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賓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而探究的前提則是需要提供開放的思維空間,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設計了一堂開放式的探索課。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與思路
圓錐曲線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點,一方面,圓錐曲線的多樣性及解題方法的靈活性,為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問題提供了開闊的思維空間;另一方面,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中,相切是一種特殊并且非常重要的位置關系,在各種級別的考題中,常常出現切線的身影,因此,筆者以教材上的一道習題為例來研究橢圓的切線,和學生一起從定義、判定、方程、性質等四個方面對橢圓的切線進行一些探究。
二、課堂教學實錄節選
基本素材:高中數學教材選修2-1第49頁第7題
教師PPT演示:如圖1,圓O的半徑為定長r,A是圓O內的一個定點,P是圓上任意一點。線段AP的垂直平分線l和半徑OP相交于點Q,當點P在圓上運動時,點Q的軌跡是什么?
教師:當點P在圓上運動時,點Q的軌跡是什么?
學生:通過運算,容易得出,點Q的軌跡是以O、A兩點為焦點,r為長軸長的橢圓。
教師:直線l和橢圓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呢?這條特殊的直線怎樣求呢?這條直線有什么性質呢?
我在幾何畫板里展示圖象(如圖2所示),并把運動軌跡展示出來,讓同學們共同來發現、探索。
學生討論得熱情高漲,提出了很多觀點,我總結了幾個觀點,讓學生共同探索。
設計意圖:實時與學生交流,挖掘深度思維,通過幾何畫板的動態展示,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教師板書:探索一:設F1、F2分別是橢圓(雙曲線)C的左右焦點,作F2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F3,連F1F3,若F1F3=2a(2a是橢圓的長軸長),則直線l是不是橢圓C的切線?
探索三:自橢圓的兩焦點向橢圓的任一切線所引的兩條垂線段,這兩條垂線段長的積是否為定值?
我在黑板展示了圖和三個探索,然后把全班分為6個小組,讓他們思考、作答、交流、討論、互評。頓時,各個小組討論的場面非常熱烈,研究的氛圍特別好。我巡視,參與到學生的研究中,對遇到困難的組進行點撥和幫助。然后,由小組組長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小組研究成果,進行闡述和答辯。
設計意圖:創建小組合作學習平臺,激發學生質疑、討論、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第1小組的組長在黑板展示了探索一如下:
所以l是橢圓C的切線。
教師:說說你的思路?
學生1:解析幾何的思維特征是,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問題,這里主要是運用了代數運算,聯立方程,利用Δ=0,方程有唯一根,也就是直線與曲線有唯一交點,就可以證明直線是橢圓的切線。
教師:講得非常好。
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表示非常的贊同。
教師:這證明是否全面了?
很快,第2小組的組長提出了補充。
學生2:第1小組的組長只是說了,當l與x軸不垂直時的情況,但是,當l與x軸垂直的情況沒有討論,其方程為x=-a和x=a,顯然與橢圓相切。
教師:講得非常好。大家掌聲表揚。
第3小組的組長在黑板展示了探索二如下:
教師:講講你的思路?
學生5:這里主要是運用了橢圓的參數方程和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然后把兩個距離乘起來,通過三角變換,最后得出最值。
教師:講得非常好,大家掌聲表揚。
設計意圖:學生的闡述和答辯,讓他們感到有歸屬感、成就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通過追問,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然后我在黑板上展示一個高考模擬題目,讓學生在課后思考。
練習:如圖3,圓C:(x+2)2+y2=36,P是圓C上的任意一動點,A點坐標為(2,0),線段PA的垂直平分線l與半徑CP交于點Q,
(1)求點Q的軌跡G的方程;
(2)已知B、D是軌跡G上不同的兩個任意點,M為BD的中點。①若M的坐標為M(2,1),求直線BD所在的直線方程;②若BD不經過原點,且不垂直于x軸,點O為軌跡G的中心,求證:直線BD和直線OM的斜率之積是常數(定值)。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在課后思考,讓所學的知識得到升華。
三、教學反思
1.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例來看,在對橢圓切線的探索中,學生對橢圓的切線印象深刻,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根據教材習題特點和學情狀況,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課堂交流學習成果的方法效果很好,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實現知識的生成,拓寬并且深化學生的思維。
2.合作交流,激發思維
在自主探究時,學生分組討論過程中,我參與小組討論,對有能力的小組,在探究出一種方法后,可鼓勵其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對于能力較弱的小組,可給予適當的提示,使學生都能動起來,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增強學生自信。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合作交流,師生問題交流,促成教與學的交互生成,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力、交流合作精神,實現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3.小組合作,多樣評價
高中數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選擇和發展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收、記憶、模仿和練習,更要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數學。在本節課中,評價主體學生的自評、互評,加強了交流,啟發了對問題的思考,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有利于教與學的生成以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的培養。這些方式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
參考文獻:
朱海燕.注重細節,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6(11).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