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將書本知識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將書本知識轉換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熱情。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