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同軍
(南京市中醫院骨科,江蘇 南京 210006)
用兩種內固定手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對比
譚同軍
(南京市中醫院骨科,江蘇 南京 210006)
目的:比較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與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將南京市中醫院骨科在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30例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將這3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采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的優良率、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的引流量及其骨折愈合的時間。結果: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的優良率更高,其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的引流量均更少,術后其骨折愈合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相比,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更好,能更顯著地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的引流量,縮短其骨折愈合的時間,提高其骨折愈合的效果。
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四肢創傷性骨折;骨不連
四肢創傷性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或外固定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臨床研究表明,有90%~95%的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在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或外固定術后,其骨折端能夠自然愈合。但有5%~10%的該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會發生骨不連,從而可嚴重影響其患肢功能的恢復[1]。導致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在術后發生骨不連的原因主要有切口感染、局部供血不足、骨折端分離、骨折端的穩定性不足及內固定材料斷裂等。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與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選取的30例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均為南京市中醫院骨科在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收治的患者。將這3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n=15)和參照組(n=15)。在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8例,女性患者有7例;其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66歲,平均年齡為(45.79±8.13)歲;其中,骨不連的類型為營養不良型的患者有8例,為肥大型的患者有4例,為萎縮型的患者有3例;其中,上肢骨折患者有4例,下肢骨折患者有11例。在參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6例,女性患者有9例;其最小年齡為23歲,最大年齡為68歲,平均年齡為(47.11±8.64)歲;其中,骨不連的類型為營養不良型的患者有6例,為肥大型的患者有5例,為萎縮型的患者有4例;其中,上肢骨折患者有5例,下肢骨折患者有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臨床上規定的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的診斷標準。2)接受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3)知曉本研究的目的,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骨折端存在嚴重的感染。2)合并有骨腫瘤。3)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術前,先對兩組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和抗感染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骨折處做一個切口,切開其肌肉組織,剝離其骨膜,顯露骨折部位(避免過度損傷其骨膜)。將原來的內固定物及患者骨折端的纖維瘢痕、硬化組織(用骨刀鑿除硬化組織)等徹底清除[2]。完成上述操作后,將其骨折端用鉆頭打磨成梯形截面。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復位,然后為其置入髓內釘,并將髓內釘固定好。最后清洗患者的術區,為其留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骨折處做一個切口,切開其肌肉組織,充分暴露其骨折端。將原來的內固定物及患者骨折端的纖維瘢痕、硬化組織等清除干凈,打磨其骨不連端的截面,并對其骨折端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用加壓鋼板對其骨折端進行固定。最后清洗患者的術區,為其留置引流管,縫合其手術切口。
術后6個月,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的優良率。將兩組患者骨折愈合的情況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優:術后,患者的骨折端未出現叩擊痛和壓痛,進行X線檢查顯示其骨折端愈合良好。良:術后,患者的骨折端出現輕微的叩擊痛和壓痛,進行X線檢查顯示其骨折端愈合較好。差:術后,患者的骨折端出現較為嚴重的叩擊痛和壓痛,進行X線檢查顯示其骨折端未形成骨痂,愈合較差。優良率=(優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的引流量及其骨折愈合的時間。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的優良率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經治療兩組患者骨折愈合優良率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的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患者,術后其骨折愈合的時間短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的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后的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的出血量(ml)術后的引流量(ml)骨折愈合的時間(周)研究組 15 81.6±126.7 90.3±23.6 21.6±2.6參照組 15 152.6±35.8 181.4±35.6 35.9±6.8 t值 3.2652 8.2606 7.6075 P值 <0.05 <0.05 <0.05
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在術后3個月內若未形成骨痂,且在術后9個月內未愈合,則可判定其發生骨不連。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一旦發生骨不連,不僅會使其出現疼痛的癥狀,影響其患肢功能的恢復,還會增加其治療的費用,導致其出現心理障礙[4]。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或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進行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具有操作簡單、手術的用時短等優點。但此術式易對患者骨折端的血運造成破壞,且固定的效果一般[5]。而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具有創傷小、固定的效果好、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點[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性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相比,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更好,能更顯著地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的引流量,縮短其骨折愈合的時間,提高其骨折愈合的效果。
[1]戴海東,明文義,趙進征,等.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7):1-3.
[2]范煒.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治療中對不同植入物內固定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學,2015,21(35):57-58.
[3]左瑞吉.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中應用不同植入物內固定的效果[J].中外醫療,2015(13):82-83.
[4]熊健,佘遠舉,許永濤,等.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對比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0):3873-3876.
[5]付洪龍,劉顯翠,陶風海,等.對比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療效[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33):6855-6856.
[6]朱童.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對照[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2):108-109.
R683
]B
]2095-7629-(2017)21-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