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花,唐洪勇
(南充市蓬安縣人民醫院,四川 南充 637800)
對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的效果
鄧春花,唐洪勇
(南充市蓬安縣人民醫院,四川 南充 637800)
目的:研究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將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南充市蓬安縣人民醫院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50)與觀察組(n=50)。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Barthel指數評分、VAS評分及其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2個月和3個月,觀察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其疼痛感。
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健康教育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該病在老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臨床研究表明,老年人易發生股骨頸骨折主要與其患有骨質疏松癥及其髖周肌群發生退變有關。該病患者可出現髖部疼痛、腫脹、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等臨床表現。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髖關節置換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有研究指出,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提高其手術的效果,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南充市蓬安縣人民醫院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這10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均經CT檢查、X線檢查等得到確診,均具有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且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其中,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老年癡呆及病歷資料不全的患者。隨機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50)與觀察組(n=50)。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18例;其年齡為21~78歲,平均年齡為 (56.4±2.6) 歲。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6例,女性患者有14例;其年齡為23~76歲,平均年齡為 (55.3±2.2) 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基礎護理。術后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將其患肢抬高20°~30°,以促進其患肢的血液流動,緩解其患肢腫脹的情況。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征,注意觀察其敷料的固定情況。2)心理護理。多數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術后均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可影響其術后恢復。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其信任。耐心安慰和鼓勵患者,并向其介紹治愈成功的病例,以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對治護的依從性。3)飲食干預。術后,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飲食偏好為其制定詳細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且清淡的食物,多食用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骨頭湯等)。囑患者少食用膽固醇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忌食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魚肉、海鮮等“發物”。4)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并按摩其下肢,以促進其下肢的血液循環。對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進行評估。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高的患者,應為其穿戴醫用彈力襪,并遵醫囑對其進行抗凝治療。對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具體的方法是:1)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1)在手術結束后的當天,盡量避免讓患者活動。在移動患者時,要使其保持合適的體位,并小心移動其臀部和患肢。(2)術后第1 d~第3 d,讓患者的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指導其進行下肢肌肉的收縮鍛煉和屈伸鍛煉,鍛煉的時間不宜過長,鍛煉的強度不宜過大。(3)術后第4 d~第5 d,指導患者進行伸膝鍛煉、屈髖鍛煉和髖外展鍛煉。指導其進行伸膝鍛煉的方法是:讓患者平臥在床上,將其踝關節保持屈曲的姿勢,用力繃緊腿部的肌肉,并將其膝關節盡量向下壓,保持此姿勢5 s,每次鍛煉5組,每天鍛煉3~4次。指導患者進行屈髖鍛煉的方法是:讓患者將膝關節保持屈曲的姿勢,使其足跟盡量靠近大腿根部,然后逐漸伸直其下肢,每次鍛煉10組,每天鍛煉3~4次。指導患者進行髖外展鍛煉的方法是:讓患者平躺在床上,將其患肢伸直并抬高,使其患肢盡可能地向外伸展,維持此姿勢5 s,然后再將其患肢慢慢地放下,每次鍛煉10組,每天鍛煉3~4次。(3)術后第6 d~第7 d,患者的病情已基本穩定,此時可以協助其下床[1]。協助患者下床的方法是:協助患者移動到床邊,讓其健側的下肢先著地。然后讓患者向外伸展患肢,將其患肢屈髖的角度控制在45°以下。護理人員在一旁攙扶患者,讓其患肢緩慢地著地。(4)術后第8 d~第14 d,指導患者拄拐或在助行器的輔助下進行行走鍛煉。用拐杖助行的注意事項:①用雙手拄拐站直身體,使拐杖的底部距離腳邊約12~20 cm,使拐杖的頂部距離腋窩2~3指寬。②用雙手握住拐杖來支撐體重,不要將腋窩頂在拐杖上,以免損傷腋窩的血管和神經。③在拄拐行走時,要先將患側的下肢抬高,向前邁步,然后再移動健側的下肢。1)健康教育。囑患者在臥床時取健側臥位(取此體位時應在兩腿之間夾枕頭)或平臥位,以防其髖關節發生脫位。告知患者在出院后一段時間內避免做下蹲、坐矮凳、坐沙發、盤腿、過度內收或外旋患肢及彎腰拾物等動作。告知患者在出院后若出現關節持續腫脹、疼痛、傷口溢液、皮膚發紅、局部皮膚的溫度升高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囑肥胖患者應注意控制體重,以免對其髖關節造成較大的壓力。
將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經治護,患者活動不便等癥狀完全消失,且未出現明顯的并發癥。有效:經治護,患者活動不便等癥狀有所改善,未出現明顯的并發癥。無效:經治護,患者活動不便等癥狀未得到改善,且出現了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接受護理前后,用Barthel指數評估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量表的分值為0~100 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佳。接受護理前后,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VAS的分值為0~1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術后1個月、2個月和3個月,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此量表的分值為0~100 分。患者的得分為90~100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優,得分為80~89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良,得分為70~79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中,得分低于70分表示其髖關節的功能為差[3]。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對照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78%,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4%。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總有效率的比較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及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其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術后1個月、2個月和3個月,觀察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及VA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及VAS評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
表3 術后的不同時刻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表3 術后的不同時刻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逐年升高[4]。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髖關節置換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過去,臨床上主要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但效果一般。近年來,臨床上對此類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更高,其VAS評分更低,其Barthel指數評分與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階段性功能鍛煉指導與健康教育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其疼痛感。
[1]姚允萍,耿碩.階段性康復功能鍛煉在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9):112-115.
[2]張純美.健康教育對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的影響[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9):325.
[3]丁海燕,沈松梅.健康教育對髖關節置換術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4):127-130.
[4]陳智群,曾秋香,羅良華.持續性健康教育在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15(10):109-110.
Effect of periodical functional training instructions and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ccepted hip replacement
Deng Chunhua Tang Hongyong(People’s Hospital of Peng’an County Nanchong City Nanchong Sichuan 637800)
∶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periodical functional training instructions and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ccepted hip replacement. Methods Select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ccepted hip replacement in People’s Hospital of Peng’an County during June 2016 to June 2017 for research object.Randomly divided the 100 cases of patients into control group(n=50) and experimental group(n=50) .Based on hip replacement ,treat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periodical functional training instructions and health education,then compare total curative rate, Barthel index,VAS score,and Harris score.Results Total curativ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After nursing, Barthel index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VAS score i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Effect of periodical functional training instructions and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ccepted hip replacement is significant,treat the patients with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function of hip joints and viability, alleviating pain of patients.
∶ femoral neck fracture; hip replacement; periodical functional training instructions;health education
R473
]B
]2095-7629-(2017)21-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