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萍
(江蘇省南京市胸科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評價
謝紅萍
(江蘇省南京市胸科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目的:研究分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江蘇省南京市胸科醫院就診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普通組,每組各57例患者。在治療期間,對普通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對研究組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觀察比較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臥床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對護理的滿意度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普通組患者(P<0.05),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普通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普通組患者(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其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有針對性護理;并發癥;滿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此病好發生于中老年人群[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進展迅速及致死率高等特點。盡早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主要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江蘇省南京市胸科醫院就診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1)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實施方案,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2)經影像學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所選患者的排除標準:1)合并有惡性腫瘤。2)合并有嚴重的肝、肺、腎等器官的功能不全。3)合并有惡性心律失常或心臟瓣膜疾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n=57例)與普通組(n=57例)。研究組患者中有男35例,女22例;其年齡為39至77歲,平均年齡為(58.3±6.3)歲;其發病至就診的時間為40 min~13 h,平均時間為(4.27±1.62)h;其中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1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6例。普通組患者中有男33例,女24例;其年齡為38至79歲,平均年齡為(57.9±6.6)歲;其發病至就診的時間為30 min~14 h,平均時間為(4.18±1.73)h;其中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0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7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溶栓治療。在治療期間,對普通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對癥處理和并發癥護理等)。對研究組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有關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識,使其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的病情,緩解其心理壓力。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應保持親切、溫和的態度,以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充分了解其心理狀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和護理。2)進行溶栓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協助其進行相關檢查,記錄其病史信息。在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其靜脈通道的通暢,并注意監測其是否出現皮膚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系統出血等并發癥。3)進行環境護理。護理人員將患者病房內的溫度控制在20~23℃之間,將其病房內的濕度控制在45%~60%之間。定期對其病房進行開窗通風,以保持其病房內空氣的清新,并定期對其病房進行消毒處理。4)進行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指導其多進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纖維素、蛋白質及礦物質的食物,告知其控制鈉鹽及脂肪的攝入量。指導患者養成少食多餐、按時就餐的習慣,并禁止其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5)進行康復護理。完成治療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告知其絕對臥床休息,并定時協助其翻身,以防止其發生壓瘡。定時對患者腰背部的受壓部位和下肢進行按摩,以促進其血液循環,防止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血壓升高、雙側瞳孔不等大及意識障礙等癥狀。若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協助醫生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臥床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對護理的滿意度和接受護理期間其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平 均 為(2.17±0.72)d、(21.32±4.73)d, 普 通 組 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平均為(3.96±0.84)d、(30.02±5.48)d。研究組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普通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對比(d,±s )

表1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對比(d,±s )
?
在接受護理期間,研究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胸痛、2例患者發生心律失常,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26%(3/57);普通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胸痛、2例患者發生壓瘡、1例患者發生靜脈血栓、6例患者發生心律失常,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05%(12/57)。研究組患者接受護理期間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普通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期間其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研究組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為十分滿意的患者有39例(占68.42%),為滿意的患者有17例(占29.82%),為不滿意的患者有1例(占1.7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8.25%(56/57)。普通組患者中對護理工作的評價十分滿意的患者有22例(占38.60%),為滿意的患者有25例(占43.86%),為不滿意的患者有10例(占17.50%)。普通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2.46%(47/57)。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普通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此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持續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肌細胞壞死引起的[3]。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不斷增高。有學者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與患者的飲食不規律、長期飲酒、吸煙、情緒激動、勞累過度及寒冷刺激等因素密切相關[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胸部疼痛、惡心、嘔吐等,隨著其病程的進展可發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發癥。盡早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普通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臥床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更高。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其預后。
[1]彭愛學,高光美,唐福愛,等.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8(5):1116-1118.
[2]魏文淵,李麗.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及轉運中護理體會[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8):648-649.
[3]白楊.全程優質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520-521.
[4]曹云波.優質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8):123-124.
R473
]B
]2095-7629-(2017)21-0025-02
謝紅萍,女,1984年5月出生,漢族,籍貫:江蘇南京,本科學歷,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Email:623134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