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蔣佳凱,張 盛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對門脈高壓癥患者實施脾切除術后其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案探討
孫琦,蔣佳凱,張 盛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探究對門脈高壓癥患者實施脾切除術后其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案。方法:對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脾切除術的51例門脈高壓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這些患者分為1組(n=15)、2組(n=23)和3組(n=13)。在術后早期,為1組患者應用抗凝藥物進行預防血栓形成的治療。在2組患者術后血小板計數超過300×109/L時,為其應用抗凝藥物進行預防血栓形成的治療。在術后,不為3組患者應用抗凝藥物。觀察對比三組患者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發生情況、接受溶栓治療的效果,并分析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結果:1)這三組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其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總發生率為41.18%(21/51);其中有16例患者(76.19%)合并有脾靜脈血栓。1組患者、2組患者、3組患者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分別為26.67%(4/15)、43.48%(10/23)、53.85%(7/1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21例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其血栓的完全消除率為19.05%(4/21),其血栓的部分消除率為57.14%(12/21),其血栓的未消除率為23.81%(5/21),其脾靜脈血栓的消除率為25%(4/16),其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血栓的消除率為75%(12/16)。這21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后其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血栓的消除率高于其脾靜脈血栓的消除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術前的血小板計數較高、門靜脈的直徑較小是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結論: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術前其血小板計數較高及其門靜脈的直徑較小等。使用抗凝藥物對其進行預防血栓形成治療的作用并不明顯。對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其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血栓的消除率高于其脾靜脈血栓的消除率。
門脈高壓癥;脾切除;門靜脈系統血栓;溶栓治療
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是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1]。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嚴重時甚至會發生腸壞死,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2]。為了探究對門脈高壓癥患者實施脾切除術后其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案,本文對在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脾切除術的51例門脈高壓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脾切除術的51例門脈高壓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1)有完整詳細的臨床病例資料。2)術前未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這些患者中有男30例,女21例;其年齡在28歲至65歲之間,平均年齡(46.8±9.8)歲。將這些患者分為1組(n=15)、2組(n=23)和3組(n=13)。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臨床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1 預防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方法 在術后早期,為1組患者應用抗凝藥物進行預防血栓形成的治療。在2組患者術后血小板計數超過300×109/L時,為其應用抗凝藥物進行預防血栓形成的治療。在術后,不為3組患者應用抗凝藥物。
1.2.2 診斷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監測各組患者是否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3],診斷其患有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標準是:血栓部位門靜脈的內徑明顯增大,且超聲探及門靜脈管腔內部及門靜脈附著的管壁上存在團塊狀的低回聲。
1.2.3 分析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危險因素的方法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記錄其門靜脈的直徑、術前的血小板計數、手術的時間及術中的出血量等臨床資料,并從中找出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4]。
1.2.4 對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方法 對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21例患者均進行溶栓治療。治療方法是:1)口服華法林。2)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低分子肝素。3)連續用藥3~6個月[5]。4)告知患者在出院后堅持每周或隔周來醫院進行超聲復查,并對其進行為期6個月~2年的隨訪。
采用SPSS 20. 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 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相關性分析[4],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其門靜脈系統及門靜脈系統的主要分支都有可能發生血栓形成。這三組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其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總發生率為41.18%(21/51);其中有16例患者(76.19%)合并有脾靜脈血栓。1組患者、2組患者、3組患者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分別為26.67%(4/15)、43.48%(10/23)、53.85%(7/1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分布情況的對比
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21例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其血栓的完全消除率為19.05%(4/21),其血栓的部分消除率為57.14%(12/21),其血栓的未消除率為23.81%(5/21),其脾靜脈血栓的消除率為25%(4/16),其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血栓的消除率為75%(12/16)。這21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后其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血栓的消除率高于其脾靜脈血栓的消除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未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相比,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其門靜脈的直徑更小,其術前的血小板計數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和未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其臨床資料的對比(±s)

表2 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和未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其臨床資料的對比(±s)
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發生情況 門靜脈的直徑(mm) 術前的血小板計數(106/L)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出血量(ml)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n=21) 12.18±3.09 33.09±7.52 209±52 258±424未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n=30) 16.28±3.16 57.82±8.64 198±60 294±498 P值 <0.05 <0.05 >0.05 >0.05
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術前的血小板計數較高、門靜脈的直徑較小是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
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是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相關的文獻資料顯示,由于脾切除術所致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此病不容易被及時發現。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導致接受脾切除術的門脈高壓癥患者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術前其血小板計數較高及其門靜脈的直徑較小等。使用抗凝藥物對其進行預防血栓形成治療的作用并不明顯。對發生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其腸系膜上靜脈及門靜脈血栓的消除率高于其脾靜脈血栓的消除率。
[1]李大偉.血漿D一二聚體對腹腔鏡脾切除門奇靜脈斷流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預測意義[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2):207-211.
[2]李爽,張桂信,尚東.急性胰腺炎并發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28):4529-4535.
[3]陳煒,吳志勇,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J].肝膽外科雜志,2015,23(5):321-323.
[4]楊逸,盛能全,閻鈞,等.無直接影像證據的腸系膜上靜脈分支血栓形成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5,18(3):292-294.
[5]朱湘文,周長圣,周晶,等.胰周CT血管成像對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分級的診斷價值[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4,27(1):73-76.
R551.1
B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編號]2
2095-7629-(2017)21-0094-02
蔣佳凱,男,1983年5月出生,碩士學位,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普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EMAIL:renshunigntg@163.com